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素养之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11 06:00:02

高中政治学科素养之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广东 广州 510470)

摘 要: 思辨能力作为中学生综合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网络时代、教育环境及思考者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中逐渐蜕化。本文旨在探讨在政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以及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支撑下进行以“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为教学范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教学案例 高中政治

“思辨”是思考辨析、分清楚之意;“思辩”是思考辩论、说清楚之意。本文论述的核心是“思辨”而非“思辩”,即思考辨析能力。

一、思辨能力缺失的原因

思辨能力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蜕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网络时代的因素。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铺天盖地,中学生忙于接受信息,看得多、想得少,这种看多思少的学习方式,使中学生的思维出现浅表性、机械性、浮躁性等特点,分析和讲理能力逐渐削弱。

第二,教育方面的因素。虽然教育界普遍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但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如何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远比说困难得多。

第三,思考者自身因素。部分选择文科的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确实有着文科优势,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理科实在不行,往往认为数理学科具有思辨性,而人文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却是无论数理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具有思辨性,与数理思辨能力不同,人文思辨能力所追求的不是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为准则。如果学生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在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使自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政治教材中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很多,下面笔者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教材中选取一些片段为例加以说明。如《经济生活》中,以中西方不同的消费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政治生活》中,以权利与义务为线索展开政治自由的讨论;《文化生活》中,以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为辩题进行辩论;《生活与哲学》中,以漫画《你敢剪幔俊飞动形象地展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例子,发现教材内容本身设计就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因素,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与利用,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就可有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三、在政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操作性实践

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教学行动中,以“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理论依据,并结合“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教学范例进行探索与实践。

1956年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了认知能力的六个级别,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如图1所示)。该模型按照认知过程的难易程度设计,记忆、理解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初级认知,越往上的认知能力越高级,创造能力为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集中体现为认知能力阶梯的运用、分析、评价等高层级;创造能力可以视为建立在思辨能力之上的最高能力表现”。因此,要提升思辨能力,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更应按照六级模型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遵循此理论,笔者以“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为范例进行以培育学生思辨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实践。

本次课堂教学实践分为三阶段:思维热身阶段、思维训练阶段及思维成果展示阶段。

思辨思维热身阶段。所谓热身活动,就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准备活动。热身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做好思维训练。热身活动要与思维训练主题相关,可以是一些故事、音视频,甚至是游戏,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本例突破了以往课前预习或课前复习这一特定模式的桎梏,在课堂开始时设置了手工竞赛的探究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探究体验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比一比:叠纸鹤。竞赛规则设定为:每组六人、十张纸,时间3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叠的纸鹤多组为胜。课堂上,学生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比赛叠纸鹤,气氛热烈而融洽。

第二部分:想一想:制订收购方案。收购方案的制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经过激烈讨论,学生最终讨论得出的收购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种:1.不论数量和质量,平均每组给5元。2.计数给钱,每只纸鹤给2元。3.数量质量相结合,叠得好的每只纸鹤给4元,其他2元。4.叠得好的每只纸鹤给100元,其他2元。

第三部分:议一议:不同收购方案的利弊。在利弊分析比较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思辨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最终得出不同收购方案将引起平均主义、贫富悬殊或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不同结果。

第四部分:忆一忆:知识点回归。学生带着感性认识回归教材知识点的理性认识,既巩固了知识点的记忆又加深了内容的理解,又为下了阶段的思维拓展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思辨思维训练阶段。本阶段为思维训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围绕思维材料、思维方法及思维品质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操作如下:

呈,即由教师呈现思维训练的材料。思维训练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强烈的思维指向性,是质疑点、探索点、拓展点的汇合,也是思维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例中选取了我国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不同阶段做法作为探讨材料,如第一阶段的绝对平均主义;第二阶段的打破平均主义强调“效率优先”;第三阶段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第四阶段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一个阶段不同做法的利弊进行分析。

想,即学生运用适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对思维材料进行辨析,探寻现象的本质与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考目标方向不明确,课堂时间就不能有效利用。思维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比较法和归类法,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本例所使用的是比较法和归类法,当教师发现学生讨论目标发散,毫无头绪时,则展示比较图表给学生填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件背景进行利弊分析的辩证思考。

说,即学生讨化思维成果,发表意见的阶段,是认知能力阶梯中的运用、分析、评价等高层级阶段。在本例中,继我国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不同阶段做法的利弊探讨后,进一步以“收入分配中,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谁更重要?”为辩题进行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与观点阐述,并最终得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在动态中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观点。

在思辨思维训练中,学生分析时懂得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思考,实事求是,并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思辨思维应用阶段。围绕思维训练的主题,根据学生不同思维品质的布置变式思维训练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在本例中,假定学校奖励班级一笔奖学金,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依据“效率与公平”原则,为班主任设计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

四、结语

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想水平之间形成的内部矛盾,而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就是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创造条件,提供发展契机与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思辨的危机与思想的贫乏――方法论视野中的教育研究现状透视[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3]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编号:1201572763)“高中政治学科素养学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对爱丽丝·门罗小说的研究 下一篇:谈家庭教育中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