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4 03:51:40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应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现有的政策与建议对于解决就业是否能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是值得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39-02

1 引言

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就业出现危机,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人群,如中学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不同程度上打击了人们投资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就业问题一直都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就业不仅是他们学习的目的,也是回报社会的方式;既是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又是我国所有就业问题中战略性发展的核心问题。[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各级就业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的,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如果失业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这一问题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思考。目前社会上存在大批高知识储备、高人力资本存量的新失业群体,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引起了社会的不安,这种状况告诉我们必须采取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特殊的政策来作保障。通过对现有就业保障政策的研究和现有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影响分析,来探求全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上好于文科类毕业生。其中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医药学等专业不论从薪酬看,还是从需求量看,就业形势较好,而文秘、法律、艺术设计、会计学、历史等专业,相对就业较困难。一些综合类,如市场营销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大,但毕业生往往又不爱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之前就业率、薪酬一向较好的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专业冈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率直线下滑。

2.2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地区失衡:毕业生仍以流向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省会城市为主,而一些西部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较少有人问津。(2)学历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这就造成了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人战愈演愈烈。

3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3.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我国的产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国家一直对国有大公司、大企业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企业,大都足重工业,从事资金密集型经济活动,比如建铁路、机场等等。这些行业,投资巨大,但带动的就业相对有限。而真正吸纳劳动力的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融资闲难,获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相当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发展壮大,不能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与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国有大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3.2高等教育系统的因素

从高校角度看,当前的研究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就业指导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比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就业指导薄弱、就业信息提供不足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产业发展的不适。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专业设置陈旧,课程内容老化,导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错位。[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入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

3.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个体的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差位,像大学生就业能力低、毕业生对薪酬期望过高、盲目扎堆大城市等。同时,就业难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能力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结果,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源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再就是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正确,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4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4.1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提供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片面追逐经济效益,我们采取的是“高投资、高增跃、低就业”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三峰叠加”就业问题的到来,我们必须变经济发展道路为“高投资、高增长、高就业”的模式,在保证经济以较高水平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降低劳动参与率,使就业弹性系数恢复到改革初期的较高水平。努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根本源泉。

4.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动向。近年来,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为创业大学生通过低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提供创业资金。对参加各类创业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其培训费纳入政府补贴渠道;凡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3]毕业生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税。毕业生创办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企业,对其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

4.3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取消户口限制。有研究认为,相关的人事制度阻碍了大学生流动,缩小了大学生择业范围。要改革人事制度。在短期中,政府应取消户口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塑造市场就业环境,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大范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治本之策。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的学者研究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制度,从法律保障、政策指导、专门机构的建立等方面考察了国外的就业环境,并指出其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4.4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去西部、基层就业。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丰义新农村的行列中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角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因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等教育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要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5 结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不仅意味着数量的提升,关键是就业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树立大众化时期的就业观念。就业问题打破了人们长期保持的大学生“就业精英化”期望,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实现就业观念和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降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高校及个人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斌.问题与消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8):26—28.

[2]孟玮.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31—32.

[3]林春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J].人民论坛,2011,(29):18—19.

上一篇: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 下一篇:例谈初中英语听力阶梯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