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 “导学模式”的实施与完善

时间:2022-10-13 03:04:53

数学教学中 “导学模式”的实施与完善

摘 要: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新课程实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了较明显的改变,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并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过程过于松散;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明显较弱.

关键词:导学模式;导学稿;能力培养

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随着新课程实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了较明显的改变,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并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学模式”的实施背景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 某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视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既不确定又无操作性.还片面认为新课程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已有经验,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不必过多去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过程杂乱无章,教学结构无规律可循,教学内容极不确定.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摆脱不了“知识的权威”这一角色,强调“教”而忽视“学”,在教师的预设下,课堂大多仍是“边教边学”、“先教后学”的模式,教师按照预设层层推进,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他们的潜能在教师的热情洋溢中被蒸发了.

新课程强调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之一. 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解题能力并不令人乐观.数学学习强调对知识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去学会应用. 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变成了挡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开展有效教学的一堵墙.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注入“导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尝试的方法,并且经过阶段性的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导学模式”的认识

1. “导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运用导学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学,教师再教,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等步骤所构成的一种方法系统. 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2. 导学稿的定义

导学稿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书面资料. 它是在教师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 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巩固练习、课外深化、学习反思等.

3. “导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制订导学稿

评价、反思 导学模式五个环节 课前预习

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

“导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首先是制订导学稿,这是教学成败的前提;然后是学生课前预习,这是有效教学的延伸和保证;第三是组织课堂导学,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接着是课堂巩固及课外拓展,这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最后是评价、反思,这是有效课堂的升华.

“导学模式”的实施

构建在上述理论基础上,通过“导学模式”在一定时间内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对“导学模式”实施的几点看法:

1. 正确认识“导”和“学”的关系

“导”与“学”是教学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导”是新课程教学过程的关键.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着力于引导,把整个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掌握、去应用、去创新,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调提高. 再次,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 精心设计导学稿,这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稿的制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要认真把握课标的深度和广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巩固练习、课外深化、学习反思等.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学习重点要突出、学习难点要突破,这是“导”与“学”的核心,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把课堂推向高潮的关键环节. 当然,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到位,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就失去了“重点和难点”的意义.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 预习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预习时要结合课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预习,掌握预习的方法,为以后学生自主预习、独立预习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课外深化设计要有开放性、创新性.

3. 预习习惯的养成,这是有效课堂的延伸和保证

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是在一种“边学边教”,甚至是“先教后学”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在强调“预习”,但却缺乏预习的指向性,布置作业时只简单地说了句“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预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法是什么?预习到什么程度?……模糊的指向其实使“预习”变成了口头上的形式,收效甚微. 所以,不应使“课前预习”变成一句空话,“课前预习”应制度化,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习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空间上的向前延伸.

当然,由于之前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和方法,在两年的实践中笔者通过分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教会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制定制度监督完成.

(1)教会学生遵循从课本出发,结合导学稿提出的问题概括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

(2)通过组长、课代表负责制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并及时加以批改.

第二阶段:明确预习目的,养成预习习惯.

(1)通过预习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性质、定理,并能联系与之有关联的知识进行拓展.

(2)由原来的监督预习,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进一步强化预习意识.

(3)适时调节,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第三阶段:独立进行课前预习,自觉完成课后反思.

(1)学生自主安排好课前预习,自觉做好课前热身工作.

(2)学生自主归纳出知识点和相关的性质、定理.

(3)学生自觉完成课后反思,对仍有疑问或尚未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完善或及时请教老师.

4. 丰富课堂导学,这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1)教师倾听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因此要打破教师是主宰、是权威,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在上课伊始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说,感受问题情境,回答提出的问题,反馈预习的情况,学生畅所欲言,几乎完成了知识目标. 笔者在这一过程中认真倾听,适时评价,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通过倾听学生,笔者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2)生动课堂形式

导学稿的使用更加要求数学教学只有课堂形式生动,才能让学生心动. 数学教学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只有让学生乐于去感性接触,才能激发学生去理性思考.

动态演示,直观感受. 在课堂上笔者通过平行四边形向矩形的变化过程的实物演示让学生体会直角对于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对1角、5角、1元硬币的分类来引出同类项的基本概念;再通过多媒体几何画板的逐个展示,让学生知道一个直角、两个直角,只有当有三个直角时四边形才能确定为矩形等等. 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具有动感的,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加符号.

层次提问,充分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只局限于低级层次的问题,否则表面上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学生的高级思维训练却严重不足. 问题设计应该讲究层次性,环环相扣,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 同时保证学生充分思考回答的时间,然后再进行评价或请其他学生补充,如果提问与回答的时间仓促,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时间,达不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因此,为了保证提问与回答的时间,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提问的数量. 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为创设有效课堂,为“导学模式”的更好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5. 重视评价和反思,这是有效课堂的升华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求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问题加以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训练,并先让学生开展互评,通过互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交流,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其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启发,及时点评,确定结论,正确合理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 因此,在导学中要重视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一位初三学生的QQ空间的日志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使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成绩快速提高”. 的确通过反思能让学生自己知道对知识理解的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从而对自己所学知识中的不足去纠错、修改和整理.

实践中的一些思索

“导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目的,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感知”,过去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课,现在把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前的预习,贯穿到课后的反思,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完整、更有效. 当然,在近两年的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去思考和完善. 第一:导学稿的质量是有效课堂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制,对题目精选、精编、精练、精讲,并不断创新. 单靠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甚至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第二,对于“导学模式”的实施,数学教学中原有的课堂引入与导学稿如何有效结合,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校本研训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 随着“导学模式”的深入实施,笔者所在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仍将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下一篇: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优化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