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1 02:08:04

心理效应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科学告诉我们,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正了解并有意识地按照心理效应的启示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作文很有意义。

一、南风效应:无痕――打开心锁的钥匙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该效应告诉我们:外界的要求只有化作自身的动力时,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往往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文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它所展示的是心灵的轨迹。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触摸孩子情感的脉搏,善于将所要传授的核心知识、技能进行巧妙包装,巧妙地隐蔽教学意图,不着痕迹地激发他们表达的灵感和欲望,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理的需要,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营造情感场。首先,应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布道者的形象,师生之间不再是你教我学,而是相互探讨,平等对话,应把学生当作朋友,当成伙伴,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活动展开指导。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友爱,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置身其间,如沐春风,心境自然愉悦,思维自然活跃。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自身感情的投入,用形象谐趣、童真味和情感味极浓的话语去描述题材所需的特定情境,叩击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各种心理束缚得以解除,写作的灵感便会不断涌现出来。

2.创设情境剧。不同的厨师用同一材料做菜,往往做出来的菜色、香、味、形各不相同。作文教学如果对同一训练内容经过不同的包装,效果也会迥异。假如我们的作文课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他们会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就会感到作文课是一种享受。

我们曾上了一堂“拷贝”的游戏作文课。课始,与学生玩“拷贝不走样的游戏”,学生热情高涨,倾情投入,接着提高玩的难度,要求学生以语言拷贝老师做的一系列动作、表情,以此指挥没看到老师表演的同学,让他再现过程,结果笑话百出。学生悟到,要想真实再现活动,必须观察细致,语言表达准确、具体。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一段描述占旭刚举重的片段,让学生边读边表演其中的动作、表情,学生兴致盎然,欲罢不能。于是教师进一步拓展,“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一瞬间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都能把生活真实地再现。”

这节课,教者把教学意图隐蔽于游戏之中,从游戏到写作,不露痕迹,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验情境、媒体再现情境等等,寓教于乐,效果较好。

二、门坎效应:渐进――引入殿堂的阶梯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无压力屈从试验:先向一组试验的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再向第二组试验对象直接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那个大些要求的人比例明显地多得多。这就是“门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门坎效应”告诉人们,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受“门坎效应”的启示,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把学生引入作文殿堂的过程中,要讲究引导艺术。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不同,对习作内容的要求也就各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不随意拔高要求,架空学生的生活。笔者从学生不同年段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摸索了一套作文训练的序列,力求使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适合他们的需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力求实效。

三、共生效应:循环――搭建成长的平台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教育心理学上关于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共生效应”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写作,在写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写作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达到写作水平整体优化的良好途径。

建立作文学习“共生圈”也是极为有效的途径,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班内选几位写作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为组长,让他们招聘成员成立小组。第二,以学生座位为单位,前后四人一组,分别为A角、B角、C角、D角。第三,让班内写好者、写作水平高的强强联手,组成“共生圈”。第四,全班同学包括所有任课老师共写一本日记本,每天抽签决定一位学生写。每次一位同学习作完成后,第二位同学必须先对前一位同学的习作进行评改,再开始自己的习作。一周上交后,教师对作文进行星级制评定。每次将作文发下后,学组织小结,并负责记录本小组所获得的总星数。一次习作,获得总星数最多的小组每人再奖一颗星,并将这一组的作文展示在班级“小作家”栏中。学生对这种打破常规的写作方式兴趣盎然,实话实说,实情实抒。

学生的话:一学期来,我们与这本日记本同喜同悲,同乐同怒,她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心。这学期快要结束了,我就要告别她了,还真有点舍不得。

教师的话:回想一学期下来,我们最乐意做的事,恐怕就是批阅学生的循环日记了。在日记中我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日记中我们感受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在日记中我们聆听着学生拔节的成长……

这就是共生效应的力量。同一目标下,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和作用的机会较多,彼此间思想火花交流频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高效率的沟通网络,在知识与情感两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搭建多向交流、传递的信息桥,展开互动、竞争、合作。各成员相互协作,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改为小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的团队作战,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统中有分,紧中有松,同中有异,同时又扩大了个人的影响力,学他所学,学他所做,从而形成群体效应。

四、罗森塔尔效应:赏识――启迪心智的明灯

“罗森塔尔效应”又名“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学校,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特别深厚。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激励和赏识,我们应该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让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享受学习。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要多鼓励。评改时,对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富有创造性的作文,以及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微小的创造意识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从而产生内驱力。二要多尊重。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少作结论,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从而扼杀学生的创作灵感。三要多点拨引导。可以提出建议,供学生参考、修改。四要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自由。发动学生互评互改,自评自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从中领悟写作的道理。

在评价方式上,也应该因时因人,综合运用。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在儿童的个性社会化和智力发展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与同伴交往中,地位平等,心理上不受威胁,思维自由活跃。当学生完成作文后,我们往往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成功之处,向同学们推荐精彩段落、优美词句,也应谈谈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的多次评价。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用赏识的眼光进行再评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教师的批语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心置腹的谈话。为了激励学生创新的意识,我们采用两次记分法,第一次教师评改后打了分数,然后把作文本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语,结合作文讲评进行修改。教师再给予第二次乃至更多次的打分。学生是渴望老师赏识的,修改后的作文大都更有特色,更有灵气。

学校、家庭、社会的展示评价。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我们努力搭建学生展示作文的舞台。

班级设立“句段银行”,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存入该“银行”,全班同学可以随时取出使用,在定期出刊的黑板报上登载学生作文,同时向学校广播站、《缤纷校园》报、红领巾电视台推荐学生作文。学校定期出刊《新作》,登载学生的作文。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赋予极大的期望。我们让每一个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作文实践中来。家长为孩子提供作文的材料,做孩子的热情读者,为孩子的作文写评语。“三八”节那天,我们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让他们的母亲给自己孩子的作文打分,写评语。当老师看着家长们的一个个高分,一句句评语,深深感动了。

家长A:看后我作为她妈妈很感动,儿子终于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妈妈的一片苦心。没有比这更可贵的,做妈妈的很欣慰。教师的想法(让学生在三八节写这篇作文)非常好,增进了孩子与母亲的交流。这是我多年来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家长B:看完这封信,既惊喜又欣慰,惊喜的是三八节有这么贵重的礼物,欣慰的是“我家小女初长成”,孩子如此懂事,是家长的福气。整封信文笔流畅,感情细腻又真实,字迹工整清楚,稚嫩的语言,把心理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不足之处是:⑴有错别字;⑵多次使用同一词语“报答”;⑶语言缺乏文采。希望今后的作文中扬长避短,字字珠玑,做个小小文学家。

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把不少人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唤起写作的欲望,写出个性文章、真情文章。

(史玉君,宜兴市实验小学,214200)

上一篇:英语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浅探 下一篇:运用“学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