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立足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时间:2022-10-29 08:17:33

教师立足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小学语文教学总是走在改革的最前列。语文教学过去 “注入式”占据了课堂,后来“启发式”风行一时,新世纪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当下“有效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以学生付出努力,愿意跟随、效法教师为前提;有效教学也是有效益的教学,是对儿童发展有帮助的教学。所以我们都应该关注有效教学,实践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呢?

首先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疏”指一笔带过,点到即可;“密”指细细琢磨,慢慢品味。在教学中,对那些文本中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教师可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一笔带过,不用细细研读,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仔细品味,以求深入理解,还要求理解透彻,扎实掌握。比如,我们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那篇课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那些小丘的颜色是那么柔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是一个描写草原景色非常有特色的句子,但它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没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对“渲染,勾勒”这些专业术语没有切身的体会,没办法理解,那自然没法体会这儿描写的草原小丘景色之美。怎么办?现在教师就不能一笔带过,那就需要细细讲解指导了。我们可以在课前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最好配合一些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渲染,勾勒”这两种画法的特点及不同,接着引导学生从“渲染”这个词中体会出小丘的线条、颜色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梦幻,进一步体会草原小丘的美丽,及作者对草原无限眷恋的情感。这样做,既强化了重点,还突破了教学难点,一举两得。

其次,要讲究“动”和“静”的互补。这里的“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解答、练习;“静”指的是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在新课改理念下,首先我们的课堂需要“动”。 在动态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气氛会非常好,经常会有欢声笑语从教室里传出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动”起来:或朗读、问答、讨论、或表演、辩论等,这些教学活动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备。当然,我们的课堂还需要“静”。 怎样实现教学中的“静”呢?我认为要做到三“静”。首先让学生“静读”。“静读”即默读,可以引导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揣摩、思考。然后,让学生“静”思,小学生由于性格活泼,甚至会“人来疯”,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有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思考,就抢着发言了,这个时候往往很难说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发言,这样才能言之有理。最后,还应该要求学生“静听”,要让学生会安静地倾听,倾听教师的声音,倾听同学的回答。倾听,这不仅是学生对教师、同学的尊重,还是对课堂的尊重,通过倾听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教师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上一节课,如果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整节课要求学生认真听,只有“静”,教学就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如果整节课都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动静结合,既要有老师入情入景的讲解,又要留给学生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最后,应该注意“张”和“弛”有度。“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具体怎样做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那些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张弛有度。

还我们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就处理得相当不错,教学效率非常高。她是这样处理的:这篇课文中有四处细节描写镜头:

镜头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 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

镜头四: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这四个镜头既是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又是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品情感,习得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重点所在。这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她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出对作者“鼻子一酸”的思考,理出学习线索:作者为什么鼻子一酸?她在怎样的情形下鼻子一酸的?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留出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做出批注,再相互讨论、交流,而老师也引导学生抓住“震耳欲聋”、“立刻”、“一塞”等重点词语,适时地进行了点拨讲解,让学生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这几个重点句子的品味,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感受到“慈母情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师生的学习活动有动有静,有快有慢,真正做到了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向课堂要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课堂,讲究“疏”与“密”的技巧,讲究“动”和“静”的互补,注意“张” “弛”有度,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就能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

上一篇:兰州城市学院双语班英语学习倦怠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