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临床处理分析

时间:2022-09-25 07:46:08

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临床处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总结小儿急性肠套叠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42例婴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中37例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无并发症, 5例经手术治疗, 治愈4例, 死亡1例。结论 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在是一种有效、经济和比较安全可靠的办法。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早期诊治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 男32例, 女10例, 男女之比3.2:1。年龄3个月至14个月, 平均6.5个月。发病至入院时间4~48 h35例, 48~72 h5例, 72 h以上2例。肠套叠类型:回盲型36例;回结型5例;回回结型1例。

1. 2 临床症状 发热18例, 腹痛(阵发性哭吵)38例, 血便42例, 腹内肿块31例, 呕吐28例, 重度脱水伴感染性休克、中毒症状严重1例。

1. 3 辅助检查 1. 腹部超声:腹部探及包块, 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 纵切面上 呈“套筒”征[1], 近端肠管可见不同程度扩张,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套入肠壁及肠系膜血管的血供状况, 判断肠壁是否有大范围缺血坏死, 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及判断预后。2.腹部正位, 提示有小肠梗阻征象。

2 治疗经过

2. 1 空气灌肠复位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 部分病例病程超过48 h但不超过60 h且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水及电解质紊乱,腹胀不明显,无明显腹膜炎等症状的病例。禁忌证:病程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明显不良、腹胀明显的病例。本组35例入院时病程在48 h内, 经空气灌肠复位获得成功, 3例入院时病程在48 h至60 h之间, 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水及电解质紊乱,腹胀不明显,无明显腹膜炎等症状, 试行空气灌肠复位2例获得成功, 1例因不能完全复位而转手术治疗。

2. 2 空气灌肠复位实施。空气灌肠前先行腹部X光照片, 透视下动态观察气体进入情况,可以看到肠套叠的X线形态。复位成功X线表现:大量气体进入右下腹小肠, 并迅速扩展到腹中部及左上腹,回盲部肿物阴影消失。复位成功患儿表现:①病儿很快入睡, 不再有阵发性哭闹。②腹部原有肿块不能再触及。③拨出尿管有大量气体排出。④碳剂试验:口服0.5~1 g活性碳, 碳末于6~8 h后由排出[2]。

2. 3 空气灌肠复位结果 行空气灌肠复位38例, 一次性复位成功35例, 2例复位后6~24 h内复套而再次复位成功, 成功率97.4%, 1例因不能完全复位而转手术治疗, 所有经空气灌肠复位病例均无并发证。

2. 4 手术治疗 适应证:①病程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明显不良、腹胀明显的病例;②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病例。手术方式选择:①单纯手法复位。②肠穿孔修补术。③肠切除肠吻合术。手术 5例, 3例行单纯手法复位, 1例行肠穿孔修补术, 1例病程超过72 h, 全身情况极差, 术中见部分肠管坏死穿孔, 腹腔严重感染, 行肠切除吻合术, 术后因全身衰竭而死亡, 死亡率2.4%, 另外手术治疗4例恢复良好, 治愈出院。

3 讨论

3. 1 婴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 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血便、腹内肿块。24 h以后,则发作频繁度可能下降,而腹痛剧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盖,发生肠坏死、肠麻痹等症。血便:多发生在腹痛出现的 4~12 h, 初混有黄色大便2~3 次后很快转为果酱样便。

3. 2 治疗体会

3. 2. 1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结果证明是一种有效、经济和比较安全可靠的办[3], 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对于病程超过48 h但不超过60 h且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 应进行积极的评估, 情况允许可试行空气灌肠复位疗法, 本组3例病程在48~60 h之间, 均行空气灌肠复位, 2例获得成功。手术治疗是针对病程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明显不良、腹胀明显的病例或者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病例。

3. 2. 2 医务人员及家长意识意识方面 小儿肠套叠治疗效果, 关键是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对治疗手段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当患儿出现典型腹痛症状时, 要考虑肠套叠存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戚庭月, 孙红光.小儿小肠型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10):1619-1621.

[2] 何晓俊,秦增辉,马新瑜, 等.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规范化诊疗的探讨.放射学实践, 2010, 25(5):559-562.

[3] 罗光明,黄庆荣,尹玉军.小儿急性肠套叠196例临床诊治分析.河北医学, 2010, 16(4):447-449.

上一篇: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下一篇:高尿酸高血脂与老年高血压的相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