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时间:2022-10-13 07:39:14

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摘要】 目的 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原因以及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进行了分析, 并且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 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 查阅文献, 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评价药物不良反应, 给医护人员提供正确用药信息。结果 为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 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结论 现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们对药物安全的期望尚有相当的距离,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合理用药

1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停药综合症、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引起的双重感染、药物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它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而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WHO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四种类型:A型药物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B型药物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药物相对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迟现性不良反应。由于药品上市前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病例数太少、研究时间太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太窄、用药对象条件控制太严、试验设计太单纯, 以及某些发生率低、潜伏期长的药品不良反应在临床观察实验期间很难被发现。药品上市后研究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文献研究, 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药品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患者的购药、用药是一种遵从医嘱、个人对药品量又无法鉴别的被动消费过程, 患者本身不存在过错且其又无分散损害的能力[1]。

2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药物种类繁多,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方面的因素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2.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2. 1. 1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 口服药物的脂溶性越强,在消化道里越容易吸收,从而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有些药物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例如内酰胺类都能引起过敏性肾病或间质性肾炎, 氨基糖苷类都对第八对颅神经有损害作用。有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而不良反应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如酮洛芬和氟比洛芬在化学结构上很相似,但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后者为52.5%[2]。

2. 1. 2 药物的剂量、时间、剂型和给药途径 A型不良反应的发病与剂量有关。一般情况下剂量越大, 不良反应发病率就越大, 如阿司匹林服用的正常剂量是1~2片, 当服用2片时, 胃肠道的不适率开始明显增加;与时间有关, 如服用苯巴比妥催眠药后, 第二天早上出现困倦、头昏、乏力等现象。另外,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同, 导致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静脉滴注最高(62.47% ), 因此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 控制注射途径给药, 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

2. 1. 3 药物的相互作用 临床用药经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目的是为了起到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和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其效应强度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实际上多数情况下, 药物相互作用都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 比如毒性增加、疗效降低, 甚至存在危机生命的潜在可能。

2. 1. 4 药物的质量问题 药品质量是药品安全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药品质量问题上报系统应用研究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药品质量问题上报系统可为药品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 为建立和完善药品质量及药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全面的风险信息。另外, 由于生产厂家的规模、级别不同, 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药物,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同。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必须按批号做试敏。

2. 2 机体方面的因素

患者年龄 :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例如青霉素, 成年人服用后的半衰期为0.55h, 而老年人则为1h, 老年人由于血浆蛋白浓度减少, 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 如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45岁以下的人低26%, 小儿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均较敏感[4]。由于婴幼儿的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肾小球的过滤率较低, 所以药物代谢慢, 且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等。据统计, 不良反应发生率, 60岁以下者为6.3% (42/667), 而60岁以上者为15.4%(76/493), 所以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及利血平等药物时尤应注意[5]。

3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

3. 1 患者方面 患者求医时要如实向医师叙述疾病的起因、时间、症状、已作过的诊断及过敏史等, 不同医师所开的处方, 必然会有重复和不同的药物, 如果都用必然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大药品的有效性, 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 极易造成误导;不能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不能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3. 2 医务人员方面 医师在开处方时, 一定要有的放矢, 不能盲目用药, 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和用量, 既要考虑治疗效果, 又要注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一定要以高尚的医德和高度的负责的精神, 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 按照医疗原则办事, 不能为经济利益去违反原则开大处方或重复用药。药师在调剂处方时, 一定要做到四查十对, 审核处方内容七条原则, 准确调配处方, 保证药品质量, 监督药品使用的各个环节, 要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用药剂量、时间等,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 查阅文献, 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评价药物不良反应, 给医护人员提供正确用药信息, 以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

3. 3 药品生产企业 和政府执能部门 为保证药品的安全,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 它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管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的法定技术规范。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提升药品的综合质量, 才能降低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从源头上遏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是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调查、评价、处理工作程序和机制, 及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及时排除药品安全隐患,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2004.

[2] 梁晓丽,谭玲.卫生部北京医院2005年100例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4): 299-300.

[3] 祝文兵. 2002-2003年4种药学类期刊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分析.医学导报, 2006, 25(2): 170-171.

[4] 任经天.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6): 50-51.

[5] 许士凯,吴宗跃.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要则.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9): 1120-1121.

上一篇:67例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下一篇: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临床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