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神经性头疼的疗效

时间:2022-10-11 03:38:22

针灸对神经性头疼的疗效

作者:林菁 杨立 单位: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疼痛科

针灸治疗方法1)辨证分型:以《灵枢•九针十二原》为依据。①外感风邪: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②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夜寐不宁,心烦易怒,或兼胁痛,面赤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③痰浊头痛:头痛昏蒙沉重,胸脘满闷,甚则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④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⑤肝血不足:头痛而晕,两目干涩,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或虚涩。⑥肾虚头痛:头脑空痛,兼眩晕耳鸣,腰酸神疲,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2)治疗方法:循经取穴依据病部就近取与循经远取相配的原则。以颞部疼痛为主,多取少阳经穴位,局部选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悬颅,远端配外关、阳辅。以额部疼痛为主,多取阳明经穴,局部选印堂、阳白、攒竹、头维,远端配曲池、合谷。以枕部疼痛为主,多取太阳经穴,局部选风池、风府、玉枕、天柱,远端配后溪、腕骨、昆仑。以巅顶疼痛为主,多取厥阴经穴,局部选百会、四神聪,远端配太冲、内关、涌泉。辨证取穴:外感风邪加列缺、合谷;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阳陵泉;风痰上扰加上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加血海、三阴交、膈俞;肝血不足加肝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肾虚头痛加肾俞、悬钟、太溪。3)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根据疼痛部位和辨证分型选好要取穴位,常规消毒后,取毫针快速刺入穴位皮肤,头部穴位用捻转补泻手法,四肢穴位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隔10min行针1次,疼痛程度较轻,发作次数较少者,留针20min;疼痛程度较重,发作次数频繁者,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2天为1个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颈部后仰,暴露胸锁乳突肌;穿刺点位于胸锁关节上2.5cm,正中线外侧1.5cm处;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挤向外侧,与气管分开,中指尖稍用力即可触知C6横突,其下方约1.5cm处即为C7横突;选长3.2cm的7号针,针头由两指间垂直向后刺入,直到触及C7横突,针尖最好碰到骨质;若未碰到C7横突,可于局部上、下稍做调整,如针间穿过横突间隙,可刺激脊神经根而发生上臂放射痛,应立即退针,重新调整;针尖触及C7横突后固定针头,回吸无脑脊液、血液后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8mL,注药后阻滞一侧出现霍纳(Homers)综合征,说明阻滞有效。首次操作完毕后,患者需在床上躺30~40min,第二次起可改为20~30min。每天1次,12天为1疗程。

如需双侧阻滞则隔天阻滞一侧,次日阻滞另一侧,禁止双侧同时阻滞。1疗程后如效果不佳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1.4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定。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能坚持学习和工作;有效: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变。

治疗结束结果对比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结果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时间对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3个月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治疗结果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管神经性头痛真正病因仍不清楚,对此有血管收缩学说与自限性神经炎两种学说。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主要通过调节头面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头面部血管扩张、肌肉挛缩缓解,调节脑血管运动神经的功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的血流量来消除头痛[1]。针灸治疗本病需辨明头痛所涉及的经络,处方选穴应根据辨证分型和疼痛部位两方面相结合确立相应的法则,选用有效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方中除了针刺头部局部穴位,如:太阳、风池、百会等主穴可诱发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组织供氧,缓解肌肉痉挛,达到镇痛作用,同时循经远取配合身体四肢其他腧穴,旨在激发体内经气,疏通经络气血,使气至病所,含“通则不痛”之意,使局部淤积的经气得以疏通,血管的舒缩功能得以调整,颅内外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气血更加流畅,筋络舒展。

治疗显示,病程与治疗效果无明显的关联,准确穿刺将药物注入星状神经节内及根据病人恰当的处方选穴,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针灸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是一种效果显著、易行的有效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相对于单纯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具有治疗时间短(P<0.01),且疗效稳定(P<0.05)的优点。

上一篇:针灸和中药调节特点的异样 下一篇:针灸医治颈性眩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