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心态:当代影视美学之精神审视

时间:2022-10-13 05:17:20

生态与心态:当代影视美学之精神审视

[摘 要] 影视作品的生态审美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入思考已成为趋势,近年来,影视文化的绿色思考普受关注。基于此,本文立足两点:其一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宣扬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主义”进行客观批判;其二是对人类欲望“逾界”心态的反思,召唤绿色情绪的“回归”。以此阐证当代影视作品只有深入思考“绿色”生态命题,全面审视人类对于诗意生活的渴望,时代精神从而得以彰显。

[关键词] 影视作品;生态;心态;批判;回归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校级项目“基于湖北美术学院新型网络娱乐化学习模式视觉艺术平台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010)。

人类步入21世纪,在急速推进的数字媒介扩张及迅猛发展的全球化等合力的交织作用下,伴随着传统中国艰难曲折的文化跋涉,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景观,特别是人文研究领域介入生态问题尤为明显。长期以来,传统影视界极少关涉于此,而由其引发的对于影视作品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极具前沿性和热点性。由此可以说,对于生态问题的介入性、反思性、批判性是新世纪以来,生态美学在影视作品发展建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的一种愈加明晰的思想和学术品格。正是这类影视作品开启了一种新时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

一、生态的批判

近年随着生态美学研究在文艺方面的深入,国内的影视工作者开始倡导,生态批评的核心在强调作品研究应该设法使读者重新回到与自然的“接触”中,从而改变过去主宰影视作品研究的人本主义和科技主义的批评立场。这才引发了影视作品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的诗意关系加以深层的全面反思,由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走向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领域的精神审视。

(一)中心的倾覆:“人本主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重整破碎的自然与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动物与人一样,都应当有生命的尊严,不应被辱没”①。一大批具有良知的影视创作者,以影视为形式武器,激烈抨击传统的人本思想,在视听语言的体系下,对于残暴践踏自然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在传统的影视中,不乏《老人与海》之类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作品,以此确证人类克服自然、征服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来看,人类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长期以来,人类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美化自然并改造之。在与自然的争斗中,最终迫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但对于地球资源的无尽占有与破坏带来的后果却从不加思考。中国传统审美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最高境界瞬间被击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想也成为幻影。

不可否认,现代化进程使得科技迅速发展,物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极大催生了人类战天斗地的野心,进而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意识的形成。人欲的不可控、人性的感性化、人道的沦丧,使得全人类陷入到“集体无意识”状态,导致思考能力的丧失。其实,人原本是动物,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神圣的价值,人,只是大地的守护者,世界万物不存在尊卑主客之分。事实上,《后天》等影视大作已经全面思考这些问题。同时,破坏绿色生态导致的危险也在现实中轮番上演,印度海啸、全球“非典”等,作为影视创作者,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看到人与自然只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绿色生态精神正是要撕裂他们之间的主客对立局面,对“人本”进行批判与反思。

(二)文明的偏颇:“科技主义”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征服世界与自然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人类能力的急剧膨胀,人类正是以科技为手段,企图干预和控制自然,这种危险的观念曾经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视为“英雄的行为”。事实上,这种不以为然,反以为傲的思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生态美学观念日趋成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影视作品自身体系完成建构中,技术变得越来越令人瞩目,电影 “科技工业化”进程愈加明晰,奇观场面和炫丽的宏大布局不断推出,如《指环王》《神鬼奇航》等。同时,影视作品反映的主题,在科学技术运用展示上,急功近利的倾向性和机械论科学技术观,不断干扰着我们的思维和视线。

海德格尔曾把目光对准现代社会中“技术的本质”,技术不仅仅是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技术还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真实存在着的一种“关系法则”。由此可见,影视作品无限地宣扬与使用技术,势必打破人类与自然原本的和谐,在强大的技术力量统治下,社会的精神生活与情感生活将变得贫乏,并最终导致人的覆灭。影视作为视听的艺术,“色”可扰目,“音”亦可扰心,其创作本身对技术也有很强的依赖性,生态美学观正是试图把人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意识中,将人的感性适应性升华到精神生态的审美范畴,克制技术的生态异化。

二、心态的回归

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不断升级。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人类开始“逃避”。当时代一日千里飞速向前发展时,影视作品中,要么想象逃亡远古,要么退回简朴,或倾心田园牧野。以往,传统界定一直把主张回归自然、逃离现实的行为贬斥为“消极浪漫主义”,那是因为我们毫无察觉而又坚定不移地站在工业社会的立场上说话。时至今日,

地球的生态危机逼迫影视创造者必须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近几年,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影视作品开始走上对“生态梦想”的下意识的“回归之路”。

(一)人本心态:“回归”?倒退?

有关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哲学原则和人对待自然的基本伦理准则。影视作品中,是否需要彻底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在坚持以人的利益为核心同时兼顾自然万物的利益?首先,我们必须认同“回归”绝不是要“倒退”到远古的时代,而是要寻回长久被人遗忘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尽管和其他在者有所不同,但只是自然的守护者。可见,“回归”实际上是端正人的生存态度,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的位置。 当然,对于这类影视作品,悠然南山,散淡平和的格调,显现出的“回归”,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一次自我超越,是向着人性丰富与崇高维度的无言阐释。创作者内心的悠悠赤子情怀跃然画面,《麋鹿王》这类作品中,彰显的就是在那个最初的原点上,生长、繁息、创造、憧憬与祈盼的和风,构筑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处景象。《伴你高飞》可谓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影视佳作。作品旨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成见,把关怀、尊重向人以外的世界扩展,突出强调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一体。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命题于强调人应当栖居于天地,而不是凌驾于天地自然之上或对峙于天地自然之外。如今,在人与自然严重割裂对立的时代,只有建立这种思维,才有可能填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鸿沟,抚慰人与自然之间的创伤,开创新时代的和谐与均衡。

在影视作品所展现的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中,自然不应是被征服和索取的对象。只有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唤起世界的本真存在,抑制人的自我膨胀,作品的主题才符合生态美学之存在。在作品中,我们只有将自然显现为有生命的、与人息息相关的个体来思考,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影视作品在救治自身同时也将救治世界,创作者在完善作品娱乐性的同时也将完善自身。对于影视作品召唤的生态“回归”,绝不是人类梦想的倒退,而是人类站在现有的原点上换位前。而“回归”只是寻回这个长久以来被人遗忘的存在。

(二)科技偏颇:乐观?悲观?

当时代越来越趋向于物质、实用、功利的时候,科技将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困惑。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盛,现代化的推进,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都市的繁荣,人口激增。正是由于科技的发达,使得影视杰作也极大丰富。近年如《黑客帝国》《神鬼奇航》《指环王3》等一大批科技下的产物。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也随之诞生,非线性的剪辑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时空的自由性。个体随意性观影方式使受众沉浸式“入片状态”,加强了幻觉体验,改善了人的存在感。

同时,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无限使用,科技主题的极度宣扬,导致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精神文化的衰落,情感生活的贫乏,个人创造性的枯竭。《阿凡达》这类影片的命题思考,正是对 “技术的本质”的反思。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技术无限发展的深深忧虑,充分揭示科技发展对生态的灾难性的破坏,并对我们的创作中科技如何走上真正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负责道路思考。

影视艺术在这场事关地球命运、人类前途、历史进程的乐观与悲观情绪交织中,如何呈现自己,如何发挥作用呢?当科技作为人类丰富物质的手段时,它是人类文明的推手;当科技如果变得毫无所限,超出必要的规定,干预自然本身存在,势必破坏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我们在倡导“绿色生态”绝不是排斥科技动力,科技是人类伟大的创造,科学本身也并无价值取向,只是科学作为技术运用在人导向下产生了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只有在“大道”②的指引下,才可以实现平衡的生态价值观。况且,人类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但绝不能只是单方面承认文化的存在而忽略自然的价值,以损害自然价值为代价实现文化理想,否则,不单是自然生态的破坏,最终会导致社会生态、审美生态的全面沦丧。

三、结 语

生态绿色美学旨在对人类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进行研讨,它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诸多影视作品虽然倡导人生价值取向的无限开放,然而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其作品价值,人于其中,幸福才得以保障,可见生态美的关照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勃勃生机和推动力。在视听体验为方式的影视作品中,虽然倡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但绝不是要生成极左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为了构筑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态美学观,使人与自然能够平和相处于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同时,只是期望科学与技术在“大道”的指引下,回归到科技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高度统一。

注释:

①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②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参考文献]

[1] 党圣元,刘瑞弘.生态批判与生态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齐骥.动漫游戏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3-45.

[4] 李简媛.阿凡达式美学:科技包装与神话原型内核的缝合 [J].电影文学,2011(01).

[5] 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 [J].艺术百家,2012(01).

[作者简介] 叶佑天(1976― ),男,湖北孝感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动画创作高级访问学者,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跨媒介独立动画实践与传媒美学理论。

上一篇:论影视艺术合流的两个方向 下一篇:浅析电影艺术地域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