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瑞三国中职教育

时间:2022-08-14 08:20:30

德、加、瑞三国中职教育

致力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每万人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德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但其共同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注重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选择地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

德国的职业教育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其主要采取的方式有两种,即“双元制”与“学徒制”教育。

“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至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至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专业课程大约是60%,普通教育课程是40%。“双元制”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他们无论从事那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为必要条件。

据了解,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配合和服务作用。

现代学徒制培训在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有着自己的显著特色。其现代学徒制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业前景明朗,大部分学徒工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实训内容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学生能更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

社区学院是加拿大职业教育的主体。其首要办学目标是为满足商业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对掌握先进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满足急需就业技能的初中毕业生、希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和渴望获得进一步职业技能培训的在职人士的需要。为所在区域发展目标服务是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来源、年龄层次均呈多元化:有全日制学习的学生.也有工作一段后又回到学校“充电”的学生;从学习时间上看,有两年、三年毕业的,也有只学习几周或几个月的。不单纯地强调办学的经济效益,而是确保让所有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学上,而且能学以致用。

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社区学院,几乎所有开设专业都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如行业、企业出资设立奖学金;行业、企业出资委托学院培养特定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企业和学校联合进行科研开发,并为学员提供实习场所,实行工作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瑞士

瑞士职业教育在多年发展过程中,深受邻国多元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如从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转向瑞士独创的“三元制”模式等。瑞士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衔接高等教育、面向终身教育的体系。瑞士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30%的学生到普通高中就读,并准备上大学;5%的学生进入实科高中,属于升学就业两手准备;65%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些人中有90%以上将在毕业后直接就业。

瑞士的“学徒培训制”是在国家监督下培养各行各业有技术职称的基本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具有双轨制的特色,即学徒培训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学徒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内学习本行业的理论知识、一般文化及商业知识之外,另一方面还在企业中进行每周3至4天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训练,且企业为学徒全过程提供培训场所、薪金补助等。这种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减轻了职业学校的负担,而企业则能够手把手地教学,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雇员,使学徒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操作。

由于某些中小企业的培训能力有限,不能够提供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瑞士联邦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还积极地与行业组织联系。随着行业协会培训中心模式的发展,学徒培训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双元制”演变为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相互支撑的“三元制”培养模式。

上一篇:城市超级有机体对规划的挑战 下一篇: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