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就业是生存之道

时间:2022-10-06 09:30:47

保障就业是生存之道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经济深受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的经济形势,深深影响中国就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就业金字塔的塔基部分,竞争尤其激烈。在一些以出口为主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销售困难的情况下,大批中小企业缩小企业规模,甚至纷纷破产倒闭。由此直接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是企业用工萎缩,就业困难。订单式培养作为中职学校加强竞争力、密切贴近企业、缩短职业学生与企业工人差距的培养方式,“定做”出来的学生有专业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等优势,一度成为中职学校解决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因而,中职教育渐成共识:保障就业就是中职生存之本。

就业关键在保障

就业是中职教育的第一要义,也是中职生生存的基础。然而在中职生的就业中出现了如难就业、专业不对口、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

小杨是安徽电气工程学校的一名毕业生,三年前初中毕业的他来到了这所中职学校。因为学习成绩差,不能继续读高中的他希望从学校毕业后能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学校也是因为学校较高的就业率。“学校当初招生宣传就是说保证百分百就业,”小杨说,“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好多学长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自己也担心和他们一样。”已经毕业了的小杨不得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了找一份工作,他和3位同学一起住在一间出租房里,每天就是在网上找工作。3个月后房租到期,无力继续支付房租的小杨选择回到了老家。在家乡的县城里,在亲戚的介绍下,小杨在一家安装铝合金门窗的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不管怎么样,起码也算是一份工作,能有固定的收入吧。”当问及目前的工作状态时他无奈地为此表示。

优势在于专业特长

中职生的就业问题中,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初次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却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只有不到半数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就业是专业对口或者基本对口。学非所用的情况不仅使得部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更会影响中职生对自身专业前景产生怀疑并孳生出厌学情绪。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另一角度上看,即是要求就业者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迁移能力,能适应不同性质的就业以及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的知识技能――这往往是很多中职生欠缺的。

孙师傅是江苏南京某公司的一名电器维修工。2002年他从当地的一家中职学校毕业,并顺利进入这家公司。然而10年过去了,他还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我们的工作就是维修电器,在上学期间,我们对电器的工作原理就已经搞得比较清楚了,所以工作起来难度并不大,很多用户使用电器所出现的故障主要就集中在几个问题上 。”但是说起职业的提升空间,孙师傅笑了笑:“我们就是工人,只不过是技能型工人。”

从“技术人才”中求生存

中国当下的就业情况是一方面中职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行业缺乏实用技术人才。此前有报道称,四川一个企业开出年薪30万的高价聘请高级技工,但未能如愿招到。江苏昆山的一些企业喊出“年薪28万聘请高级电焊工”,依然良将难求。这样的情况说明,缺乏的不是就业岗位而是真正有技术的人才。有数据显示,中国高级技工人数仅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

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中职院校培养不出真正有技术的人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能不说和学校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有关。学校培养学生,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真正懂技术的人才,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行业技术的工人。

这样功利化的办学理念并不能让中职生学到足以傍身的一技之长。只有一技之长才是中职生就业的根本,也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如果连这样的优势都不具备,中职生生存面临严峻考验就不奇怪了。

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技术才是中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要求。基于中职院校的性质,其专业的开始应该紧紧反应市场的需要,尽可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要为了一时利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要保障专业水平,必须有一套跟得上的软硬件设施,这也是办学的关键。

上一篇: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下一篇:中职教育重点应由职前教育转入职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