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12 05:53:34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在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释疑深化、归纳总结――反思练习、学以致用”这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现就自己的一些不成熟做法与同仁分享。

一、我对探究式教学的一些认识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定理的思想、方法和规律,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深层次参与),而不是追求习题的数量,具有“速度慢”但“效率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探究学习的过程是较费时的,我们经常一节课只研究一个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甚至到下课了问题还没研究结束,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学到的是思想方法,是情感体验,是个性发展,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变得会学了,乐学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深刻,知识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定能得到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也是指日可待的。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操作过程不完全一致,下面我以华东师大版第26章“二次函数”第二节第六课时的教学(本节重点是二次函数有关知识的应用)为例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每个环节应注意的方面简述如下:

第一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一节新课中,导入环节是很重要的一环:导入得好,就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反之,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新知有关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在所举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学校现在要用20米长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要使围成的花圃面积最大,应该怎样围?你能帮学校设计一个方案吗?”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下有了想尽快亲自解决这个问题的冲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在这个时候,我顺势提出如下的探究问题:(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如何设未知数呢?(2)能列出怎样的等式呢?(3)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制约关系呢?通过提出上述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时可以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有时可以从旧知识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还可以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总之,只要我们围绕与新知识有关的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达到了这一环节的目标。

第二步: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步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要探究的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在上例的讨论中,我将学生按照能力优、中、差搭配成6人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讨论,学生都围绕探究问题讨论得异常热烈。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过多干预,争取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每小组都会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有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此时,教学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第三步: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后得出了如下共识:可以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花圃的面积为y平方米,则可列出关系式y=-2x2+20x,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出自变量x为何值时,二次函数取得最大值。至此,这一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学生脸上个个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第四步:精心设计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创新能力

学是为了用,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后,紧接着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分层练习,通过学以致用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达到学以致用,巩固和完善所得出的结论的目的。只有结合与上述三步相匹配的有针对性的分层练习,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逐步迁移,并实现创新的可能。在学生弄清楚了“如何围学校花圃”的问题后,我们可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

例1:向空中发射一枚炮弹,经x秒后的高度为y米,且时间与高度的关系为y=ax2+bx+c(a≠0),若此炮弹在第7秒与第13秒时的高度相等,则在下列时间中炮弹所在高度最高的是( )

A.第8秒 B.第10秒

C.第12秒 D.第15秒

例2:为搞好环保,某公司准备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污水处理池,池底矩形的周长为100m,则池底的最大面积是( )

A.600m2 B.625m2 C.650m2 D.675m2

相信通过这样的练习,一定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的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对此的一些认识,可能还不是很完善,还有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完善,争取使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校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促进学生成长而努力。

(责编 赵建荣)

上一篇:英文标点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赏识教育”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