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管理

时间:2022-10-11 08:30:18

农村社区化管理

摘 要:农村社区化管理是现代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种新思路,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民要求改善现实生活状况的推动下,使得社区化管理在我国农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如何使这一新的管理方式在我国农村顺利推行,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对社区化管理实现途径的探讨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77-02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的享受程度、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等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多年的实践发现,农村的落后与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探索新的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是改变农村发展现状的出路之一,农村管理社区化正适应了这一要求。

一、农村社区化管理缘起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即行政区域意义上的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级的行政区域。从概念可以看出,社区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在我国,社区最早被用来划分城市的行政区划,农村则以行政村或自然村来划分。在农村,经济、政治活动分散,工商业等不发达,再加上某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导致农村的行政区划不能像城市一样集中。再加上社区对人口居住、政治经济活动、工商业活动等各方面要求的集中性等特点,导致社区在农村没有实现的条件。

二、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趋势,目前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逐渐具备发展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条件。

1.农村社区化管理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为此还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如何把这些政策及措施及时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让亿万农民群众真正受益,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农村社区化管理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化的途径,适应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后,一方面,居住形式上,农民从原先的散居改变为相对集中的社区,这样一来大大方便了公共服务的集中提供。另一方面,社区化管理可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农村社区化管理首先是借鉴城市社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式,再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先进管理方式的,所以,在这种机制之下对农村实施管理和服务,必然会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升村级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

2.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农村管理社区化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客观上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的主体已经转变为“老弱病残妇”这样一种状况。社区化管理方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后,“留守儿童”将会有统一的管理和教育机构,其不会再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辍学或者出现其他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其一方面解决了城镇化给农村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对城镇化的进程进行了补充,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实现,可以说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城镇化在农村的雏形,这对顺利实现城镇化是至关重要的。

3.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当今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态的需要。历史进入21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不断创出新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逐渐向城市靠近,这些条件的具备,使社区化管理在农村有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充裕,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原有的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重管理而轻服务,导致农村社会管理方式严重滞后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一种全新的农村管理方式来代替原有的落后机制。农村社区化管理正好可以很好地弥补村民委员会管理下的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改善现有生存状况有着很大的期待。他们也有改善自己生存状况、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在农村实现社区化管理,使农民实现集中居住,农民的子女享受到更好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渐与城市居民同步等是我们国家的责任,也是我国农民应该受到的待遇。

三、农村社区化管理实现的途径探讨

农村社区化管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各级政府应特别注意对社区化管理实现途径的分析与探讨。在尽可能多地为农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应特别注意社区化管理实现的方式选择。

1.合理规划社区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硬件设施水平。社区建设是实现社区化管理的前提,因此,合理的规划、扎实的社区硬件设施对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农村社区。深入考察,多方了解,科学评估,在社区选址方面,不仅要考虑到社区管理所要求的集中性,而且要考虑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公共服务提供的集中性等因素。社区的选址应尽可能在交通便利、地形条件良好的地方,这些条件有利于为农民集中提供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也便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集中居住以后,学校、医院以及一些服务行业也将随之集中起来。这个集中效应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很可观的。居民集中居住就避免了以前分散居住形式下出现的农民子女被动辍学、农民就医难、购物难等问题。不仅实现了农村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农村的社会管理负担进一步减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硬件设施的投入。社区的硬件设施是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基础,其对于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意义就犹如鱼对于水的依赖。社区的硬件设施包括社区通往外界的主要公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用电、自来水、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机构,以及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等。在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与农村社区化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完善好,加大对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真正实现社区化管理,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社区化服务,进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作为这一政策的受益主体的农民,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尽可能地减轻农民的负担,防止由于此项政策的实施而出现农民再度返贫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水平,城乡的差距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农村实现社区化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及民生问题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要大力吸纳社会资金。基层政府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招商引资,大力开发特色产业,扩大劳务输出范围等,从各行各业着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建设筹集资金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具体来说,各级政府除财政投入外,还应区分各项社区服务的公益程度进行资金支持,农村集体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开展社区内公共服务,鼓励社区内企业或者社区外组织投资筹建和改善社区建设。总之,要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网络、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的扎实推进,让人们在乡村也能过上与现代城市社区一样的文明生活。

3.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村实现社区化管理后,与以前以行政村为基础的乡村管理相比,最重要的不同之一就是社区公共服务这方面。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农村社区化管理过程中,政府应不遗余力地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应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服务范围。虽然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应包括政府、社会群体以及个人在内,但在当前,保障提供主体仍然是政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服务力度。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大体包括以下四方面:(1)农村社会救济;(2)农村社会保险;(3)农村社会福利;(4)农村优抚安置。这四方面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部分,对其的完善和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及生活水平,保持农村社会的安定有序。另一方面,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的服务力度。这包括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地域文化、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规划、社会秩序等。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区公益事业,整治社区环境卫生,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等。只有将这方面的公共服务与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也只有这两方面一起抓,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真正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化管理在我国具有得以推行和实施的基础,其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切实推行这一新的农村社会管理方式,使我国农村居民尽可能地享受到这一新的社会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也使农村居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文明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董建辉.传统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的历史思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2]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7,(4).

[3]夏青.合作化思想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2).

[4]高强.全面小康依托下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2).

上一篇:东源电器重组蹊跷 下一篇:美国资本阶层四大赚钱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