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浅析

时间:2022-10-13 08:02:47

古典诗词鉴赏浅析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因其具有含蓄性、抒情性、象征性,而使得许多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总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只要用心,不难总结出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当我们抓住了这些,也就找到了鉴赏古典诗词的突破口,在考试时把握起来也就游刃有余。

常见的诗词风格

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首诗显平淡,但在平淡当中却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这类诗歌时,要从语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语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写出,恐怕是东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达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抒发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此类诗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字里行间的情感总能让人言欲未尽。

不留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自然清新,但内涵丰富。此类诗浅显易懂,但说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韵味无穷。

既讲究词藻,又强调对仗,色彩绚丽,工稳和谐。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两两相对,且一句一景,独立成画,色彩缤纷。此类诗歌,虽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腻还是让人领略到真切的情感。

气势豪迈壮阔,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奔放。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长河荡涤千古的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生情的豪迈。

特定的表达意象

与别离有关:如杨柳、长亭、浮云、明月、扬花、柳絮、孤蓬、灞桥、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友人将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远,此种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柳”“扬花”“离亭”牵拽彼此的惜别之情,惹动了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

与乡思有关:秋风、归雁、杜鹃、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使百草凋零,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风”引发“乡思”。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的秋天,风景独特,南飞的大雁却无半点留恋之意,由此触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与情操志向有关:松、竹、梅、菊、兰、蝉、荷花、大鹏等。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松”象征隐居者高洁的情怀。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愤懑。

与自己身世命运相关:落日、西风、残照、贾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指自己已到暮年,也有身处逆境之意。

典型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爱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思悠悠人生,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失意苦闷的情怀。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凭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这种手法多为诗歌词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具体事务的描绘,表达一种志向,寄托一种情操。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词明写梅花,暗寓人事,表达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借对历史人与物的缅怀、凭吊、讽喻现实,寄托情怀。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的靡靡之音,使陈朝灭亡。杜牧借这一史实对当时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故事,既表现了对汉武时国威远播的向往,又显示了对当时变幻莫测的世事的担扰;既表现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仰慕,又蕴含了对唐将庸碌无能的谴责;还希望能有英才良将克敌戍边的期待,可谓言简义丰,意味无穷。

除此以外,诗歌的艺术手法还有对比、衬托、象征、衬托等等,只要多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积累,诗词的鉴赏规律必有迹可循。在考试中把握其技巧,无论出什么样的题型,学生都不会再有茫然无措的感觉。

(作者单位:海南省临高县临高思源实验学校)

上一篇:河南中原经济区探路一年 下一篇:国外中学课程改革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