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0 09:33:31

沟通交流问题

沟通交流问题篇1

(一)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需要

幼儿教学沟通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从根本上来看其实是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促进。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与语言思维得到锻炼,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与教师和其他的同学进行沟通,所以对于彼此间沟通的需求则迫使学生不得不通过更多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例如,许多幼儿在彼此的交流中都不明白对方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有区别,而是表达能力的缺失,从而给听话人造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掌握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教师通过言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言语向教师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状况,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也经常会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因为教师不仅仅要教导学生如何去更好地学习,也要给予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方面的帮助。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还有助于教师对于学生生活状况的掌握,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还有那些除学习以外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例如,一个学生整天关心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妈妈口中的“捡来的”还是“充话费送的”。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给予学生正确的回答。

二、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所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过于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的都是命令的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内心感受,没有把孩子放在较高的地位。这样的教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另外,通过命令的方式会让孩子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不敢或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严重地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幼儿教学过程的沟通与交流中,孩子才是沟通与交流的主导者。许多教师在沟通与交流中都扮演者主导的角色,一切的沟通与交流都是由教师引导和发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么沟通与交流所带给学生的作用就非常局限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与观点,只有让他们通过沟通与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才能够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但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们的发言都是被动的,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畅所语言,不仅难以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还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沟通与交流的内容非常局限

在教师的眼中,孩子年纪尚小,主观地认为幼儿接受的东西非常有限。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都只涉及书本上的知识,不会过多地交流其他知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昆体良就曾谈到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而由于很多问题教师都不跟孩子们谈论,这就让孩子们的沟通与交流的内容非常局限,孩子们只能在谈无可谈的时候沟通和交流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关的东西。

(四)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用词单一和错误现象较多

普通幼儿园的小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使得他们在沟通与交流中很难找到能够准确表达他们内心想法的词汇。教师在这一方面也没有过多地注意而是选择忽略这一现象,而且在自己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也没有过多地去引导孩子进行词汇量的积累。由于这些错误,就会导致孩子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词可用的现象。词汇量较少还仅仅只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沟通与交流的问题之一,用词错误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由于孩子的词汇量少,这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沟通与交流的需求,当他们不能找到合适的词语去描述自己的想法时,就会找一些自认为相近的词语去代替它,这就很容易产生用错词的现象。

三、幼儿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问题的对策

(一)促进沟通与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促进沟通与交流方式的多元化。除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下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当然,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当学生放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孩子家长打电话,然后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让孩子愿意和乐于去和教师沟通与交流。

(二)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沟通与交流是充满好奇心的。教师不应该让孩子在沟通与交流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应该让孩子来主动提出沟通与交流的话题,自己则更多的是充当孩子话题中的一个参与者。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乐于去沟通和交流。

(三)丰富沟通与交流的内容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孩子的接受能力,丰富孩子沟通与交流的内容,让他们能够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与文化。例如:在中秋节到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中秋节的来历;而学生在中秋假期结束后,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假期经历。

(四)注重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有意识地增加词语的使用,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扩充学生的词汇积累,当孩子在出现词语使用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沟通交流问题篇2

【关键词】关注;大学生群体;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一个人获得自我认知、理解和调节自我和他人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等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处在一种以升学为导向的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忽略人际沟通方面的引导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成为制约个体发展的障碍。

一、大学生身处由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期,承载的过高期望与自身的不成熟性产生矛盾和反差,进而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产生很多的问题和不适

在自己与他们的相处和交流中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家庭亲子沟通不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亲子沟通不良习惯或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往方式。把分数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父母过于唠叨等等成为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亲子沟通问题的出现可能大大降低大学生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甚至打击他们在人际沟通方面的自信,甚至引起逃避沟通的倾向。大学生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各方面的适应问题需要家长及时提点,亲子沟通方面的不成功体验会给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二)人际沟通的主动性欠缺。比较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业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想到通过与教师沟通来解决问题;也不太善于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求助于同龄人。由中学过渡到大学,除了学习方式的显著差异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人际环境的变化。以往相对固定的师生交往模式被偶尔的师生交往所取代;以往教师主动的沟通模式被学生主动的沟通模式所取代;以往不需考虑的沟通意识和方法被提上大学生的关注范围,如何主动去和教师交往并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困惑的课题。其实又何止是师生交往,不知道如何去和身边的人打交道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这折射出大学生在人际沟通意识和技能方面的缺失,相关的引导和教育不足。

(三)人际沟通中包容性欠缺。显著表现在不少大学生在与室友或身边同学交往过程中小矛盾频发,从他们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不足。一方面大学校园里的“宅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有事没事喜欢呆在寝室,不愿主动与陌生人接触,不爱结识新朋友;另一方面寝室矛盾频发,室友之间出现矛盾不会协调解决。很多大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造成寝室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使自身产生持续的不良情绪,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沟通交流技巧欠缺。除了与熟人交流之外,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也很欠缺,接触中发现甚至一些学业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中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很多大学生自理自立意识薄弱,遇到问题除了辅导员之外,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向什么人求助。比如,不少高年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些日常事务的办理流程、规则都不了解,遇到一点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煞费心思,尤其直接面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暴弱,这些都与交往技巧欠缺有关。

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罪魁,学校教育有偏颇,社会影响不可低估。

中国政法大学王洪松认为,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的频现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欠缺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普及,我国的家庭结构变得非常单一,小孩子从小缺乏玩伴,人际关系网也很简单,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环境,在加上有的父母疏于引导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还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很多事情家长已经安排好了,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境地,甚至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被压抑,久而久之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被动听话的孩子通常很难主动与别人交流。

虽然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依然没有改变学校教育对分数的追求,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方式也不太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被压制,以学业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这一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因人际关系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很容易产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障碍。

社会影响即通常所说的社会教育,它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当前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态度及行为,媒体上关于“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老人倒了要不要扶,杀熟现象”等一系列社会心态问题的曝光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在这方面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下对人际交往产生认识上的困惑,甚至会引发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把自身“包裹”的很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社区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大学生在与网络的长期接触中难免会被一些网络流行观点所左右,这也是一种强大无形的教育力量,难免会影响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二、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影响巨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则是改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人际关系则是85%,可见,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四方面改善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状况: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际沟通方式和特点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家长只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从生活细节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才会耳濡目染,孩子才可能从小养成正确的、积极乐观的交往观,进而为今后的而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进入大学阶段是沟通和交往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适时引导非常关键。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沟通问题往往有着很复杂的成因,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往往很难奏效,这是辅导员就要通过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方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

(二)学会信息共享、学会与人沟通这一主题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逐渐显示出它的不可缺性,仅仅靠辅导员或个别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将人际沟通类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来建设,就可能帮助更多大学生普及沟通知识,提学生提供升沟通技能,进而提高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加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学校为更广阔的沟通平台。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之外,学校还要为在校学生创造更便捷的沟通条件,如在学生公寓的每层楼面开设专门的“聊天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空间;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使更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求助;搭建便捷的网上交流空间,实现学习和生活信息共享,引导学生主动找任课教师答疑,增进师生交流,通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日常交流的途径,捕捉教育契机,在人际交往方面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从现实问题入手,主动找学生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等等。另外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也可以开辟更多公共交流空间。

(三)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沟通意识,营造和谐沟通环境。社会飞速转型发展的今天,沟通的价值越发显现,很多问题的出现说到底就是沟通不够造成的,沟通才会消除误解促成和谐。世界很多知名大公司就意识到了沟通文化营造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比如德国大众公司规定:员工每天一到公司会有一个“握手”的仪式,即与每一位同事握一下手之后才会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且公司还规定每隔一定时间都会安排一天,大家虽然还是要到公司但不需要工作,大家可以随便聊天、喝咖啡以此来增进彼此交流。我想这种宽松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大学里也是需要的,只有引导大学生自身首先树立沟通的意识,才可能及时地化解矛盾冲突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2] 赵峰,李浙江.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存在分析[J].科技资讯,2011.

[3] 李琼.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4] 于东峰.大学生人际沟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沟通交流问题篇3

―、沟通与沟通艺术

所谓沟通,就是指思想工作者与其对象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或交流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或交流,实际上是一种协调的过程。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沟通在于探求思想认识上的相通,协调在于取得行动上的一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有效、灵活地运用沟通的多种方法和各种技巧,能够耗费最短时间、取得最佳效果、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顺利完成共同的使命、实现既定的目标。掌握和运用这些沟通方法和技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艺术性工作,即沟通艺术。沟通艺术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巧妙地解决矛盾,创造“人和”的内、外部环境,以期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的。在这种创造“人和”氛围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沟通思想、协调行动的重要作用。

沟通具备传递信息和交流信息两大特征。信息传递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传授给工作对象,使之接纳并转化为正确的行动,达到沟通的目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式传递信息(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对象)、中介式传递(通过中间人把信息传递给第三者)、跳跃式传递(不通过中间人转达把信息直接传递给第三者)、发散式传递(首先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周围所有的人,再由周围的人将信息传递给他们各自周围所有的人,以此类推下去,形成网状发散结构)等。信息交流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转移给对象的同时,也从工作对象那里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沟通工作 有的放矢,更具有说服力,效果更明显。信息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单向交流(把握主动权,将信息转移给对象)、双向交流(双方互相传递信息、交换意见)、多向交流(两人以上参加的相互交流活动)等等。

二、沟通的技巧

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沟通的步骤和方法会因人、因事而异,掌握沟通的技巧十分重要。通常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首先,做好调查研究,找出矛盾的起因。调查研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摸透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对将要处理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了解对象的思想状况,不清楚他们的愿望、意见和要求,或无的放失,或南辕北辙,不仅不能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而且还可能使问题复杂化。而要做到“情况明”、“心中有数”,就必须善于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包括座谈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民意测验法等。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冲突的原因,便于做好思想沟通工作。通常容易引起纠纷或冲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因认识分歧引起的纠纷或冲突。由于人们的观点、觉悟、态度、知识、经验、阅历、爱好等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造成认识问题上的分歧。二是因本位主义造成的纠纷或冲突。在社会活动中,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从本部门、本单位利益出发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因而就容易产生“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的思想,引起部门或单位之间的纠纷或冲突。三是因责权不明引起的纠纷或冲突。在一个组织内部,由于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的原因,使部门之间、领导之间、同事之间因职权、责任问题引发的纠纷或冲突。四是因价值观念不同引起的纠纷或冲突。人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人生价值、经济价值、评价准则、是非标准等。由于价值观不一致,也会造成意见分歧引起纠纷或冲突。五是因信息障碍引起的纠纷或冲突。由于消息不灵通、消息误传或不及时传递等各种信息障碍的原因,产生误会,引起不满,导致纠纷或冲突。

其次,要科学分析,掌握各方的期望。要做好思想沟通工作,除了调查研究、找出冲突的原因之外,还要进行科学地分析,掌握冲突双方的心理,了解冲突双方各自的期望。这种期望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双方各自欲求达到的目的等。只有将双方的期望值掌握清楚了,沟通工作才有针对性。

第三,选择适宜的环境和时机,创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条件。人们的思想问题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或形成的。要消除人们的思想障碍,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沟通环境,同时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在哪里;怎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确定采取怎样的沟通方案以及准备做几次反复等;还要创造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去做沟通工作,就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即使是遇到了意外情况,因事先有准备,也不致于手足无措,使问题僵持不下。特别强调的是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运用语言、语气的时机,切中要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各种各类的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做沟通工作时,要因人制宜,因势利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做某些防范心理很重的人的工作时,可以先避开矛盾的锋芒,“绕道前行”,发掘并激励对方的“闪光点”,寻找并利用“共鸣点”,渐入问题的实质。

三、沟通的具体运用

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极其广泛,其中最常用的有信息传递沟通、组织网络沟通、思想协调沟通和社会交流沟通等。

(一)信息传递沟通

信息传递沟通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广泛收集大量的思想信息资料,并针对性地运用思想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在被教育者中间进行传递和交流的沟通。保证信息传递沟通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收集大量的思想信息资料。由于客观环境和个人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工作者 日常占有的思想信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远远不能满足进行思想沟通的需要。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收集思想信息资料。这是做好 思想沟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要排除可能造成信息失真的“杂音”。沟通渠道中所搜集和反馈的信息,不一定全部是真实、有用的信息。由于受信任感、认同感的影响,工作对象往往不情愿轻易提供最确切的情况。或者由于戒备心理,或者由于惧怕得罪权威,或者因为涉及到个人的隐私等,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对此,必须加以分析、考察,仔细整理、认真挑选。尽可能让工作对象放下思想包袱,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杂音”,使各种沟通渠道都能够比较准确地交流和反馈信息。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将收集并整理好的有效的思想信息及时地进行传递和交流,达到沟通。在获得了大量的思想信息后,应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传递思想信息进行沟通,使工作对象对某个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和态度,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如果思想信息传递迟缓,沟通无法正常进行,就会贻误时机,甚至影响全局,造成严重后果。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这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二)组织网络沟通

在社会交往中,信息沟通呈现一定的形状和结构,这就是沟通网络。组织网络沟通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中,运用行政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各个环节的职能,将工作对象置于网状结构中所进行的沟通。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受教育者能够接受来自网络中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大大地拓宽了沟通渠道,因而思想沟通的效果更明显、效率更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是由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和信息联络员三大块编织而成。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和联络员更直接、更具体。

(三)思想协调沟通

思想协调沟通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对人的思想进行协调并达成共识而进行的沟通。其中心环节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和交流,来协调人们的思想,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思想协调沟通的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的思想沟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部各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思想协调沟通,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的沟通。除此之外,教育对象团体或组织内部的思想协调沟通,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符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思想协调沟通,则表现为积极的一面;相反则为消极的一面,如搞小团体、拉帮结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就需要进行沟通,支持引导积极的一面,克服制止消极的一面。二是外部思想协调沟通,亦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工作对象的团体、组织或个人之间的思想协调沟通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沟通的主体部分。

(四)社会交流沟通

社会交流沟通是指在有目的地组织人们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学习、参观、考察和实践等活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促使人们思想认识的统一所进行的沟通。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因素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打开相对封闭的内环境,走向社会大舞台,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日趋表象化。民主国家制度建设或重构的问题也摆在了国人的面前。社会运行的实践告诉我们,当经济和社会结构比较简单时,政府也许可以用指令性计划和专断的方式管理经济和社会。然而,当社会变得相当多元化时,政府很有必要放开和拓宽民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以便能够有效地调节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市场运行机制将越来越占有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在政府的行政干预相对削弱的情况下,要协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广大民众等各种关系,沟通艺术理论的实践价值会更加明显。

沟通交流问题篇4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技巧

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旨在通过相互的沟通了解,统一和提高整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性的体现主要在于沟通技巧的应用,但是我国企业在现阶段沟通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去找到适合的沟通技巧,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规避一些问题的存在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沟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一些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半是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及时沟通去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在平时的管理和工作中,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不及时而致。而在我国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减少,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发达以及在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人们追求更加快捷、方便、高效的工作模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逐渐趋向于利用网络进行,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二是深度沟通普遍缺乏。在企业别是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大多形式化,表面沟通较多,并没有深入到问题内部去交流。三是对职工施压方式的沟通较多,企业管理层在找职工进行交流谈话时大多采取的是职位施压方式,强调职工应该如何去做好工作,导致职工自身情绪较差,并没有达到沟通应该起到的具体作用。四是职工相对比较被动,交流沟通本应该双方互动的一个过程,而企业中大多存在管理层主动去找职工进行谈话,而职工很少主动去和管理层交流。五是横向沟通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六是沟通的平台不多,企业中对于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设置的沟通渠道较少,有些设置了但是大多偏于形式化,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七是沟通的气氛严肃。八是沟通的方式手段欠缺。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所谓的沟通交流,就是个人与组织或者组织与组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从而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共同朝着最终的目标发展方向前进的活动。而企业是由一个团队构成,团队中个人之间的等级、工作性质、内容等各方面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如何保障企业能够保持一致的目标共同前进就需要内部之间加强各自的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一)在平等关系中进行沟通。 在企业中由于工作分工的不一致会出现职业级别和工种类别方面的区别,在沟通中要懂得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管理层与员工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要以一种平等待人的态度,这样员工容易对管理层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引发其倾诉的欲望,在交谈过程中自然会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流露出来。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信任职工并耐心听取员工提出的意见,在沟通中诚信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维护员工正常的权益,这种沟通方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员工着想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二)在相互理解中求沟通。无论是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还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都要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去理解对方的困难,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沟通,双方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协调困难,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在循循善诱中求沟通。沟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沟通的对方需要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沟通氛围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观察对方的反应,抓住对方的心理,通过从对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谈话的切入点从而逐渐让对方敞开心扉。在进入主题后,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亲身经验给对方做范例从而拉近与谈话对象的心理距离,对于问题的核心内容要通过一系列暗示或者折射的作用去吸引对方,能够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就能促进这次谈话的进一步成功,提高共同认识。

三、思想政治工作沟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学会尊重。尊重对方是沟通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沟通才是行之有效的一次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到实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二)要注意语言。语言是沟通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语言不仅能够美化事物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如果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沟通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不能信口开河。说话是有一定技巧性的,如何把握说话与听话之间的关系,将一些话说的恰到好处是需要注意的。

(三)要会说对不起。“对不起”不一定是承认错误的一种话语,有时候应用在谈话中是缓和双方紧张关系的软化剂。凡是不要做的太绝对,要给自己和对方一定的回旋余地,善于利用“对不起”有时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语

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不断发掘创新方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善于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牛旭宗.政工对企业思想政治推动的重要作用[J].才智. 2013(22).

[2]薛泽军. 浅论如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J]. 企业导报. 2013(07).

沟通交流问题篇5

一、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沟通艺术能够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难免会与其他同学产生摩擦和矛盾,良好的沟通艺术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并且充分掌握学生矛盾冲突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的解决矛盾,从而促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其次,良好的沟通艺术能够为因材施教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公平、平等、有效的沟通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点、个人爱好和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交际要求,从而能够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更好挖掘,提高小学教育的针对性,在个性发展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良好的沟通艺术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沟通能够强化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自觉地遵守班级管理的制度和秩序,积极参与到组织的各种班级管理活动中,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班主任强化沟通交流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一)注重沟通的平等性

平等是评价沟通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小学班主任必须要掌握平等沟通的技巧。现代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明显的,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在与小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为了实现平等性,小学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基于同一平等位置开展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其次,对小学生表达出来的不正确想法要进行委婉的指正和引导,不能进行强制性、命令式的改正,这样会让敏感的小学生关闭心房,不利于沟通的有效进行。

(二)注重聆听的效果

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教师一味的占据着沟通交流的主动,学会聆听也是小学班主任沟通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要抱着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认真聆听学生的需求。首先,小学班主任要对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个人认同需求和活动需求等相关学习发展需求给予充分的关注,当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小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身的爱护和关爱,这样在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小学生就会主动的走进班主任,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这有利于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在帮助小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诚心聆听,由于小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时候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想法都是比较幼稚的,甚至于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十分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小学班主任要占到小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来看待问题,不能用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观念来敷衍小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展现出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表象,让小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紧张,会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真诚对待、认真聆听。

(三)注重情感的交流

有效的情感交流能够拉近班主任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注重情感交流也是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掌握的沟通艺术方法之一。注重情感交流,用心开展沟通需要班主任控制一个“度”,也就是说,班主任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但是在这过程中要做到包容却不溺爱、严格却不苛刻。首先,在与小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班主任要善于运用情感的力量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想法,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用真切的情感来获得学生的真心,从而有利于各项班级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不是牵扯到原则性的问题,班主任要用宽容、包容的心态来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通过沟通,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畅所欲言,并且适当的指点小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小学生了解到班主任的爱护之情,通过良好的情感互动来促进小学生的更好发展。

良好的沟通艺术是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能力指标要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发展的阶段特点,用平等的地位、真诚的态度和有效的情感维系来不断优化自身的沟通艺术能力,不断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和班级管理水平。

沟通交流问题篇6

关键词:沟通 师生关系 中学教师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种种因师生间沟通不畅而爆发的矛盾,师生间关系紧张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就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师生矛盾是因师生沟通出现问题而产生的,可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于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自身专业上就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通过克服与学生沟通的常见问题,将会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结果。

一.师生沟通的基础是平等尊重

问题: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等传统美德经常被扭曲为服从,导致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加之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为主,这又导致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本身就处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上,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解决办法:摆正师生间的沟通地位,其基础就是要把平等和尊重放在核心位置,要与学生处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状态下,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敞开心扉。

二.沟通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沟通都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有时教师也希望在沟通中多多听取学生的心声,但沟通过程中时常不自觉地就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这种问题在教学中经常遇到。

例如,在一节《语文活动实践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将纸的四分之一涂满,由于那节公开课时间较为紧张,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上也较为局促,一个平时淘气的学生问道:“都涂吗?”教师非常愤怒,说道:“说过了,涂四分之一。”结果那个学生看到老师的愠色,失望地坐了下去。实际仔细想想,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这张纸的每个四分之一都要涂吗,教师显然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学生说的话,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当中屡屡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沟通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解决措施:在沟通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和创新,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趋于完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这一观点上,我们主张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坚持的是“不放弃”原则,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沟通,可以将学生带到办公室等进行沟通,这一举措主要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师生沟通的方式不仅仅局限在语言

问题:很多教师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认为沟通就是说话,就是语言的交流,实际上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师生间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沟通,师生间的沟通手段多种多样,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的手段就越丰富,但师生之间沟通的途径通常会被局限于语言上,可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途径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挖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根据相关数据和经验理论显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包括:语言、动作、行为等。

解决措施:教师在进入教室时发现地面上有纸屑,这时教师应用实际行动亲自将纸屑捡起,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这一行为主要是为了从学生心灵启发的角度引导学生,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所以说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不是硬性规定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意识等。由以上可以看出科学的沟通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要能够掌握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学生放在主置,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解决与学生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将中学语言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沟通交流问题篇7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学生 沟

通能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8-02

当今社会,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调查群体,调查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回收率94.75%,学生分布在生物、动物科学与园艺等8个系。其中农村生源点76.3%,城市生源点23.7%。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的高职在校生沟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共计10个题目。内容涉及自我的沟通能力评价、主动沟通意识、沟通对象的选择等6个方面。问卷设计参考了大量文献,并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评价较低

问题1: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何?结果:很好(36%);一般(53%);较差(11%)。数据表明,认为自己交流能力很好的占36%,少数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交流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评价一般。

(二)学生较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调查问卷针对学生与身边关系最密切的人的主动沟通意识设计了问题2至问题5,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平时能主动与父母及教师沟通的学生不多,分别占44%、42%;主动与亲戚沟通的比例更少,仅占21%;学生更愿意选择与同辈主动沟通,但比例也仅占54%。这说明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问题6:与教师或父母有不同意见是否会主动提出?结果:会(30%);偶尔会(49%);不会(21%)。数据表明,与教师或父母有不同意见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主动沟通,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甚至有21%的学生选择放弃沟通,这凸显了学生在与教师或父母沟通中的被动性。

问题7:你是否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结果:会(10%);偶尔会(31%);不会(59%)。数据表明,学生很少主动与陌生人交流。59%的学生不主动与陌生人交流。这说明学生缺乏与陌生人主动交流沟通的行为与意识,这也从侧面说明学生缺乏对社会群体的信任。

(三)沟通对象首选朋友或同学,与其他对象存在沟通障碍

问题7: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首选与谁沟通以解决问题?结果:父母(17%);教师(7%);亲戚(5%);朋友或同学(62%);其他(9%)。数据表明,选择朋友或同学为首选沟通对象的占62%,而选择最能带给自己人生指导与帮助的父母、教师及亲戚为对象的却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与朋友或同学之外的对象存在沟通障碍。

(四)学生进入大学前缺乏沟通知识的培训

问题8: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否参加过人际沟通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结果:有(14%);没有(86%)。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参加过沟通知识的培训,这也正是学生缺乏沟通能力与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学生有提高沟通能力的强烈意识

问题9: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社团举办的活动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结果:愿意(62%);看情况(27%);不愿意(11%)。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学校或社团举办的活动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表明他们有提高沟通能力的强烈意识。

(六)学生有明显的通过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的意识

问题10:最希望通过哪一种组织的活动提高沟通能力?结果:社团、协会(32%);学生会、团委(24%);老乡会(18%);班级(16%);其他(10%)。数据显示,人数越多的团体以及与自己越不熟悉的人群被选择的几率越高,说明学生有明显的通过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的意识。

三、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上述问题可归纳为个人认知、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三方面。

(一)个人认知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长期处于学科应试状态,社会阅历比较少,对自身沟通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人际关系相对较为淳朴,遇到的沟通问题相对较少且简单,没有体会到需要提高沟通能力来应付复杂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前,学校及父母为了学生的前途较注重应试学习,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较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忽略了人文素质的修养等原因,导致农类高职院校学生较缺乏沟通能力的培养,对自我沟通能力评价较低。这也导致学生的个人认知方面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长辈进行有效沟通的积极意义。此外,由于社会上一些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感,学生对社会较缺乏信任,对他人较缺乏信任,不敢轻易与陌生人交流沟通,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正确认知与信任他人,妨碍了他们积极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构建。

(二)个人心理方面

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提高沟通能力方面的培训、传统辈份等级礼仪关系、与师长存在思想上的代沟、与父母和教师缺乏相处时间等原因导致农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及教师进行沟通,心理上排斥同学和朋友以外的人。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信息环境比较狭窄等原因,导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往往较多地存在自卑、害羞、嫉妒和孤僻等心理障碍所导致的沟通障碍。

(三)社会环境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面对的农村生活背景及大社会背景,致使他们沟通能力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都较低。进入大学后,他们接触社会骤然广阔,人际关系丰富及社会信息量膨大,使他们提高自我沟通能力的意识趋于强烈。

四、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应采取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农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家长在孩子面前权威欲较强,孩子较缺少表达自我的机会,造成学生普遍存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同时,这种现象也反映在师长之间。学生与父母及教师的沟通障碍将来有可能影响到职场上与上级的沟通障碍,甚至与社会其他各阶层的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从观念上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家长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地教育他们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经常与其进行沟通。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平等沟通的意识。

(二)开设沟通类课程,并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

将沟通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开设沟通类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沟通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等,普及沟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剧表演法等具体方法开展教学,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课外鼓励学生提高沟通技能。同时,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加讨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安排小组学习项目,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

(三)加强沟通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学生自我沟通能力

自我沟通是信息的自我交流,是自己问自己,自己跟自己说话,即自我心理调节。良好的自我沟通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掌控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平衡自己的心态;做到人生豁达,与他人和谐相处。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障碍引起的。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为此,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科学理智地管理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宽容、合作、坚韧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自我沟通的能力,从而获得与他人良好沟通的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社团活动以及宿舍文化活动等。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提高沟通能力的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获得与他人、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农类高职院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扩大覆盖面,利用宿舍、班级这些基础单位开展活动,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吉忠,项新新,王娟.浅议高职农村学生的特点及人性化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5)

[2]朱书华.提高沟通能力 规划美好人生——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成功(教育),2009(11)

[3]于志英.浅论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0(11)

[4]毕奎奎,李忠胜.加强高校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素质全面提高[J].湘潮(下半月)2010(12)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249)

【作者简介】陈 丹(1967-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与沟通教学。

沟通交流问题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沟通 方法 技巧

俗话说,“进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穿衣”。因此,与刚入学的小学生打交道,教师必须摸清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掌握与他们课堂沟通的技巧,才能达到人格上互尊,感情上互通,思想上互融,交流上互动,效果上互赢的目标。

一、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沟通的特点

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让学生掌握如何用好语文知识来进行语言表达及写作的。在课堂上沟通是最关键的。富兰克林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中说“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独立的自然人,无论贫富贵贱,人与人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有时感情脆弱,神经敏感,最易受到外界触动,最怕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在与小学生课堂沟通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即心理换位、身份换位、角色换位、行为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衣着、穿戴、语言、举止等方面,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感情距离和身份距离,让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教师,心理上相信教师,行为上靠近教师,愿意和教师说知心话,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关系。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深入,使学生从小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念。

二、在语文课堂上沟通应以开放性为主

方法无定则,交流无定律,沟通无定式。在语文教学中一问一答提问式的沟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给人以审问式的感觉,禁锢了学生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流露,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语文课上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适当加以思路的引导,让其沿着主体脉络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认真倾听,辅以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适时表达亲近感和认同感,增强其安全感、亲近感和信任感。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切不可紧锁眉头,东张西望,低头看表,表现出没耐心、不耐烦,给学生思想表达造成心理障碍,给人以不愿倾听的心理误解。

三、师生之间沟通的互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沟通是一个思想感情双向互动的过程。既不能角色错位,不顾别人感受,只顾自己喋喋不休,高谈阔论,信马由缰,说个没完没了,淡忘角色,冲淡主题,又不能不加引导,抓不到主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确定的目标,拟定的提纲,找准沟通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实现由心理上的互认、情感上的互信、思想上的互融到关系上的互动。

四、沟通语言的通俗性

语文教学语言是沟通的重要载体,巧用语言沟通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就应该多用孩子们常用的语言,即大众化语言,决不能语言晦涩,只有自己能懂,孩子们听不懂,弄不明白。在讲课前,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每位学生不同的爱好、兴趣、个性。在课上交流时,教师应更多地针对每一个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提问交流,给人以亲近感、亲切感,所用语言双方都能听得懂,听得明白,不会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

五、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一)沟通的方法

1.直面交流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指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课堂教学提问,拟定好问题的提纲,选择好问题的主攻点和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调解其情绪,激发其热情,然后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其沿着自己设计的主题思路延伸下去,使学生有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戒备心理,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2.课堂调查问卷法。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即指教师在课前设计好需要调查交流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或做选项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就在于直接方便,省时省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获得想要得到的信息。

3.教学迂回调查法。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有些学生不愿接受教师的提问,拒绝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得教师很难和他们沟通交流,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从而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倦学习。对此类学生,教师不可盲动,要采用迂回战术,从被沟通对象最接近、最了解的人入手,从他们那里选择突破口,打开缺口,获得帮助,使此类学生真正回归到课堂。

(二)沟通的技巧

1.教师自降身价。与小学生交流,最重要的是诚信。沟通信为先,要想达到感情的共鸣,心灵的互通,必须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必须在身价上、人格上与学生平等。

2.教师要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爱生者生恒爱之,亲生者生恒近之,知生者生恒敬之。因此,要想做个好老师,教师必须首先当好学生,到学生中间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学生语言相通,心灵共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处处为学生着想,用智慧点亮每一位孩子的心。

上一篇:合同智能管理范文 下一篇:培训体会及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