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琵琶演奏水平

时间:2022-10-12 02:46:06

如何提高琵琶演奏水平

摘要:琵琶在民族乐器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提高琵琶的演奏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改进:(1)注意解决演奏中存在的指法问题;(2)增强演奏中的领悟能力。

关键词:琵琶;指法;领悟;提高

琵琶音乐之所以居于民族乐器重要地位,主要是琵琶丰富的表现力本缘于它多变的指法。琵琶音色多骨少肉(早期更趋向有骨无肉),并非听来即属悦耳荡漾的声音,但在中国弹弦乃至所有乐器中,能如琵琶表现力如此宽广、丰富的乐器几乎绝无仅有,主要就由于它在颗粒井然的音色基础上搭配了丰富的指法,再融进演奏者“二度创作”的领悟所致。

一、琵琶的指法问题及解决方法

琵琶乐器较截然的点状音,提供了丰富指法各项排列组合的基底,而这两个特色在琵琶音乐里也互为缘起。试想,如果琵琶的音色韵多绵长、余音荡漾,则轮指或其他汇组指法就会因音与音间的干扰而缺乏良好的效果,更遑论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相对地,籍由丰富多变的指法,琵琶也才能超越它多骨少肉音色的局限,最后乃可以刚,可以柔,可以文,可以武,可以细腻,可以磅礴,可以叙事,可以抒情。

琵琶的指法还让琵琶兼有了两种原似矛盾的美学特质,它既富个性又能开展,多彩多姿又特质兼具,常成为琵琶予人的最深印象。而琵琶独奏曲的文武套分野,固属曲体及风格的分类,但其间指法运用上的明显区别更是使乐曲为文为武的根本原因。

然而,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目前我们的琵琶学习者又表现了多少呢?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琵琶学习者在演奏中存在的常见指法问题

笔者在此作粗略的概括:“滚”一条弦时弹的音量强、挑的音量弱;“滚四条弦”时食指划音量强、音色坚实,大指拂的音量弱、音色柔和;“轮”一条或两条弦时各指的音量有强有弱、各指发音的时值长度有长有短;“轮四条弦”技法掌握得好的则极少;“摇”向左音量强、向右音量弱;对单音进行快速按弹较差;对“凤点头”与“快夹弹”“夹扫”时每组四个曲调音的音量不相仿。其他如“挂”(琶音)的右手动作太快,“推拉类”“吟类”奏得不恰当时也不少。

(二)琵琶学习者在学习时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1.谨慎选择启蒙老师

启蒙老师在琵琶学习者的艺海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挑、滚、轮、按音、摇、吟、推等常用指法,在初学时就须正规的演奏方法。如果启蒙教师所教的方法有问题,把发音不符合应有效果的方法练习了一个时期后,就会养成有弊病的演奏习惯,以后想改,大都很难改好,甚至永远改不过来。例如初学弹挑、夹弹、滚时,如果食、大两指用了鸡眼姿势,也用腕关节或手臂作主要运动,弹时食指向左下方(45度角),挑时大指向右上方(45度角)运动时,必将形成弹的音量强、音色坚实,挑的音量弱、音色柔和的弊病。

唐德宗时的琵琶国师康昆仑,非常有名,但在求雨的琵琶比赛中,由于基本指法的演奏方法有问题(宪子Q听康昆仑弹琵琶后曾说:“琵声多、琶声少”,相仿现在的弹强挑弱,或弹用得多,挑用得少),输给了段善本。段让康弹奏后说:“本领何杂,兼带邪声”。康昆仑说:“老师真神了,我少年时先向邻家女巫启蒙,后又累易数师之艺”。段善本说:“且遣昆仑不近乐器十年,候忘基本态,然后可教”。康昆仑真的不弹琵琶十年后学到了段师之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启蒙老师的重要性。

琵琶之所以能经久流传并为人们所喜爱之原因,主要由于各流派所传独奏琵琶大套曲的表现力极为生动,使人们爱听爱学,才琵琶演奏艺术流传至今。为此,各流派的世代师承传授,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各流派传人的传授,琵琶可能早已无人能弹奏了。可是,各流派的传人人数极少。初学时就跟从各派传人启蒙学习的机会不多,为此,初学时大都就近找一位会弹琵琶的老师而已。因此应当选择各流派的传人或正规学习过琵琶专业演奏的启蒙老师,这就是指法问题的首要关键所在。

2.解决手的生理条件所造成的指法发音不符合效果要求问题

对“轮”来说,在生理上五个手指的长短、粗细,掌指处的阔度、高矮度,手指运动的方向等都不相同,大指只有两节,食、中、无名、小指各有三节。大指粗而短,在运动时必须向右方挑进,食、中、无名、小指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但在运动时都须向左方弹出;大指与食指间的间隙最大,这对大指,尤其是食指在运动时极为方便;中指虽然最长,也很粗壮,但中指与食指间掌间间隙最小,也最高,这就使粗壮的中指在运动上受到限制;无名指虽也很长,也因名指与中指间的掌间间隙较小、较高,在动作上也不太方便;小指最短最细,可是小指与名指间的掌间间隙稍大一些,在动作上稍为方便一些,只是由于短小而影响了力度。五个手指的生理条件不一样,可是轮的发音却要求五个手指发出的音量、音色都要相仿,五个手指发音的时值长度也要相同;也就是要使每轮一次所发出的五个声音在音量、音色、时值上都要相仿而均匀,才能使轮的长音效果比较完整。

为此,在初练轮时必须针对手指的生理状态,采用一定的步骤与方法进行练习。

常见轮的弊病如:

a.在上出轮中大指挑音很强,名、小指的发音较弱。

b.在上出轮中大指挑后食指接得较慢,食指弹后,中、名、小指动作较快。

以上只是对轮一条弦而言。

在一条弦上的轮,也分有慢速的轮、中速的轮、快速的轮、音量较小的轮、音色较坚实的轮、音量极弱的轮、音色极柔润的轮等多种轮法。如果只会一种速度、一种音量,轮音较为均匀时,就认为轮得很好了,这是不够的。

还有轮两条弦、轮四条弦、轮的速度变化、轮的音量变化、轮的弦数变化等方法。其中在四条弦上作长轮,现在只有浦东派传人尚能演奏。同时在四条弦的长轮中,还须作音量的强与弱、速度的慢与快、由慢渐快等方法。应该说轮的奏法是很多的,轮的表演力很丰富,轮的功夫也很深。以上各种方法,是传统精华之一。

又如“滚”,也是在琵琶上演奏长音指法之一。是用食指弹、大指挑作连续快速均匀地进行来演奏。由于手的生理上的原因,食指易做向左下方弹出,同时指甲与弦身接触时横的角度较小,使音量较强、音色较坚实;大指易做向右上方挑进,同时指甲与弦身接触时横的角度较大,使音量较弱、音色较柔和,弹强而坚实,挑弱而柔和,长音效果就不完整,不符合滚的应有发音效果要求。

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人们在自幼的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运用肩、肘、腕等大关节运动的习惯与用力,也养成了易向左下方用力的习惯,为此,在作弹时,易使音量很强;但在作挑时,一般不会向右上方用一下力,挑的音量就会较弱。同时,食指较长,指甲端与弦身接触时易使指甲面与弦身横的角度较小;大指较短,指甲端与弦身接触时易使指甲面与弦身横的角度较大。横的角度越小,音色越坚实;横的角度越大,音色越柔和,弹与挑的音色不相仿,滚的长音效果就不完美。

还有滚二条弦、滚三条弦、滚四条弦的弦数变化等,都宜注意用什么关节作主要运动,什么关节作辅的带动,食、大指的运动方向,指甲与弦身接触时横的角度等几项主要练习方法,才能符合应有的音响效果要求。

我曾看到老一辈几个流派的传人,他们在演奏弹挑、滚时,都是用了凤眼姿势。让学生用食大两指指端捏一粒绿豆作搓动,在搓动时绿豆不让掉落。用这种方法来练习弹挑与滚时,必须用指关节作主要运动,指关节的运动灵活度必然会很好,食大指的运动方向也较相仿,食大指与弦身接触时横的角度易于相同,食大指的音量音色也就相同了。

可是,我们常看到在作弹挑与滚时,用腕关节作主要的运动。滚四条弦时也用腕关节作主要运动(指关节则不作运动了),食指音量强、大指音量弱的弊病也就形成了。

再如“摇”,如果顺着手的生理上运动方便的方式来演奏时:向左下方与向右上方连续运动的话,必将形成向左音量强、向右音量弱的弊病,一强一弱,长音效果就不完美了。琵琶演奏应以发音效果为第一,不是以运动方便为第一。历来常说的学习琵琶要下“功夫”,就是要在手的生理条件允许之下,在练习能发出符合音响效果要求的运动方法上多下功夫。

这里只将弹挑、滚、轮、摇作简要的举例。

任何器乐演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琵琶亦然。因此琵琶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手的生理条件所造成的音色不统一。

3.注重发音效果

音乐本是听觉艺术,如果演奏者忽略了音响效果,只注重演奏方法、技巧,音乐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美感。在练习中必须时时检听自己的发音效果是否符合音响要求。在练习某一指法之前,先应明确这个指法应有的音响效果要求,这是最重要的。例如弹挑与滚,要求弹与挑的音量要相同、音色要相仿;轮,要求五个手指的音量与时值都要相仿;摇,向左向右的音量、音色也都须相同。如在练习中发现有不符合要求时,立即找出原因,及时纠正,可以少走弯路。

据了解,很多琵琶演奏者还没有养成检听发音效果的习惯。许多学生指法上存有多种弊病,其原因之一,就因没有养成检听发音效果之故。

另外,也有把演奏音量控制得较弱以及一首乐曲从头到尾只用一种音量来演奏的学生,一味的弱音好像有意在追求音色的柔美,即使当乐曲中需要表现粗犷豪放曲趣之处也是如此;一味的强音好像有意在追求所谓的力度。细问之下,原来前者过去的教师只喜爱柔和优美的音色,为此,在基本指法练习中只让学生练习一种音量音色所致。后者同时把强度与力度的名词概念在文字上做游戏(音量是以强弱来称谓的,不是用力度来表示的),让学生去捉迷藏。应该说:音乐本身必须在有强有弱中进行,音乐本身是波浪进行的,这种波浪进行不仅仅是旋律,强弱关系也是一样,这样才能更多地表达作品内容。各种指法只是服务于表演乐曲内容的手段。如果只爱听一种音量、一种音色,音乐效果势必单一,听多了只会感到平淡无味。

练习滚、轮、摇等指法时,可以先练音量最强的,次练音量最弱的(都须检听发音效果),如能把最强、最弱的两种音量都练好了,中等音量的不须多练即可掌握。对音色的练习,先练最坚实的,次练最柔和的,对清脆的音色也就易于做到。对指法的各种音量音色都能练好之后,在演奏乐曲时才能择而用之。

4.去其糟泊,取其精华

对传统精华指法,我们应该继承;对效果较差的可以研究改革;对过去没有的应去创新。琵琶学习者应当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把琵琶演奏继承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增强琵琶演奏中的领悟能力

掌握了指法技巧仅仅能够很好地完成练习曲的演奏和独奏曲的骨架,还应具备什么呢?还应有很强的领悟力。这里所说的领悟力是指演奏者对曲目“二度创作”的领悟,在这中间就要求演奏者对各领域知识的汲取,如文学、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音乐……

器乐演奏的核心离不开“音的直接呈现”,否则就难免纸上谈兵。而谈“音的直接呈现”离开演奏者,要谈美学,谈音乐文化,恐怕都只能是种异化。演奏者重要,是因中国音乐只记“骨干”谱,“血肉”概由演奏者添加,艺术层次在此往往高下立判;而更根底地,这种让“二度创作”充满空间的安排,还缘于中国美学并不强调个人意义性的独创。显然能让二度创作者居于更核心、更关键的地位。

琵琶的音乐是既富特质又有感染力的。从感染力讲,欣赏琵琶并不难,文套较细致,或者需要些功夫,武套形象突出,要没印象也难。然而,虽说富于感染力,但真要了解其间指法的运用特质和乐曲的内涵,则又非特别深入乃难为。演奏每首乐曲之前,须把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大小标题、表演内容、风格情趣等先作一番研究,这就是演奏者悟性体现的关键。

以下列举笔者对几首乐曲的书面领悟:

例如《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都是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决战的故事。是武套曲,各个流派传人都在部级出版社出版了各派的乐谱。演奏前除了先把某一流派在曲中用到的指法练习得很正确外,还须查看公元前秦代军队中的一些习惯与规章制度,如“军营内奔驰者斩”的规定。也须查阅楚汉在三四年中大战70多次,小战40多次以及垓下决战的一些资料。更须了解当时战争所用的兵器以及骑兵、步兵为主的战争方式。当时虽已有炮(春秋时楚人范蠡,即越王勾践的上将军,发明了驾车以机发石的炮),但只是石炮,掌号是用了长号筒等。

对《十面埋伏》主题乐段的《吹打开门》,描绘有千万兵将排列着,没有私语声,静肃地在主将韩信主持下的情景。对将官接到令箭、回到自己营地,带领部下兵卒排队走向营门时的步伐声。对出了大营营门后偃旗息鼓、人衔枚马摘铃,只有一队队人马疾驰而过的脚声,到了埋伏地点后静伏下来的情景。后来的马战、步战、整个战场的杀喊之声,都应参照各段小标题文字来作恰当的演奏。这对演奏者在再加工时有所帮助。演奏者的再加工,并不是去改曲调音、改节奏、改指法、改演奏速度、改处理,而是在左右手指法的运用中在音量、音色的配合、某些指法在具体应用时的“二度创作”。如果去改曲调音、改指法、就已侵犯了知识产权,这些都为演奏乐曲提供必要的条件。

《火把节之夜》采用了四度定弦法。描写彝族人民在长期受到奴隶主压迫下起来反抗,他们把松树枝系在牛尾上点火燃烧,驱赶牛群冲向奴隶主的竹楼,烧死奴隶主。此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每年都举行火把节,人们欢聚在一起,有的表演杂技和文艺节目,有的进行体育比赛。青年男女在火把节之夜,选择着相爱的伴侣。乐曲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的动人情景。

只有将指法技巧熟练掌握,再融进对乐曲的正确领悟,琵琶学习者才能成为“艺人”,而不是“艺匠”。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许多民族瑰宝已被国际社会广泛吸收、借鉴,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何使琵琶这一古老的民族奇葩再放异彩,是我们每一个学习者应该深思的首要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法训练,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乐曲本身的理解与领悟,就一定能再现盛唐时期的“琵琶时代”,让世界各族人民体验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的琵琶音乐世界。

上一篇:论声乐表演中的“以声带情,声情并茂” 下一篇:浅析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与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