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专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4-09 04:47:55

论中专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专语文教学中,对现今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淡漠、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而出现的中职生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从文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对中专语文导学、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中职生;文学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发展、大发展和振兴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教育,它教育对象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基层技术人才的后劲,关系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工具课,教给学生一些听、读、说、写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它还应该给中职生一些他们所必备的素质,给学生以文学的滋养,从而奠定他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底气。而事实上现状堪忧,从现有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看,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文学素养不高,甚至兴趣不大的情况更为普遍。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文学素养关系到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层次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对策

(一)、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不要主宰课堂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他们充分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必须有学生的情感、思想的参与,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心灵沟通。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置于说教者的位置,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局外人,变成只进不出的听筒。否则,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就会本末倒置,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师生在平等、真诚、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心灵的自由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到达文学作品的理想彼岸,才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感受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文学教学内容的博大和深远,从而逐步培养起自己独有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语文学科及其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讴歌大自然美景的作品,不仅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台湾当代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对“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独具特色的小屋饱含深情,字里行间中,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宁静和谐的美景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深深感悟到自由和快乐的宝贵,对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卓然独立的人格就多了一份赞赏。

文学作品中,无处不见小人物。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市民,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孔乙己、闰土、车夫,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塑造的一个个小人物,都会引起我们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作者以一腔热诚来关注小人物,这种关注本身体现了一种真正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的同时,也投向当今生活在我们周边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我想从语文课堂上走出来的就再也不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缺失,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缺少人文情怀的无知少年了。

1.养成积累的习惯。读文学作品,赏析名篇佳作,目的不外乎是增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文学的感受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不吸收中外名著的精华,不了解美好的古今中外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无法提高,而文化的贫乏必然导致道德的衰退。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中职生阅读量少,写作量少,但课后时间较多。所以,我把心思用在了他们课外时间的占用上,那就是抓住中职生刚入学时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大多l6-17岁,正是文学教育的黄金时期:从学生的心理来看,这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最好时机。紧紧抓住这一点,先以文学作品点拨导情,使其成趣,然后吟诵传情,朗诵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李白、杜甫、屈原等学生熟悉、崇拜的名人的作品,然后鼓励他们课外再多读一些,多记一些,多解释一些,基本就能把握住中职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脉搏。

2.养成深思的习惯。阅读文学作品要伴以问题的思考。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思考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能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连接,让作者的情感宣泄与自己的心灵体验碰撞,这样学生就会展开思维,凝神思索,进而披文入境,由事见情,就会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冰心的《笑》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I)作者写了三个笑(安琪儿、孩子和老妇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2)你认为作者的生活态度怎样?(3)画出作者抒情显志的句子。这三个问题既有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点拨,又有细节体味、注重积累的提示。而且这种深思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养成畅想的习惯。想,这里指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因为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形象性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面的毫无生气的,没有立体感。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平时阅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尽情纵意地去勾画,涂抹各种艺术形象。

具体做法是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如读完《林黛玉进贾府》,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述,可以创造想象出无数个林黛玉形象、贾宝玉形象、王熙凤形象等等。3、可以在阅读中保持想象,让艺术形象如同放电影一样始终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阅读后回忆想象,将艺术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又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对大风吹破他屋子的焦灼和怨愤之情,学生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了。

三、结论

作为中职的语文教育者,我们该教些什么?做些什么?掩卷沉思,使我想起女作家池莉的一句话:“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是的,我们的中职教育,尤其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激情,给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的本领,让他们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成为正确主宰自己灵魂的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王天一,夏文莲,朱文玉.外国教育史(上、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UNES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燕国才.教育十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谈构建道德课堂对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中职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