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的美育探微

时间:2022-09-11 08:34:34

《论语》教学的美育探微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针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美育功能从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的探讨:①孔子的学习智慧;②孔子的教育智慧;③孔子的生存智慧。

关键词:美育 学习智慧 教育智慧 生存智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安排了《先秦诸子散文》的选读,其中第一单元就是《论语》。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论语》之所以富有魅力,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满了孔子卓绝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恰恰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调动学生思想情感、个体意识的再造。教师要善于调动这种美育的功能,让学生从精神上得到愉悦,思想上得到洗礼。

1 孔子的学习智慧。

1.1 谦虚好问,乐而求之的学习态度。每一个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正如庄子所感慨的那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孔子的眼里,学习的智者,并不是在于他知道的比别人多,而在于他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能够虚心的向别人请教。“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而且要“问”,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大凡会学习的人都有深切的体会;而“问”,一要有敢“问”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二要善“问”,就是要解决如何问的问题。这些方面,孔子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

1.2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成败,而学习方法也关乎学习的效率。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就涉及到一个“学”和“习”的关系。“学”是前提,是“习”的基础;而“习”是对“学”的实践,是对“学”的检验,也是对“学”的提高。没有“学”也就无从“习”;而没有“习”则“学”是盲目的,肤浅的,低效的,也是痛苦的,而只有“时习之”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的成就,“学”的快乐。当然,孔子在《论语》里强调的学习内容是“礼”,是“仁”,是“道”,是人格品质修养,实践的也是“仁”、“道”。不过其强调的“学”与“习”相结合的方法,却让后学者受益无穷!

2 孔子教育的智慧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他弟子三千,门人七十。通过教育,他对我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古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孔子在封建时代受到极高的尊崇,被封为“至圣先师”,尊为“万世师表”,即使在当时的学生心目中,孔子也有极高的威望。孔子在历史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了孔子伟大的人格外,就是因为他伟大的教育思想,非凡的教育智慧。

2.1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指,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孔子自己在二千多年前就身体力行地在践行这一教育思想。孔子门人弟子多出身贫寒之家。颜回、原宪、曾参等人,生活往往贫寒交迫。据说,原宪住在只有一丈见方的茅屋里,房门用蓬草编成,还残缺不全,门轴用桑条做成,窗户用破瓮做成,房间用粗布隔成两室,屋顶漏雨,地面潮湿。曾参常常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制衣,以至于一拉衣襟就露出胳膊肘,一穿鞋子,后跟就被扯了下来。孔子招弟子不要学费。那些亲自送上十条干肉作薄礼的人,他都统统收下来施以教诲。从地域方面看,当时鲁国、齐国、卫国、陈国、蔡国、宋国、秦国、楚国、吴国等都有他的学生,可见国籍也没有限制。

这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关系亲疏,对所有的人都平等的加以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2.2 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学生学习还没有到想弄明白而又还有郁结打不开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开导他;学生学习还没有到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老师举一个事物而学生不能以此类推、融会其他事物,那老师就不再教他。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思考已有一点眉目却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他才会启发。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直以来很有争议,其实它体现的正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名言则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最直接的解释――“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3 孔子的生存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而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正是出自孔子之口,这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熠熠生光。《论语》无处不闪耀着孔子生存智慧的光辉。

立身处世――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灵活变通。《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如何与人相处,这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认为,首先,要严于律己。要改善跟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如果人人都讲诚信,很多社会问题就不会产生了。孔子告诫弟子,做事情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这也是很有意义的警示。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急躁冒进葬送了事业,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孔子是学习的智者,是教育的智者,是人生的智者!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和一个智慧老人对话,“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在啜吮琼浆甘露,每一句都沁入心脾,浸润心田,美哉,《论语》!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先秦诸子选读[N].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2]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06)

上一篇:学习古人的言语技巧 形成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比较名句细读文本 品析古诗文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