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3 04:30:45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分析论文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问题考察

(一)不良资产的内涵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贷款。我国不良资产的内涵由于历史上分类方法的不同,一直有别于其它国家。截止至1998年前,我国实行的分类方法基本上是沿袭了财政部1988年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四类,后三者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1996年生效的《贷款通则》及以后陆续所作的一些修订逐步完善了“一逾两呆”。

为加快我国银行业同国际接轨的速度,适应加入WTO的需要,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研究各国信贷资产分类方面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我国银行将正式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在这五类中,后四类称为有问题贷款或受批评贷款,不良贷款仅指后面三类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目前采用的是两种分类方法并行的过渡方式,最终将实行同国际接轨。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表现及危害性

不良资产的表现: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2004年一季度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0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不良贷款率为16.61%,其中,次级类贷款3022亿元,可疑类贷款1.11万亿元,损失类贷款6702亿元。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78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2%[1]虽然上述数字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一些国际机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估计则为悲观,根据《安永2004年全球不良贷款报告》称,“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坏账金额位居世界第二,在过去6年中,中国己将其金融系统中的坏账削减了约2000亿美元。但相对于面值估计高达5000亿美元的坏账而言,这真可谓沧海一粟”,[2]随着企业改制转轨的深入进行和破产企业的增加,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还会进一步增加。

危害性:首先,不良资产威胁金融和经济系统的安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己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中的极大隐患,威胁着金融系统的安全性,阻碍着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与改革,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指出,我国不良贷款率每下降10个百分点,将导致贷款增长率提高1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银行体系目前巨额的不良贷款规模己明显制约了信贷的投放,降低不良贷款率不仅涉及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而且己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3]其次,银行不良资产威胁到银行自身的安全和经营。国有商业银行承受了财政和企业的双重困难,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经营陷入风险中,甚至危及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安全。大量的不良贷款侵蚀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使其资本充足率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国际标准,陷人准破产状态。为了保证银行系统的安全,《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总资本比率应达到8%。这一资本标准规定是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市场经济国家银行竞争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的。这一标准成为各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重要尺度之一。[4]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只是由于我国银行是国有性质,公众对政府这个银行背后的最后借款人持有强大的信心,我国还没发生银行破产的现象。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几点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原因,具体来说,这些原因主要有:

(一)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是以国家所有制为其实现形式的,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其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特殊的产权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以下弊端。例如:终极委托人缺位问题;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由于终极委托人的缺位,没有人来具体约束国家的各级人,人成为了实际上的所有者,这种强烈的“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银行和企业内部责、权、利不清、管理松懈,给少数经营者、提供了机会,结果造成大量国家信贷资金的流失;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制约,使银行贷款丧失回流本息的能力,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因此,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最终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

(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中按行政命令办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迅速到来的商业化改革,缺乏应有的各种准备,经营意识和经营管理及决策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导致项目评估不准,贷款审查不严等技术和方法上的问题造成贷款风险损失。加上上级行放松对下级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下级的权利太大而失去制衡,甚至越权超限额开展业务,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当然国有不良资产的形成也有其他众多原因,比如:不规范的银行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以及诸如中国大的宏观环境下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不完善也导致了不良资产的产生。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不良资产处理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债转股、不良贷款证券化、租赁。这三种方法最为人们推崇的是债转股和不良贷款证券化。

1.债转股的主要缺陷

所谓的债权转股权,即是逐步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银行原有的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贷款转为金融资产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笔者认为现阶段实行的债转股的主要缺陷有:

首先,制度自身缺陷。债权转股权的运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资产归属发生了变化,从债权“硬约束”转变为股权“软约束”,减少了对债务人的压力。运行机制的行政化、非市场化,不良债权转变为股权后,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随即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水平会迅速提高,即使这些企业转变为上市公司也未必意味着它的运行机制会得到根本的调整,只要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不改变,即使为其化解了不良贷款,企业的不良债权最终会变成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股权。

其次,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状况欠佳。作为国有的金融公司,如何透过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摆脱效率不高,避免内部人的“道德风险”,是摆在资产管理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另外,资产管理公司是技术层次很高的金融企业,需要法律、会计、投资银行、企业经营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人才队伍尚难以适应上述业务的要求。人力资源的缺陷,直接影响到不良资产处理的结果。

2.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者,把从银行手中接收过来的不良贷款,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不良贷款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转让给特殊机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证券的过程。

不良贷款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尽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但无论是对于我国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来说,它都是一件新生事物。因此,采用资产证券化技术时应当抱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在我国,推行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仍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良贷款的“真实出售”难以真正实现。“真实出售”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技术,只有实现了“真实出售”,才能确保证券化的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隔离,目前,我国如果进行银行不良贷款的“真实出售”,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技术难题:一是银行不良贷款出售的定价问题。不良贷款的“真实出售”价格计算方法是决定能否实现真实出售并顺利实施证券化的关键。「3若定价过高则不良贷款证券化成本上升,难度增大,不良贷款证券化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若定价过低,则商业银行资产流失严重,有可能使商业银行得不偿失。二是不良贷款的产权问题。但目前我国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彻底完成,产权结构未作实质性调整,商业银行虽对国有资产拥有法人所有权,但国家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唯一所有权主体。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难以真正地出售,“真实出售”自然也难以真正实现。

第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需求才有供给,需求决定供给。有着强烈需求的市场是不良贷款证券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广大个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要求他们对更加复杂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作出分析、判断,这就人为地加大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

(二)处理不良资产的几点对策

1、深化企业改革,是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本出路。

首先,通过企业改制来转化企业原由的不良资产,减轻银行贷款压力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对那些经营效益很差甚至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实行民营化,采取竞争、拍卖、有偿转让等方式使其转化为非国有企业,这样可以收回全部或部分贷款;对于中等规模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变单一国有企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从而使原来的债务结构得以改善,提高其偿债能力;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来转化不良资产。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名优产品为龙头,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组成企业集团,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对旧企业兼并及重组工作要在保证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促进国有企业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优势互补提高其偿债能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化,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

其次,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就是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的转轨建制,也即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再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主席讲过:“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基础,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企业开始防化金融风险,才能从源头控制住金融风险的产生。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赢利水平,同时社会公众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还会要求企业最有效地使用借入的资金,并严格遵守按期还本付息的信用原则,以维护企业的信誉,这样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起到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作用。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和化解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

重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基础。多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成效不大,关键在于改革没有涉及深层次的产权制度而一直在管理层面上做文章。只有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才能真正造就现代银行的经营主体和监管约束主体,才有人真正对银行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负责,摆脱地方政府对其业务经营的行政干预,使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被严格界定在适度范围内,从而使银行具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独立的经营自,实现产权主体利益关系独立化和直接化,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的基础转变;最后建立新的业务开发和运行机制。

3、加强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约束,是防范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外部防线。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体制的转轨变型时期,如何做好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必须加强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工作,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强化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曹凤歧:《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周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周小川:《转轨中的风险应对》[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戴相龙、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摘要: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贷款。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截止2004年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5%,数字触目惊心。不良资产己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中的极大隐患,不仅严重制约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进程,还威胁着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安全性,阻碍着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与改革,久拖不决将会使问题日趋严重,甚至极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本文正文部分对不良资产概念、危害以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最后探讨如何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上一篇:出境水质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下一篇:喷泉改造工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