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身体素质测试与评定

时间:2022-10-13 01:01:43

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身体素质测试与评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测试法等研究方法对少儿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身体训练指标进行了分析,对少儿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基本技术起主要作用的四类因素依次为:力量灵敏因子;速度因子;柔韧因子;耐力因子。在训练中应把握好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后备力量;身体素质;测试;评定

中图分类号:G85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717-03

本文通过对武术套路后备人才进行身体素质测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身体训练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重要的检查性指标予以评定,结合专项技术要求分析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能力的关系,旨在为教练员科学调控运动员身体训练过程提供有效的训练参数,又可以在后备力量的选材、培养方面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武术馆体校及各区业余体校少儿武术运动员共103人。其中男运动员71名,女运动员32名。受试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育测量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书籍,收集身体训练中体质测试与专项运动水平关系的研究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就专项技术和基本素质训练的情况向业界资深专家咨询,制定调查问卷,收集反馈信息,结合武术基础训练的特点,选取相关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

1.2.3 测试法 参照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订的达标标准,对选取的15项指标进行统一测试。测试项目依次为:1:旋肩;2:造桥;3:正压腿;4:30m跑;5:3mx 4十字变向移动;6:10s原地高抬腿:7:立定跳远;8:原地纵跳摸高;9:30s立卧撑跳;10:仰卧起控腿;11:400m跑;12:1000m跑;13:10s仆步抡拍;14:20s涮腰翻转连接;15:原地跳转。

1.2.4 数理统计法 将测试数据在SPSSl0.0统计软件上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因素分析(表2)

从表2可知,所列15个成分当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因此共有4个因子在主成分分析中被抽取;这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百分数(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01%,超过85%的标准,可以认为对公因子提取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由于,4个公因子中各原始・变量的系数(或因子载荷)差异均不显著,不足以清晰地对抽取的因子命名,故对因子作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方差解释和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4所示。表3所示结果表明经最大方差旋转后4个因子的特征值及方差百分数均发生了变化,但4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仍为87.01%保持不变。表4列出了旋转后的各因子载荷,表明相应旋转因子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但旋转后各因子的载荷出现两极分化,绝对值的大小差异显著,有利于解释因子含义。为・此,我们将4个公因子上得到的高载荷指标据其含义进行分类并进行因子命名(表5)。

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高载荷变量都与弹跳、腰腹等力量和灵敏协调能力有关,可称为力量灵敏因子;第二主成分的高载荷变量都与速度有关,可称为速度因子;第三主成分的高载荷变量都与柔韧有关,可称为柔韧因子;第四主成分的高载荷变量都与耐力有关,可以称为耐力因子。结果表明,在身体训练中对少儿武术套路运动员起主要作用的四类因素依次为:力量灵敏因子;速度因子;柔韧因子;耐力因子。提示少儿武术套路运动员要提高专项技术水平,赛出优异成绩,必须重视加强力量、灵敏方面的训练;合理安排速度素质的练习;同时,根据个体特征针对性地进行柔韧和耐力方面的素质练习。

2.2 身体素质评定的内容与方法

2.2.1 力量、灵敏素质的评定 少儿时期运动素质的发展是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基础,参加本次身体素质测试的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年龄(男子9-11岁,女子8-10岁)均处于从基础训练阶段向开始专项训练阶段过渡的时期,此时期运动员有机体也进入第一个力量的可训练阶段,并且力量素质的表现以运动员的相对力量能力和动作速度力量(动作爆发力)为主,因此,评定少儿武术运动员力量素质是以他们的相对力量能力为标准的,即在完成动作中克服自身体重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程度。动作速度力量是单位时间内所发挥出的尽可能大的力量,在套路运动中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动作表现出来的,如在完成腾空跳跃动作起跳技术所需的力量就是在助跑蹬地起跳瞬间所表现出的腿部爆发力。运动员腿部力量好、爆发力强,起跳的效果就好,有利于提高腾空高度和身体翻转速度,跳跃动作的完成质量才有保障。在套路技术中,表现爆发力的动作类型还很多,如屈伸性腿法和击响性动作等都可以表现踢摆腿爆发力的大小,兜腿速度越快则踢摆腿爆发力越强。本次测试所选取的立定跳远、原地纵跳摸高、仰卧起控腿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反映少儿武术运动员该阶段的力量素质能力,测试结果提示: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全身各部位肌肉一般力量的动力性练习为主,以改善肌肉内协调和发展爆发力(如克服自重的纵跳等)为主要任务,在手段上应多与发展灵活性的练习相结合。

衡量武术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标志是运动员在各种不断变换的时间、空间等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做出相应动作的能力。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复杂的技术特征要求运动员不断改变身置和方向,如旋子转体360度+旋风脚540度+跌叉,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都较高,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身体在时间上、用力上、节奏上、空间变化上相互配合的合理性及精确性。由于灵敏素质具有专项化的特点,因此评定运动员该方面的能力一般可结合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来分析。本测试中30s立卧撑跳、20s涮腰翻转连接和原地跳转等内容就是通过将套路中的某些基本技术的单一动作或某一项重要的技术细节提取出来与相关的运动素质结合成组合的形式来考察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综合能力(包括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节奏感等)。有关资料证明,人体的这些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基本处于7-12岁之间,如空间定向能力约在7-11岁;反应能力约为7-12岁;节奏感处于6-12岁。评定该时期少儿武术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是高度有效的,在评定内容上要着重观察小运动员高频率活动的能力、对空间辨别的能力、对时间的感觉能力和平衡、协调能力,提示:教练员要重视加强专项基本技术的训练。

2.2.2 动作速度的评定 武术套路动作技术的结构是多元的,要在1min20s时间内完成五、六十个动作,对速度素质中的动作速度要求较高。武术的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具体表现为完成各种手型、手法、步犁、腿法、身法、跳

跃、器械方法及衔接动作的速度等。由于武术套路属于技能表现类项目,运动中要求“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高度协调配合”,因此该项目运动特点决定了动作速度是不断变化的,从完成不同类型的动作要求看,也不是所有动作都要快的,所以评定动作速度就要视不同技术要求而定。对于少儿武术运动员而言,在身体训练中不宜过早地发展快速能力的专项训练(绝对速度),只需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的一般性练习即可。故本次测试所选取的反映速度素质的指标主要是考察少儿选手的移动速度和动作频率。

2.2.3 柔韧能力的评定 武术运动员的柔韧能力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中展现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伸展程度的能力。武术套路动作尤其是长拳类动作,姿势舒展,动作幅度大,而且腿法和平衡动作多,对柔韧素质的要求较高。评价武术运动员柔韧能力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通过静态中的旋肩、造桥、压、扳、拉、劈叉等指标测试,考察运动员的一般柔韧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动态的角度即从完成动作时的柔韧表现予以分析。如肩关节柔韧能力,表现为抡臂的幅度和开合度;腰的柔韧能力,表现为涮腰翻转的频度和幅度;髋关节的柔韧能力,表现为直立举腿的高度;踝关节的柔韧能力,表现为弹踢腿脚尖绷直的程度等。少儿武术运动员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了该时期尤其是6-10岁是发展柔韧性训练的大好时机,本文选取的柔韧素质测试指标结果表明:静态性柔韧能力,我市10岁以下的男女儿童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但柔韧素质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柔韧性储备”能力不强。提示:教练员要丰富和加强柔韧性练习的手段、方法,合理安排不同状态下柔韧训练的比重,控制好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2.2.4 耐力素质的评定 由于武术套路的能量代谢特点是无氧、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决定的,这些供能系统在运动员生长发育的不同年龄段受制于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机能的各个指标,因此少儿武术运动员耐力素质的发展较其他运动素质的发展复杂。对于7~11岁左右的运动员来说,评价其耐力素质的好坏主要看一般耐力的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400m、1 000m两项测试指标可以反映出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从训练学的角度分析,从儿童一开始发展一般耐力是必要的,这样便于在开始深入专项训练阶段前机体有可能承受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以提高对今后专项训练的适应能力。所以少儿耐力素质的培养要从有氧耐力人手,优先发展一般耐力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武术套路后备人才身体素质测试,分析表明:在开始进入专项训练时期,对少儿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基本技术起主要作用的四类因素依次为:力量灵敏因子;速度因子;柔韧因子;耐力因子。

2)少儿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呈动态水平,评价其运动素质应尽可能与相应的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相适应,并与专项基本技术的要求相结合进行分析,才具有评定实效。

3)建议教练员在少儿时期的身体训练中,要根据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选择相应的训练手段进行各项运动素质的练习,定期选取特征性指标进行测试评价,客观地控制运动员身体训练过程,以加快竞技武术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过家兴,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陈及治.体育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赵光圣等。散手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水平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1):67-71.

[5]邵斌,朱晓龙.论竞技体操运动员训练水平的评价原则、内容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l,25(2):61-66.

上一篇:大学生心肺功能监测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CFS的诊治及其运动处方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