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人际关系桥梁

时间:2022-10-11 01:02:52

沟通:人际关系桥梁

摘 要: 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社会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他人或社会所给予的社会刺激的反应,而这个反应反过来又能够成为他人的社会行为的刺激。从沟通的角度说,刺激就是来自人或环境的信息作用。而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信息沟通过程。

关键词: 沟通 理解 桥梁

在正式论述沟通之前,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在英文中,“沟通”写作Communication,但这个词既可以译成沟通,又可以译成传播、交流、交际、交往。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尽管有时会有些微差异,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涉及信息和行为的交流或称交换,它是人类彼此理解的桥梁。在我们的研究中,为了将人际间进行的交流与人类凭借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进行的交流区别开来,我们不妨将前者称为“人际沟通”或“人际交往”,而将后者称为“大众传播”。虽然大众传播领域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德也因对大众传播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这门学科的现代之父,但我们还是因为篇幅所限不准备在这里论述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如此,虽然这一章的篇名为“社会沟通”,但其中的主要内容仍限于人际沟通或人际交往这些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领域。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最初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人们之间传递信息借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是人类群体进而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开端。人际沟通是凭借人这个有生命的特殊物质的主体活动而实现的,它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沟通双方均为主体。人际沟通不同于通讯设备之间的简单的信息往复,在这里,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图、定势等。当甲方作为发信者时,乙方为受信者。这时,甲方是主体,乙方是客体。相反,当乙方作为发信者,甲方作为受信者时,主客体关系便发生颠倒。而在一般的沟通状态下,这种主客体关系总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沟通双方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目的与动机,同时也都关注对方的目的、动机和各有关重要情况。

第二,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由于人际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同时扮演着发信者与受信者的双重角色,因此,这种沟通可以借助符号系统进行相互影响,制约和调整双方的心理及行为。通过沟通,一方可能与另一方就某一问题达成一项协议,或者使某一方改变原有的主张或态度,或者使一方屈从于另一方。双方的关系既可能由于沟通而更加紧密,又可能因此而疏远或中断。

第三,人际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符号是人们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表任何东西的社会客体,它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只有统一的符号及意义体系才能够保证沟通的相互理解。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不能译码和接受而发生沟通障碍。因此,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这种通用不仅是形、声的通用,更重要的是意义的通用。

第四,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完全特殊”意指这种障碍与沟通渠道无关,也同使用的符号无关,而是由社会、心理或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由社会因素引起的沟通障碍,主要是因为交流双方对交往情境缺乏统一的理解。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沟通障碍,主要是由个体心理特征差异决定的。而由文化因素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往往是因为交流双方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民族观念等)不统一引起的。

沟通网络,即人际沟通的路线形态,说明了人际沟通的指向性和具体途径。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者一般将沟通网络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1951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H.J.莱维特通过实验,创造了四种沟通网络构造。它按照沟通者的集中程度将沟通网络具体分为轮型、锁链型、Y型和车轮型四种。

上述网络形式是假设由五人组成的群体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时的沟通情形。一个人只能和连线标出的人交流。因为在车轮型与Y型两种网络形式的沟通中,人们都受处于中心(或中间)位置的人的影响,故这种网络可称为中心化沟通网络;而在锁链型与轮型的沟通中,不存在上述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所以可称其为非中心化沟通网络。

在轮型沟通网络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从其他两个人那里接受信息。因此,这种安排十分适合于分散小组。另外,这种网络形式有利于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有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但往往解决问题的速度比较慢。锁链型的网络也是比较分散的,在这样的网络中,三个成员能与其他两个成员交往,但是有两个人只能和另外一个人交往。这种网络形式传递信息的速度快,解决简单问题的效率高。

相对而言,Y型的网络比较集中一些,因为在Y字母交叉点上的那个人可以同其他三个人交往,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信息交流中心。这种网络传递信息的效率较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较快。车轮型的网络是最为集中的沟通形式。在这个网络中,每个成员只能与中间的人交往,这个人本身也能够与其他四个人传递信息。实验证明,车轮型的沟通网络传递信息比较准确、迅速,解决简单问题的效率较高,但是在沟通中地位障碍较大。这样比较起来,尽管每一种沟通网络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显然也都有自己的劣势。正如莱维特所说:“信息沟通结构在一方面影响人们的情感,在另一方面又影响效率和准确性。迄今为止还无人发现这样一种结构,它既能使效率和准确性达到最高程度,同时又能使士气和灵活性处于最佳状态。”

在群体中,除一些正式的有组织、有结构的沟通形态外,还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沟通网络。如果说正式沟通网络是按组织内部以层级划分而确定的渠道进行的沟通的话,那么,非正式沟通网络则是在正式沟通网络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从凭借的手段来看,非正式沟通多采取口头的方式,而从内容来看,非正式沟通虽然也涉及工作信息的交流,但更多地涉及的是感情、态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甚至是小道消息的交流。因此可以说,非正式沟通是群体和组织内部心理沟通的主渠道。

较早对非正式沟通进行科学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戴维斯。在《沟通管理和小道消息》一书中,他将经非正式渠道传播的信息称之为“小道消息”,并拟定出了这类消息最常见的四种网络结构形式:(1)单线式,即通过一连串的人把消息传播给最后的接收者;(2)流言式,一个信息传递者主动地把信息传给其他许多人;(3)偶然式,凭着一些偶然的机会,信息持有者把信息传播给其他人;(4)集束式,传播者有选择地把信息传递给有关的人,这是传播小道消息最普遍的形式。

我们可以将这10%的人称为“民意领袖”。当然,这并不是指社会上那些由于学识渊博、富有正义感和见解,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获得大众爱戴、信任的社会贤达与名流。我们这里指的“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代言人。

除了由“民意领袖”所主导的这类非正式沟通外,还有一些由其他交往因素所形成的非正式沟通渠道。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曾以经营组织为例,指出有这样一些因素会构成非正式沟通渠道:(1)组织成员之间有首属关系,比如负责财务的女会计和负责销售的男士经常约会,他们就可能在谈恋爱时会讨论工作事务。(2)偶然或有意的偷听,比如副总裁的秘书无意中听到了下一年度的销售计划,他向另一位秘书说了此事,而后者又告诉了自己的上司。(3)个人偏向,一位雇员将问题提交给了第二副总裁,而绕过了主管此事的第一副总裁,因为她怀疑后者的能力。(4)非正式群体成员个人间的密切关系。

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人际沟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划分方法将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类。在正式沟通中,信息的传递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所明文规定的途径中进行的,如组织所规定的各种汇报制度、会议制度等。正式沟通的优点在于沟通渠道较为固定,且信息传递准确;其缺点是沟通速度较慢。第二种划分方法以发信者与受信者是否交换位置为准,将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是固定的,其优点在于交流速度快,网络结构形式包括上述车轮型、锁链型和“Y”型三类;双向沟通是指沟通双方相互交流信息,每一方既是接受者,又是发送者,其优点在于由于双方间的信息可以相互校正,故而准确可靠,有利于联络感情。

第三种划分方法按照与沟通参与者的相互位置有关的信息流向,将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三类。上行沟通即自下而上的沟通,是群体和组织决策层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内部运行状况、成员意见或意愿,以便做出正确决策的主要环节。下行沟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沟通,如前所述,人类沟通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而信息之所以能够起到交流思想和感情作用,在于它是具有意义的符号,而人的社会互动正是在符号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的。沟通与互动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致在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尤其是符号互动论者那里,“沟通”与“互动”经常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

我们认为,沟通与互动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沟通是社会互动的起点、前提与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反对把人类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归结为单纯地作为信息交流过程的“沟通”,甚或进一步仅仅归结为“符号”。

上一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略论大农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