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的媒体沟通与官方言论公信力

时间:2022-10-11 01:47:13

【前言】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的媒体沟通与官方言论公信力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摆正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地方政府应与媒体建立起工作伙伴关系,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化解危机。地方政府既不能阻挠媒体公正介入事件报道,也不能任由部分媒体人为制造热点、炒作新闻,但在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中,由于政府在这方面存在...

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的媒体沟通与官方言论公信力

【内容提要】 公共机中政府言论的公信力对公共危机的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不能摆正与媒体的关系,不能及时对媒体公开信息,以及存在与媒体协调的法律支持不够充分等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官方言论的公信力。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媒体 官方言论 公信力

【作者简介】 王慧军,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2-0015-02

处理公共危机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在资源需求激增的情况下,政府能否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整合多部门应急协调行动,提高反应速度,及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官方言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与媒体沟通,通过官方言论营造优良的传播环境,争取社会公众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关系,是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由于与媒体沟通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地方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摆正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在媒体发达的时代,地方政府应与媒体建立起工作伙伴关系,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化解危机。地方政府既不能阻挠媒体公正介入事件报道,也不能任由部分媒体人为制造热点、炒作新闻,但在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中,由于政府在这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使得媒体传递出对地方政府不利的声音,影响了地方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具体表现在:(1)把媒体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的领导干部在公共危机中对媒体采取“毫不保留”的沟通策略,怀着拉拢媒体的心理;抑或与媒体沟通中“热情过头”,在危机管理中争抢媒体;抑或轻率地透露不成熟的工作计划,急于洗清表白,从而引发各方面矛盾,影响官方言论的公信度。(2)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般的“敌人”。有些地方政府对媒体采取“内紧外松”的沟通策略,在危机中怀着戒备和害怕媒体的心理。有的领导干部在危机中不接受媒体提问,有的要提前准备答案,不许记者的提问超出采访提纲。这种把媒体视为敌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把自己摆在了公众的对立面,而处理公共危机中简单的封、盖、堵已经越来越失去效力,甚至会适得其反,只能降低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3)把媒体当成可以管控压的“下属”。有些领导干部对媒体采取管控压的沟通策略,怀着控制媒体的心理,对其管理下的媒体记者动辄批评;抑或认为,宣传部门一个指令,就可以让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不报道、不转载,甚至对“不听话”的媒体或记者进行惩戒。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一定要树立正确观念,实际上媒体已经逐渐打破了属地管理的格局,媒体结构多元化、媒体运行市场化和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有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对媒体避实就虚

从近些年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对媒体和公众信息公开的实践看,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公开政府“负面”的信息少的情况。在信息披露中,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掩盖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真相,转移人们的视线,故意使用一些不准确、似是而非的语言,对媒体一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和不准确的数字,用一些不着边际的信息,操纵某些不良媒体故意曲解事实,以达到避实就虚而又推脱责任的目的。

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一般都设置了新闻发言人,但实施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目的。一些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建立的,没有将信息公开看做系统化的、需要整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的工作,而只是着眼于如何应付记者,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在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环节上相对薄弱,只注重向媒体信息,而忽略媒体对公众意见的反馈,不注重公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和公众对政府言论的态度,下情不能很好上达。再加上有些地方官员在公共危机中将新闻发言人视作对付媒体和记者的工具,事件发生后,以有新闻发言人为由,以统一新闻为借口,不是积极与媒体沟通,赢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支持;而是敷衍塞责、推诿、拒绝或逃避记者的正常采访。涉及敏感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避重就轻,闪烁其词,隐瞒事实真相,无视公众的知情权。以上种种现象,在目前的政府危机管理中都影响着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

三、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与媒体协调的法律支持不够充分

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公共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有责任向上级政府、公众和媒体通报事件真相。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地方政府执行信息公开制度的效果不佳,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仅仅规定相关单位应当及时公布信息,而对于应该公布什么信息、信息如何公布、什么时间公布、由谁公布、是否向媒体尤其向海外公布信息以及相关责任制度和补救措施等涉及不多,自由裁量空间较大,信息还比较随意。正因为这样,使得官方言论的责任追究制度执行不力。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暗箱操作”情有独钟,官员习惯于拿官话、套话应付媒体。一旦公共危机发生,特别是面对由其主观过错造成的危机时,官员首先考虑的是个人政治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一些官员欺上瞒下,故意漏报、瞒报,暂时保住自己利益的同时,往往将公共利益置于危险境地,致使公众的知情权成为牺牲品,官方言论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公共危机中官方言论公信力保障力度小还体现为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对媒体的信息工作缺乏统一的主体。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向媒体公共危机信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处理不同突发事件的部门协调系统。公共危机信息主体的临时性、多样化导致部门之间权限不清、关系不顺,经常出现部门分割、职权交叉,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这不利于政府部门统一、权威地信息,及时公开事件进展,因此与公众的期望发生矛盾,降低了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

四、提高地方政府官方言论公信力的应对之策

1. 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沟通机制。首先要建设好新闻发言人队伍,要挑选政治素质强、政策水平高、具有一定新闻宣传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新闻发言人。其次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公民参与,政府各部门要打破信息垄断和封锁,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合作的意识。最后要防止媒体权力异化,政府必须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所谓媒体自由行为采取限制措施,防止不良媒体由于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陷,滥用公众信任而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异化为部门和集团的利益。

2. 完善公共危机中的媒体舆论引导机制。在公共危机中政府要监督媒体准确把握方针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要使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注意适度,讲求策略,认真策划,循序渐进。要让新闻媒体充分考虑公众的心理接受能力,用公众可以接受的最佳方式来整理和形成传播内容。地方政府要通过媒体掌握舆论主导权,借助媒体了解公众对危机管理相关对策的意见和态度,做到在应急决策前开展媒体调查,应急执行中通过媒体执行监督,获取公众反应,并据此对应急管理做出修正、调整和完善。为此,地方政府要通过主动的议程设置,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以主流意见引导非理性声音,形成有利于促进危机管理协调进行的舆论导向。

3. 完善公共危机中的媒体舆论服务机制。完善媒体舆论服务是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应尽的职责,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要通过媒体向公众提供事件的真实信息,控制谣言和流言的扩散,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府官方言论的公信力。为此,首先要使媒体的信息公开工作依法进行。其次,对于新闻爆料要仔细甄别,切实加强新闻来源管理,为避免说法不一而造成混乱。

上一篇:小熊的贺年片 下一篇:中国古代用人原则拾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