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时间:2022-10-11 05:41:46

探究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探究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有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技巧及策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

数学的有效性课堂体现在多方面,如课堂上的提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难点的剖析等方面,现对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性提问的探究作如下介绍:

一、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原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对一个问题回答不出时,就会又提出几个问题,试图用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问题,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学生均事倍功半。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学功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

通过调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也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要巧妙地利用提问的方法来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

(2)目的性原则: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课本内容为基础,使问题的设置真正做到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从而将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思维。

(3)全面性原则: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不是只针对小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调动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

(4)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在设置数学课堂的提问时,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与教学需要,并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堂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来,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就有效性课堂提问从教学法角度、学生心理学角度两方面进行探究。

(一)从教学法的角度探究

1、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2、把握提问火候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提问火候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3、选好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综合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操作。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根据教学实际选择直问还是曲问形式,正问还是反问。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4、及时给予反馈

有的数学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

1、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有人作过一个比方: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与发动机,没有能源,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启动。良好的情感氛围,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设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所以,要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2、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3)提问要注意趣味性。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个性特点,灵活、有效地设置提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地接受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吉武,王玉芳.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探索[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09)

[2]王坤明.创设问题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2010,(12)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