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日志(2012)

时间:2022-10-12 01:20:03

高考阅卷日志(2012)

民间语文资料:日记096号

2012年6月11日 周一

上午在××大学紫金港小剧

>> 高考阅卷日志(2012) 2012年高考河北作文阅卷评析 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2012高考新课标卷作文题阅卷感悟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体会 2012浙江省高考书面表达阅卷体会 2012年高考作文浙江卷阅卷手记 2012年高考作文上海卷阅卷手记 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阅卷手记 2012年高考作文福建卷阅卷手记 2012年高考作文北京卷阅卷手记 2012年高考作文四川卷阅卷手记 由2012江苏高考英语阅卷谈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2012玩转高考词汇 201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2江苏高考数学浅析 2012高考作文特辑 2012广东理综物理阅卷总结分析 2012? 2012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高考阅卷日志(2012) 高考阅卷日志(2012)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武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民间语文资料:日记096号

2012年6月11日 周一

上午在××大学紫金港小剧场参加2012年省高考语文阅卷培训,知自己分在作文组;批阅作文的共有10组,每组有二三十人,总共300人左右,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

按照要求,下午我们看样卷、试批两篇,然后探讨。

样卷共有16篇文章。每篇作文后面都已给出了分数,从56分到不及格的都有,可见是有意识挑选了各个档次的文章,供我们这支批改大军学习、揣摩,以作正式批改时的参考。

当然,组长说了,这些分数并非神圣不可动摇,有不同意见大家都可以并且应该提出来,通过探讨慢慢取得共识,再投入批改,可以尽量降低误差率。

没想到探讨第一篇作文时我们组就发生碰撞,激烈处怎一个吵字了得!

一位人高马大、嗓门也压人一头的女老师首先站出来慷慨陈词,说“思想深刻”,说“语言功底不得了”,得到好些教师响应。的确,第一篇文章立意高远,壮怀激烈,语言深沉顿挫而又灵动有致,优点是极其明显的。组长环顾四周,问一位欲言又止的年轻教师,他果然提出异议,低声质疑作者是不是把鼓掌者看得低了一点。我予以力挺,因为这也是我阅读之后的强烈感受:“从材料语境看,鼓掌者应该是对身边的世界满怀善意的人,他(她)可能不出众,不出色,但绝对不是作者笔下的那种‘旁观者’,作者明显丑化了鼓掌者们……”开头发言的女老师马上提出异议,认为作者并没有丑化的意思,两派意见开始激烈交锋,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焦点开始聚集到文章的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见以下附录)。

我分析说,这两段文字对鼓掌者充满了蔑视和鄙弃,高高在上的姿态中折射出一种强烈的精英意识,视民众若无物,俨然救世主现身,这种姿态是很刺眼的,对一个年轻人而言,可能并非一件幸事。如果是我的学生,我一定叫来好好教育一下!斥善意温情的鼓掌者为“汲汲营营”之徒,无论如何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一些老师也站出来表示赞同,特别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结合文题条分缕析,侃侃而谈:今年作文题的关键词是两个:“跑步者”和“鼓掌者”;前一个“跑步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理解为领跑者、弄潮儿、英雄人物,作者的把握应该说很到位;但后一个关键词,作者的理解肯定是出了偏差,那个“坐在路旁的鼓掌者”,一定是这个世界的热心人,对这个世界一定是充满温情和善意的。最后这位老师强调:“这应该是底线,不能突破。”

最后,最先站出来力挺作者的那位女老师说:“我是觉得,这个作者很难得,具有领袖气度,非常可贵的,当今中学生极需要这样的领跑人,但如果从语境来看……是有些欠妥。”我不客气地接过来说:“立意当然要从语境出发!”

高考作文本来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谁都不能弃镣铐而率性舞,否则公平何在?!

文章无疑是十分出色的。因而虽有不足,但心中给出的分数,在50分上下――是的,我们是中学教师;但是,论裁断作文之能,似乎不用谁来怀疑;论爱惜人才之心,更不见得比谁少多少。但是,我们长期身在一线,如鱼儿在水,对水之深浅冷暖可能多一份切身之体验,最突出的一点表现,我们更崇尚公平与理性,鲜少干那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之事――那是一种潇洒,是难以企及的大手笔,但很可能也是一种剑走偏锋,一种不负责任。携如此瑕疵而得57分,怎么讲都高了点,那可是接近满分的高分呀!

后面篇章争议较小,就是样卷17打33分,普遍觉得低了,因为这篇题为《路边鼓掌的人》的文章,立意怎么说还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建议改到40分左右。还有就是最后一篇《绿叶与红花》,大家分歧也相当严重,三十几、四十几、五十好几档的分数都打出来了,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认同两组对立的概念“鼓掌者/跑步者”和“绿叶/红花”之间划上等号。

组长四点多去汇报,我们待一阵就回来了。

大家普遍感觉,除了极个别作文,专家们给出的18份样卷的分数,打高了一点。

附:第一篇样卷(得分:57分) 跑步的人

北岛曾在《波兰来客》里写道:“年轻时我们都有梦想,关于文字,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现在我们夜深饮酒杯子撞在一起,听到的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诗人看见了未来的我们。

这个世界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充斥冷漠。我们见过了声嘶力竭的呐喊者被社会的冷冰冰抹去棱角;我们见过了曾经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走向了成长的虚无消失不见;我们见过了拯救地球的英雄只能在角落落寞地感受人群欢呼的余温。于是我们惧怕,惧怕怀揣理想登上高楼被恶语推搡被势力所挟,坠入深渊,果决惨烈。

于是有人提出,为何总要做路上跑的人,我们可以懦弱一回,成为路边鼓掌的人。的确,以旁观者的身份存活于世,只负责惊呼与鼓掌,于人潮涌动时显形,于悄无声息时消遁,是再不简单(应为再简单不过)的保全之道。此时人人化为随风倒曳的芦苇丛中的一株,汇入朝五晚九的电车流,没了尖锐与戾气,温吞吞地,对世界宣告妥协。

自然是有人坚决反对的。汲汲营营于世之人一直是古来圣贤批斗最为惨烈的对象。我们有软弱的不堪一击的肉体支撑,却也有如同摒弃了一切的死士般的意志,为何突然屈服于养生求歇的贪欲之下?人活着,并不是以此般形态,“口鼻尚存一丝气,四肢仍余一丝力”,而更应追求海明(资料提供者注:样卷如此。编者注:应为“海明威”)说的“高贵”。

拨开迷雾看,偌大的世界从来不缺旁观者,若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追逐世界的信念,人,社会只能成为冷漠无知胆怯堆砌起的躯壳;而由旁观者构建出的团结却也是一击即碎――佯装弱者充当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是对生命的亵渎。

跑步的人在冲向终点后获得荣誉,性情耿直者更是不会因过程中的辛酸和疲累而后悔。当人群散去,跑道上空无一人,却也能携着饱满的泪光餍足地归去。

三闾大夫行吟湖畔投江与鱼虾相伴,化作了汨罗江上的一缕艾香草。若是有人寻问我,你愿跑步,还愿鼓掌?我定选前者,心甘情愿地被吸纳进梦想的食人花,鲜翠欲滴。 2012年6月12日 周二

早上聚在紫金港小剧场开会,听××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省高考阅卷作文组大组长、也是今年作文组大组长的刘××老师讲解2012年高考作文评改细则。

刘教授先讲了与考题有关的那篇博文的事宜:郭××于四年前发表,当时就引发了争论,四年以来反响一直时强时弱地持续着,因为它搔到了这个时代的一根很敏感的神经:到底如何定位人生的目标或价值体系。当然,文题仅仅提取了这篇博文的核心,许多内容没涉及,因而审题立意应以作文题目为准。然后讲关键词的定位:第一个是“跑步者”,必须理解为英雄人物,可以是学业出众者,可以是公众人物;第二个是“路边鼓掌者”,可以是中等生,善良的普通人。

听到这里,一阵窃喜浮上心头:以这样的定位来裁断昨天的那场争论,应该是自己的观点更站得住一些。

接着刘教授提了几组对立关系――红花/绿叶、主角/配角等的把握:可以判立意合格,但不能算最佳立意。

接着定了三类文:第一类,扣题最佳,完全符合三个立意要求,如果形式上主要是语言有过人处即该打50分以上;第二类,扣题不是最紧,但跟文题有关联,是从题目中引出来的,打42分,如果表达上比较突出可以加分,试批的第二篇就定了49分;第三类是不扣题,跟文题没有任何关系的,打36分以下。

刘教授还说了对套作、抄袭之作、发展等级分的处理办法,特别强调了作文组这些年来在语言方面一直提倡朴实、简洁明了,反对花里胡哨、华而不实,指出语言问题其实是文风问题,是做人问题。

这些观点以及相应的举措都非常好,作为一名阅卷者,我举双手赞成。

到最后一步,意外出现了:刘教授宣读了18篇样卷的复评分和2篇试批文的分数,第一篇居然维持57分!一刹那我怀疑自己听错了:怎么可能?但还是稳稳心绪,把后面文章的得分一一记录下来。结果发现:除了少数篇目(5篇)做了一点微调,其他都维持原判。

刘教授一讲完,我就快步走上舞台。有一位老师捷足先登,跟刘教授探讨主角/配角型文章,认为此类文章立意恰切,也应该划入第一类之列。我耐心等他们探讨完毕,开口请教:“刘教授,对于第一篇样卷的打分,我觉得有难以理解之处。”他问怎么讲,我就说这篇文章优点确实明显,但也存在一处严重失误。他问哪一处,我说第三、四两段把鼓掌者的形象给颠覆了。随后翻出那篇作文,当着他的面把两段文字念了一下,跟上分析:第三段文字,以生动笔触描绘鼓掌者形象――“只负责惊呼与鼓掌”、“随风倒曳的芦苇丛中的一株”、“对世界宣告妥协”, 字里行间流淌出的贬斥意味极其明显;第四自然段就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对鼓掌者的定位――“汲汲营营”之徒,这两段文字把鼓掌者的形象给颠覆了。

刘教授一听,摘下眼镜又细细看了一遍,然后斟酌着说:“作者要表现奋斗激情,就――难免损害别的人。”顿了顿,又说:“我们不妨理解为――英雄对懒惰者的排斥。”我难以认同,跟他较真起来:“您这样说,不是跟您刚刚会议上给定的“鼓掌者”的解读自相矛盾了么?”他嘴巴张了张,过了一会说:“57分是我们大组全体讨论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定的,不能根据你一个人的意见它。”

心潮翻滚。

但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闭上自己的嘴巴,默默退场。

从小剧场出来,没有萧风瑟雨,在风和日丽中回到海洋大楼一楼的5号机房。

20余位同仁,有的手握鼠标脸绽兴奋已进入状态,有两两三三地聚一起议论的,也有捧着茶杯想着什么的。

泡杯水坐了一阵,开始批改。

碰到的第一篇,侧重写鼓掌者的善意,清楚明白,语言也还流利,打了48分。接下来十几篇,都没什么障碍,立意都在给定的三种范围之内,其中一篇《红花与绿叶》,言之很是无文,通篇捞不起一个雅致的句子,给了38分。于是我想:也许,类似样卷一那样逞才使气、剑走偏锋的的考生可能不多,说不定还就碰不上了,那就安心地批下去吧。

怕什么来什么。没批多久,终于碰到这么一篇:也取进取者姿态,对鼓掌者也取贬斥态度,而遣词造句稍逊,语言功底没有样卷一的作者出色。怎么打?从违背关键词角度内涵判,44分?从样卷一标准,50分?

踌躇一番,打不下去;也失去了批下去的勇气。

干脆拧开笔,给刘教授写起信来。

刘老师:

因为试批时遭遇了一点问题,我就在同仁们敬业的敲击声和他们可能同样敬业的议论声中,就在我的阅卷桌上,给您写这封信。

这封信,我想奉上自己的两点疑惑,愿您有以教我。

第一个疑惑,是关于关键词一:跑步者。您会议上确定其内涵为英雄人物或曰广受瞩目的公众人物,我觉得值得探讨一下。您显然是从象征意义的角度给它定的调,而我觉得任何语词的象征意义,都应该充分联系这个语词本身,也就是它的基本义,“跑步者”的基本义,当然是“在路上跑着的人”,他可能像刘翔一样已经广受瞩目的英雄,但也完全可以是在寂寞里驱驰的人,所以我觉得把其理解成“持之以恒地做事的人”是否更为合理,可以用来象征英雄、成功人士的意象,应该是“鲜花”“掌声”“红地毯”之类,它们显然比“跑步者”要好得多,这里面其实也应该有约定俗成的意味的。

第二个问题更大,就是关于“鼓掌者”这个词。您界定为“善意的普通人”当然是对的(只是不解衡文时专家们又何以不遵守这个界定),但是这样的界定可能还失之粗疏。愚见以为,材料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刘继荣的女儿,应该是一身而兼两种身份:在学业方面,通俗而言就说智商方面吧,她可能属于平常人;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通俗而言就说情商吧,她恰恰是个优异者,是个“英雄”。这样,她所说的“愿意做个鼓掌者”,可能就不能简单地定为“善意的普通人”,“善意的优秀者”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此其一。其二,如果联系实际生活,鼓掌者和其对象之间,应该存在多钟关系,并非“优秀者|平常者”可以囊括,相反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幼儿用漏斗装满了一杯沙子,父母乃至旁人为他鼓掌;环卫工人把负责的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市长为其鼓掌;晏阳初毕生贡献教育事业,异邦的克林顿为其鼓掌;甚至,奥巴马赢得了竞选,麦凯恩也为他鼓掌!所以,如果真的要把作文当做衡量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的竞技场,真的要从31万考生里面选拔出品质出众的学生,我们的标准,是否应该也体现出相应的广度与深度呢――

我则认为认为――但愿同仁们不要马上拍砖头――此风不可长。

原因有二。

一跟作文本身相关。凡作文,必有文题;凡文题,必有对当次写作的要求与限制。读懂这要求这限制,是为审题。所以,审题是作文这棵树上的根,是作文本身的一部分。审题的正与误,也就是学生审题能力的强与弱,将对下面的写作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根的健康与否将对树木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就此而言,写作,其实不是开始于学生写在作文卷上的第一个字,而开始于审题。没有了审题的作文,跟没有了根的树木一样是无法想象的。

二,鉴于此风已经和正在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上面论及“保险分”时,这一点已经有所涉及:作文评分标准的一降再降,把很大一部分不及格之作拉成了及格。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无他,就是师生们对作文教学的漠视,以及训练作文热情的进一步衰退。质言之,正是对审题门槛的拆除,导致了老师没热情教,学生没热情写。

提到对审题门槛的拆除,我觉得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与批改都表现得非常突出。首先是题目本身,用三个网名(民)的意见揭示三种正确立意,已经把审题考量抵消大半;再加阅卷过程中的一再放水,其实已经完全把审题立意视若无物。不知高考专家们如何评价浙江卷今年的这道作文题,愚以为,它很可能会对下一届学生的作文训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知道这样的话很不合时宜,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出来。

我也是教师中一员,对语文教师地位的沦落,也很有切肤之痛,但是我觉得这两件事不能扯在一块――赢得语文教师尊严肯定重要;谨守作文之道,不降门槛不放水,严把学生高中阶段写作质量关、让学生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学有所成也很重要;而且,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回事:唯有让学生们在我们手里学有所成(包括写作和其他方面),才能赢得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尊严!

靠降低标准赢得的尊严,不要也罢!

鉴于此,我认为专家命题时非但不能随意降低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老师们阅卷时更不能随意降低对立意的要求),相反还应适当增强一点难度,让考生们在写作的第一步就体现出差别,能力过硬者轻松过关,水平稀松者挡在门外,让训练有素者尝到甜头,缺乏训练者咂摸苦涩,才能改变师生们普遍漠视作文教学、普遍缺乏写作训练热情的现状,唤醒或者“逼出”师生们对作文的重视――其实不过是向正常的回归。 2012年6月15日 周五

昨天在与同仁聊天的时候,电光火石般冒出过一个想法――我,想参与高考作文的命题工作!

在世人眼里,高考作文的命题充满了神秘色彩。它是怎么出台的?命题人员由谁确定,怎样确定?每年是不是由固定的几个人命题?整个环节又是如何运作的?……

这一切,都是谜。

我不知道,如果要毛遂自荐,向谁?我更不知道,在这样的事情上,允不允许、可不可能毛遂自荐?我单是觉得,高考作文跟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有着某种关联,它是命题专家的事,也(如果不是“更”的话)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家的事。

且不去管那么多!

下面,陈述毛遂自荐的理由,自娱一把!

一、自己的教学经历。

我从1990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在中学语文教师岗位上度过了21个春秋。2008年取得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职称。

21年来,曾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中考作文和市里组织的会考作文阅卷工作,并多次在自己学校组织的考试中参与作文命题事宜。

二、自己的写作水准。

具备相当的写作水平,也应该是命题者的一个基本条件。

我应该是符合这个条件的。这些年来,我曾经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论文等各类文字200余篇,数十万字;屡次在高级别的竞赛中获奖,择其要者列述如下:1999年《母亲二哭》获“孟郊杯”“慈母心游子情”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2006年《老俞,你在家乡还好吗》获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三等奖;2009年《网络反腐:能否越走越远?》获“鲁迅故里杯”全国廉政杂文征文一等奖;2011年校园剧《一张回执》获浙江省校园剧创作一等奖。

这些奖项,都由省级或以上机构组织力量评选。这可以保证大赛档次从而保证我的获奖作品的质量。另外,这些作品,分属不同文体:前两篇是散文,第三篇是杂文,第四篇是戏剧小品,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我的文字水准。

当今高考作文普遍推行“文体不限”的规则,学生所选择的文体,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实都是散文,不过前者侧重记叙,可称为叙事散文;后者侧重议论,可称为议论性散文。对这两类散文,自认都比较熟稔,有着比较精深的认知。

三、自己对高考作文的思考,准确而言是对高考作文功能的定位。

一个孩子,受完三年的高中教育之后,应该以怎样一篇作文为自己的语文学习交出一份答卷、划上一个句号?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个写作问题,而是需要联系到高中段教育的宗旨的大问题。

关于高中段教育宗旨,北师大原校长林砺儒先生有一个观点深得我心。

他如此论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人类天生有一副活动能力,时时要向外扩张,与周围发生关系,人格的活力扩张所及之周围,就是生活范围。少年生活是少年人格之活动范围。这个范围,近日教育家称之曰环境。环境不单是周围,乃是与人格活力发生关系之周围。因为与活力发生关系,所以觉得有趣味。因为觉得有趣味,所以活力愈要扩张。……所以中等教育之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例如文学的陶冶,并非要把少年立刻造成一位名家,也不是将来准备卖文讨饭,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学方面去。科学的陶冶也不是要养成科学家或准备做农工,乃是要引导他的人格的活力往科学方面去。艺术的陶冶也是一样的理由。譬如一株树要它十分发育,就要让它的根四面八方蔓延。若堵住几向,单让一向给它伸张,就不能完全发育。所以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绝非何种职业之准备。”

绕了一个圈子之后,再来说高考作文的定位,问题似乎变得简单了:高考作文的功能,正在于检测林砺儒校长所谓的中等教育宗旨:“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

苏霍姆林斯基许多功成名就的学生,曾经深情怀念老师带他们观日出、游森林的难忘岁月;薛瑞萍在绘本教学、课外阅读方面倾注的巨大汗水,必将在学生们心灵的土壤上浇灌一朵朵灿然怒放的母语之花(“我横遭欺凌的母语啊,我伤痕累累的根。要多少好儿女倾尽心血,才能换来你的绚烂与尊荣。”薛瑞萍这句话里,透射几多忧患,几多深情);郭初阳以“培养现代公民为旨归”的教学实践,必将长远造福有幸亲聆教诲的学子们,尽管他现在已经离开了传统意义上的三尺讲台。他们,都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的人。

所有在引领学生人格放射线到各方面,促使学生精神生命不断向上生长的教师,都应该赢得社会乃至人类的感谢,感谢他们在最为艰巨的灵魂工作中跳出了最为炫目的舞蹈,他们是名符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具体到高考作文,我觉得就应该以检测各位语文老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各个学校在“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方面的所作所为为旨归:凡是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类似苏霍姆林斯基、薛瑞萍、郭初阳式的卓越引导,因而让学子们的精神生命得到了良好的滋养和哺育(这将为学生们以后的成长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的,让他们得到美好的分数以褒扬之;凡是只顾抓着学子们攀爬教科书的山、泅渡模拟卷的海而荒芜了思想、锈蚀了灵魂,只能以“两个捞不起”之文混饭的,给他们低一点的分数以惩戒之。

籍这篇自娱文字,我也将为我今年的高考阅卷日志圈上一个句号――接下去的几天,就是在一篇又一篇面目越来越熟悉的文字里面摸爬滚打,再也唤不起新鲜的激动,也失去了停下脚步辨析质疑一把的热情,唯一记住的,是两位组长不断在旁边强调的两个字:进度!因而,不写也罢!

资料写作者:周武忠,中学高级教师,现居浙江。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

上一篇:肾盂癌术前诊断方法探讨 下一篇:护理干预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