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析

时间:2022-10-11 01:47:22

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析

摘 要:何为“以学生为主体”?即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比较,逐步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69-01

一、探究阶段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情况和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性地采用自学、讨论、操作、汇报、点拨、归纳等教学手段,进行合作探讨,寻找规律,归纳总结。

首先,我先对学生进行计算活动训练,出示两组有内在联系的口算题:

42÷(3 × 7) 42÷3÷7

18÷(2×9) 18÷2÷9

100÷(2×5) 100÷2÷5

63÷(7×3) 63÷7÷3

要求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通过口算发现新的知识点。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提出问题:这两组口算中藏了什么小秘密?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各异,有的学生已经胸有成竹,讲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一知半解,有许多疑问等待解答;有的学生模模糊糊,不知所以然。这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说出各自的见解或疑惑。同学们由于相互启发,信息得到了双向交流,从而加深了认识,发挥了互补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效应。讨论后,各小组的汇报都非常踊跃,有小组说:我们发现左右两道算式数据是一样的,左边的算式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右边的算式则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组说:我们发现每组左右两个算式中参加运算的数据相同,得数也相同,说明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但算式中的运算符号有所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我认真听取了汇报后,及时给予简要的评价,并对有创见的发言倍加鼓励。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都引向了高潮。

教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这时,我把两组数据的位置进行了交换,学生也很快叙述出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这也是成立的。

最后,要求学生检验和应用,我把这个环节放手让给学生,给他们以更广阔的空间,自己动手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规律的正确性。然后让他们自学课本,从中领悟到利用除法运算性质可以使有些计算更简便。随后,我对学生加深练习,主要以易于开动学生思维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为主,使学生更深一步地掌握这一规律,使学生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愉悦。同时,在同学们中间也形成了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运用阶段

这一阶段,一是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以进一步掀起学习的高潮;二是组织游戏性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组织发散性的练习,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便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2厘米,宽减少2厘米,所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这一疑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动手画图、举例计算,大家争着回答。有些同学说一样大,有些同学则持不同意见。这时,我利用实物投影出示一组带有长、宽数字的长方形变式图,然后让学生把长增加1厘米,宽减少1厘米,再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们专心致志,一一列举计算,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再通过原投影图的变化,我进一步提问:这样的变化,你能发现些什么规律?学生们的兴趣再次被激起,继续探究,纷纷回答:所得的长方形周长相等,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得到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教师设疑的诱导下,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索知识奥秘的方法,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甚至要求教师再出一道难题,或再上一节数学课。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可以看出课堂气氛基本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沉闷现象,结束了以前老师和一些优等生进行表演,大部分学生当陪客的局面,医治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的弊病。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要想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的位置,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要有责任感,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通过活动展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2]吴玉亚.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上一篇:体育教学实施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