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改革与教案设计创新

时间:2022-10-13 08:51:45

论语文教育改革与教案设计创新

摘要: 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关键词: 语文教育改革教案设计个性化

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都成了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中提高,而不是靠单一的心理课程来支撑。

语文教学是占据中学教学资源最多的主导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实践的改善,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情的媒介。我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如果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形成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的能力。

先进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愿景才能实现。而作为备课的直接产物――教学方案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要研究教学的“破”与“立”,无法绕开教案问题。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言:“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这样看来,教案改革应与课程改革同行,创新教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必然要进行语文教案创新。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上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词本身的特点,使自己和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课程设计,支持课程实现建立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延伸目标。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为学生建立自己人生观念提供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支架”。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教材,深入浅出地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行为模式的是与非、美与丑,因势利导进行育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使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古人的心境和看待世事的价值取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折射出诗人的胸怀、情感和境界。教师要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再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同学交往中的认同取向和行为实践。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的唯一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参照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得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如“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学的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而且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成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日常实践过程。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就是因为没掌握好这个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也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这样的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是微观的研究,却包含宏观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就可以帮助我们站得高一些来分析问题。

二、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而且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又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善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对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和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如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上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的。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使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

4.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前文已充分论述传统语文教案的积弊,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教案设计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设计出发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需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结语

总的说来,教案的设计要表现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并以此为关照大力改革传统教案的积弊,并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通盘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切忌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在设计状况的教案中能看出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学生和自身教学风格的独到理解,是智慧的创造性结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中生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高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洪森.语文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张建人.语文教育改革.山东教育,2000,(9).

[5]林筱泓.浅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2,(1).

[6]陈卫红.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探索.教育评论,2002,(3).

[7][美]R.M.加涅.中国社会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田克勤.学习理论大家谈[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14.

[9]韩吉人.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10]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