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时间:2022-10-11 10:24:55

以人为本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摘 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农民大众精神文明面貌的全面改观。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本文从解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论证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农村公共文化构建的重要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性、尊重农民,才能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有效地克服不利因素,不能扬长避短,不能以人为本,必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效,损害农民大众的文化利益。借鉴个别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才能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全面推广。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

农村公共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和农耕实践中形成下来的情感状态、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深层次思想结构的集中反映,它所传达的是农民的心声及文明程度。农村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主要侧重于精神领域[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

(一)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主要立足于公共文化利益的建设,不具有盈利性,为农民提供低收费或者完全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此来陶冶农民的文化生活。当然,该体系的公益文化性质并不排斥经营性文化建设,由于公益性文化建设体系复杂,政府无法包揽全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

(二)公平性。公平性是指,农民不论年龄、性别、民族都平等的有依法享有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权利。这就决定我国政府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抓好各个细节方面的工作,要以公平性为前提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三)多样性。多样性是指,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与种类一定要丰富多彩,以适应农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政府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需要,以保证群众的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我国不同地区有各自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还保留至今。政府应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保持公共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依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安排与设计,以达到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证各村各乡都拥有功能多样、服务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更要配备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人员[3]。能达到农民大众基本文化需求、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就要加大采购力度。要加强对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团体的扶持和奖励制度,全面调动各个社会层面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一起完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好乡镇、行政村、每户户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构建,熟悉它们彼此的工作重点所在。乡镇、行政村二级负责提供国家政策指引、加大资金扶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信息的、组织策划公共文化活动等。每家每户在乡镇、村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大队村集体开展自主和互助的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使农民大众对公共文化生活的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村公共文化引领着农民大众形成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和睦乡邻的行为方式。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必须要注重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搭建,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些文化平台包括:县级、乡镇级平台的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类科技文化中心等公益性大中性场所,其主要职能是传播农村信息,组织策划农村活动和窗口示范平台等。农村公共文化以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现实的实践中,个别地方政府认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对农民的施舍,或者只把它当成是建立自己政绩的旗帜,不愿意脚踏实地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只是喜欢大搞花哨的排场,做表面意义上的文章,完全考虑不到农民大众的意愿,没有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效贯彻到实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就是满足农民大众的最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4]。所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定要以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为根本落脚点,大力使文化活动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协调,与农民大众的理解接收能力相一致。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都要有效地融入公共文化活动之中,以达到丰富农民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四、结论

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以农民大众的最基本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让农民大众满意作为公共文化建设标准。满足农民大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国家和党解决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农村公共文化起着引导农民行为方式和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是建立农村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实现农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10-112.

[2]李云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21-125.

[3]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03-205.

[4]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126-130.

[5]周赢,赵川芳.新农村文化服务/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11-225.

作者简介:

常 雷,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下一篇:探究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