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探究

时间:2022-05-16 01:40:31

运用“学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探究

预习是教师“讲课”前,学生自学将要教学的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形成一定学习能力,并为“上课”做好心理和学习准备的过程。预习虽然更多的属于学生个体的行为,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一些数学知识和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直接联系,更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引导。近年来,笔者就如何通过“学习方案”的引导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学案”,引导预习

小学生初学数学时,到底学习什么,又怎么学习,他们常常不知所措,需要教师通过必要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和认知能力、课程标准要求等方面,为他们设计了一份“预习方案”,通过学案“告诉”每个学生如何预习。为了保证学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设计时追求“三个为本”:其一,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自主学习需要设计;其二,以教材为本,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其三,以生活为本,将数学学习和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方法上突出“四个关注”:其一,关注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学会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其二,关注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会从操作中获取知识;其三,关注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会从“思问”中抓住本质;其四,关注运用,让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学会从“释疑”中形成本领。

以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教材“倍数和因数”为例,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学案”:第一,读一读:认真阅读教材中第70页上的内容。第二,摆一摆:你能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吗?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第三,说一说:上面的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第四,找一找:(1)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的?(2)同样的方法能找出2和5的倍数吗?(3)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能说说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4)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找的?(5)同样的方法能找出15和16的因数吗?(6)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能说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吗?第五,问一问:学习时应该弄清楚哪些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这样的“学案”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让他们知道了学习内容和方法;不仅引导他们阅读文本,而且指导他们动手实践;不仅注重共性指导,而且体现个性学习。既是一份学习的方案,也是一个“活的”指导老师。

二、运用“学案”,自主预习

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我们将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照学案要求自己去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四个结合”:其一,阅读和实践相结合,意在让学生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知识形成的方法选择相应的预习方式,通过自我阅读文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在实践活动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其二,自主与合作相结合,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选择相应的预习方式,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独立自主学习;个体无法操作的,通过与同学或家长的合作共同完成。其三,生疑和释疑相结合,在预习活动中不仅要让他们按照学案中的要求解决相关问题,而且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再生问题,力求带着要求学习教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其四,用案和补案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真使用学案,尽量完成学案中的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在运用学案学习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理解、个好和知识结构补充学案内容,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张扬每个人的个性。

还是前述的教学案例。教学前,我将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请他们按照学案预习:学生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自己列出算式表示摆法:3×4=12,2×6=12,1×12=12;然后,他们通过结合教材中的例子,知道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最后,他们通过教材中的例子,自己试着找2和5的倍数、15和16的因数,从而学会如何找某数的倍数和因数。还有一些学生初步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特点,且知道倍数和因数为不是“0”的自然数。特别可贵的是有少数学生还针对整数除法算式提出: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学生按照学案预习的过程,是自我阅读和自主实践的过程,是自我教学的过程,他们在预习中逐步学会从文本中自主获取知识,并在实践中自主运用知识。这样的预习是教,也是学,而且是体现共性要求下的“个性”的学。

三、交流“学案”,共享预习

学生预习后,教师一般会在课前对他们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必要检查,了解他们预习的收获和困惑,再针对预习实际效果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学生通过预习能掌握的或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知识性问题不再加以强调,而对教学重点难点或体现个性学习方式的内容,往往的交流,让大家共同享受别人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和“会学的”全部让他们自己“学”,“学不会的”、“不会学的”和“多元学的”,教师组织“教”。这个“教”不是教师直接去“讲解”,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个体“自教”,同伴“互教”。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四说四共享”:其一,说自己的答案,让他人共享你的预习收获;其二,说自己的方法,让他人共享你的独特解法;其三,说自己的见解,让他人共享你的创新;其四,说自己的问题,让他人共享你的再探思路。

比如“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学生预习后,“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他们自己已经掌握,我们就不再进行重复教学,而侧重于巩固训练和提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任意列举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倍数和因数,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辨析“3是因数,12是倍数”这句话的对和错,帮助他们认识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然后,主要帮助他们学习找某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在找某数的倍数和因数时,重点让他们按照一定顺序说出“这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学会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规律进行“有序”寻找,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最后,巩固练习,引导他们抓住一些特例进行“再认识”:让他们找“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和“1的倍数”,加深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是学习者思维展示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让他们回顾、总结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享探索快乐的过程。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受到运用“预习方案”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预习是一种较好的策略,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导”,让预习融进教学,成为教学内容;学案的使用也帮助了学生的“学”,因为预习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让“学”走进数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杨娟,洪泽县实验小学,223100)

上一篇:心理效应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让理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