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时间:2022-10-11 04:10:48

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以整整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文学能力”问题。

在他看来,结构主义“与其说它是一种发现或派定意义的批评,毋宁说它是一种旨在确立产生意义的条件的诗学。”[1]16这意味着文本结构不再是卡勒关注的重心,他关注的是文本结构背后的东西:文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为什么能被人理解。关注理解,自然就要关注阅读活动,结构主义“将新的注意力投向阅读活动,试图说明我们如何读出文本的意义,说明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究竟建立在哪些阐释过程的基础之上。”[1]16如何读出文本的意义、文学阐释过程的基础是什么,这都离不开“文学能力”。

什么是文学能力?从卡勒的反复论述中,不难发现:文学能力是读者理解文学的一种能力,是“读者所掌握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程式”[1]10。这些程式在读者心目中已成为一种规范或期望,对读者的阅读起定向指导作用,换言之,文学能力是读者的一种“内化”能力,是对文学的内在语法规则、文学惯例、文学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卡勒阐述,有助于我们的文学理论教学。文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功能就在于指导鉴赏,学生要很好地鉴赏文学作品,就需要很好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首先要明了文学的特性。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它使用的话语是文学话语,文学话语和一般话语的区别在于其使用文学修辞,从而调动话语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文学能力离不开对文学修辞的把握。修辞具有“沟通”作用,它能使学生通过修辞来理解教师和书本的意图。通过修辞来理解文学的批评可以说是一种修辞学批评,科贝特

指出:“修辞学批评是这样一种内在的批评方式:它考虑的是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修辞学批评运用于凭借想象力的文学时,它与其说是把作品看作审美感受的对象,倒毋宁说是把它看作用艺术手法构造成的交际工具。”[2]241修辞成为教师、书本和学生之间的交际工具,学生如果对修辞把握比较好,其文学能力也相应比较强。文学修辞的具体方式很多,对文学能力而言,最主要的当数比喻,由于有了比喻,才使文学充满形象性。燕卜逊所说的“朦胧的七种类型”,或多或少都与比喻有关。在卡勒看来,燕卜逊对朦胧类型的探讨,可以诱发读者的文学能力:燕卜逊认为分析者“必须巧妙地引导读者去认识到,他所指出的原因的的确确产生了他所感受到的效果;否则它们之间有不会有任何关系”[1]189,卡勒在此基础上指出:“如果读者最终被接受了所论效果及其解释,那么他就能帮助证明阅读理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了。”[1]189知道阅读理论的本质是文学能力的重要表征。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因素。由于成长环境、教养、兴趣的不同,学生文学能力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对抒情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有的长于对叙事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就需要因材施教,有效地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文学能力。文学理论课程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接受效果,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理论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它对文学的理论解说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来支撑。同时,对理论的理解,不能是机械的听课,而应该注重对理论要点和理论体系逻辑层次的理解。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合理地利用文学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应该有一定的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和艺术鉴赏水平。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需要语言的感知、形象的感受和意蕴的领悟等方面的文学能力,需要对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接受美学的概念有所理解。同时,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难以截然分开,提高文学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不同方法,通过不同的文学批评来培养自己的文学能力,在批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批评流派纷呈,无论是注重文学内容的社会―历史批评、道德批评,还是注重作品形式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都毫无例外地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体现了文学能力的某一方面。学生熟悉文学批评,可以将各种批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文学能力,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文学鉴赏和艺术鉴赏相通,在鉴赏主体的条件、鉴赏的心理过程乃至鉴赏再创造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多少也有所提升。对文学的把握、对艺术的感悟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让学生带着艺术之心去体验社会、感悟人生,少了一些世俗功利的羁绊,多了一份超脱豁达的从容,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电子传媒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一方面,它可以强化学生的伦理意识,“净化”社会空气;另一方面,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提升大众趣味。文学能力和伦理效应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一,文学中的人物、故事、情感都带有伦理性质。其二,各种批评流派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仅是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这些伦理效应明显的批评,即使是看起来与伦理无关的纯形式批评,其实质和伦理仍有联系。如结构主义,表面上是研究文本的结构,但之所以研究文本结构,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现实结构的合理性产生疑问,有论者指出:“结构主义是现代世界中敌对势力之间保持平衡的一种意识形态。”[3]121既然是意识形态,必然包含伦理因素。其三,文学惯例和文学程式中包含伦理因素。文学惯例和文学程式往往有约定俗成的成分,约定俗成,就要顾及到各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社会的伦理情况。其四,文学话语中包含伦理因素。文学话语是一种修辞话语,修辞与伦理联系紧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修辞学复兴以来,关注修辞的伦理意义就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赫伯特•维切恩斯提供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批评原则”,其中包括:“修辞学批评……将显示出他对于观众的人性的判断,以及他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判断。”[4]73文学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能力,自然也有其伦理因素。由于文学能力与伦理效应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伦理意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伦理意识的提升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文明、多一点人情味。其五,教学目标也蕴含有伦理因素。伦纳德指出:教师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新的自我,她问道:“如果我正在改变学生,我如何才能让他们朝着我认为对其最有用的方向改变?”[5]222所谓“有用”,指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其伦理内涵,所谓“改变学生”,对文学理论课而言,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文学能力的提升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果真如此,也是文学理论课的一大功德。

随着高校的扩招,一种新的观点应运而生:高校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

就高校文学理论课程而言,它所传授的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遗产,应该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不仅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一般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的观点,而且作为理论例证的文学作品也是历代名篇,是文学经典。学生规模的增加,不能成为质量下降的理由。只有用精英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精英,不辜负大学这一神圣的称号。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让学生在经典作品和理论观念的熏陶下,形成一种精英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时下流行的大众趣味。

总之,在电子传媒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强化学生的伦理意识,使学生具备一种精英理念。这一切,都是目前社会所急需的。从这一点看,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文学理论课的重要使命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 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 王先霈,王又平. 文学批评术语词典[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 李幼蒸. 结构与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肯尼斯•博克等. 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 常昌富,顾家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 韦恩•C•布斯.修辞的复兴[M].穆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上一篇:普通话拟声词的语音规律及其例外 下一篇: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