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 9期

时间:2022-10-12 01:30:35

课堂改革 9期

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需要对“填鸭式”的教学陈旧模式进行改变,因为这种陈旧模式不仅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符合当前素质教学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素质水平,充分的了解教材教学目标,仔细钻研课标和考试大纲,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被动学习的弊端

在如今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校学生的课堂学习仍在总体上呈现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这种学习环境下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通常都是机械的重复前人的经验,需要死记硬背的书面知识,学生不会主动把这些知识总结转化为自己需要的技能,于是就逐渐淡忘,课堂学习成为无用功。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效率,事倍功半,急需改变。

因此我们就需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或发现),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① 。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改革的目的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

进行课堂改革,是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课堂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形态。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在高效课堂的环境下,使学生养成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会作业,会总结,会记忆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改革的具体措施

进行课堂改革并非只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评估并合理的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同一个教学对象群体中的学习个体,即每个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接受能力强,能够很快的吸收消化课堂知识并主动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而另一些则可能接受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仅仅对其进行灌输式的教育,结果也许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对每个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符合学生个人素质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要做出改变。要精讲多练,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宰课堂学习。布鲁纳认为,学校只教现成的科学结论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要转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己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四.课堂改革的具体模式和实施条件

课堂改革后所达成的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为:10+30+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

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总结、组织测评。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当堂达标测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而是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当堂“小纸条”测评,也可以简单到“口头”测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教学活动,教学情境要能够配合教学内容,激趣启智,自然过渡;而课堂教学环节要保证快节奏、高密度。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分工合作、积极思维探究。除此以外还要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尽量保证学生100%参与,锻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而是教师如何从课堂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组织者;这并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学能力的转换,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后者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清楚准确地交流的能力,能够巧妙运用提问与讨论技术,灵活变换教学方法,训练学法、学科思想方法,并能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等。

五.课堂及课后作业形式的转变

课堂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

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

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

为了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和活动时间,课后作业应该尽量少布置,主要的书面作业可以再课堂完成。而课堂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更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相互协作,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并非所有作业都要拘泥于书面的形式,可以以口头表述或者表演表现的形式来完成。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举一反三。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要改变形式,多布置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所需知识的内容,而非对原有知识的重复。主要要求学生对前文的复习和对后文的预习。在对作业的测评时,不仅仅查看学生的书面作业,可以采取口头提问或者测验的方式来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不仅仅只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对于预习的内容也要有所检查,督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再每堂课的课前留出5至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采取上台展示或演讲等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预习行为,也可以提高预习的效率。学生对于自己主动搜集知识内容的记忆要甚于教师“填鸭式”教学。

六.概括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已迫在眉睫。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入手,逐步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传统角色。将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形成高效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要以课堂改革为契机,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立足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有限时间里充分发展自己。

[注释]

① (美)威特罗克(M.C.Wittrock)《生成学习理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 下一篇:移植思维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