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对闽浙经济影响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10 11:38:55

产业集群对闽浙经济影响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产业集群对福建经济和浙江经济的影响程度,着重从纵向和横向的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福建与浙江两个区域经济的对比,从中找出对闽浙经济影响巨大的产业集群所存在的差异,并从中分析浙江产业集群的优势,提出提升福建产业集群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福建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交互效应

产业集群对闽浙经济影响的对比分析

(一)纵向经济的比较分析

在进行纵向经济比较中,本文选择了福建省与浙江省2004-2009年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主要考虑到产业集群与企业单位数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当然与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非常显著的。

1.浙江省的纵向经济状况。从表1可以看出,2004-2009年,浙江省的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大致同步呈上升趋势。尤其从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的散点图来看,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线性形态非常明显,如图1所示。

根据浙江省2004-2009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的资料,计算得到相关系数r为0.9652,即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之间达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此,我们设企业单位数为x,工业总产值为y,根据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模拟回归直线为:

y=-20859.01+1.0549x

T (-2.9058) (7.3817)

R2 (0.9316) R2 (0.9145) F (54.4898)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单位数的T检验值为7.3817,是非常显著的,判断系数达到0.9316,调整后的判断系数也达到0.9145,即工业总产值中有91.45%是由企业单位数带来的。整个方程的拟合优度为54.4898,同样非常显著。因此可以判断,每增加一个规模以上的企业,可以为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带来1.0549亿元的增量。

同样,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线性关系同样突出,如图2所示。根据浙江省2004-2009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的资料,计算得到相关系数r为0.91,即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之间也达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此,设企业单位数为x,利润总额为p,根据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模拟回归直线为:

y=-737.3773+0.0451x

T (-1.4289) (4.3885)

R2 (0.8280) R2 (0.7850) F (19.2587)

从计算结果可知,企业单位数的T检验值为4.3885,比较显著,判断系数达到0.8280,调整后的判断系数也达到0.7850,即利润总额中有78.5%是由企业单位数带来的。整个方程的拟合优度为19.2587,同样非常显著。整个模型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判断,每增加一个规模以上的企业,可以为浙江省的利润总额带来0.0451亿元的增量。

2.福建省的纵向经济状况。从表2可以看出,2004-2009年,福建省的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同步呈上升趋势。尤其从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的散点图来看,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线性形态非常明显,如图3所示。

根据福建省2004-2009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的资料,计算得到相关系数r为0.9532,即企业单位数与工业总产值之间达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此,设企业单位数为x,工业总产值为y,根据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模拟回归直线为:

y=-7216.835+1.2382x

T (-2.4592) (6.3078)

R2 (0.9087) R2 (0.8858) F (39.7881)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单位数的T检验值为39.7881,是非常显著的,判断系数达到0.9087,调整后的判断系数也达到0.8858,即工业总产值中有88.58%是由企业单位数带来的。整个方程的拟合优度为39.7881,同样非常显著。整个模型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判断,每增加一个规模以上的企业,可以为福建省的工业总产值带来1.2382亿元的增量。

同样,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线性关系同样突出,如图4所示。根据福建省2004-2009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的资料,计算得到相关系数r为0.9667,即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之间也达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此,设企业单位数为x,利润总额为p,根据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模拟回归直线为:

p=948.2883+0.1124x

T (-4.2597) (7.5497)

R2 (0.9344) R2 (0.9180) F (56.9982)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单位数的T检验值为7.5497,是比较显著的,判断系数达到0.9344,调整后的判断系数也达到0.9180,即利润总额中有91.8%是由企业单位数带来的。整个方程的拟合优度为56.9982,同样非常显著。整个模型通过检验,因此可以判断,每增加一个规模以上的企业,可以为福建省的利润总额带来0.1124亿元的增量。

3.闽浙纵向经济的比较。根据表1和表2的资料,得到历年企业单位数的条形图(见图5)。从图形上看,闽浙两省的企业单位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二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浙江省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均是福建省的3倍以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倍数还在不断地扩大。

根据闽浙两省规模以上企业的历年工业总产值的条形图(见图6),同样可以看到,两省工业总产值逐年呈增长的趋势。但从两省的对比来看,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都是福建省的3倍以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倍数还在不断增大。

从图5和图6来看,它们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趋势,都非常相同,二者协同性非常好,这也使前面的直线模型得到了印证。

根据闽浙两省规模以上的企业历年实现利润的条形图(见图7),二者大致逐年呈现增长的趋势。从二者的直接比较来看,浙江利润总额大致是福建利润总额的2倍左右。

(二)横向内部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

从横向内部经济结构来看(见表3、表4),浙江省市级区域有11个,福建省有8个。其中,工业总产值在5000亿元以上,浙江省占3个,而福建省一个都没有;工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以上,浙江省达到8个,而福建省只有3个;工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以下,浙江省只有3个,而福建省有5个。浙江省平均每个市都能提供3721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而福建省平均每个市提供的工业总产值为1974亿元,差了将近一倍。因此,浙江省的经济总额明显要高于福建省。

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的企业单位数是59971个,福建省为18154个,相差2倍多。浙江省平均每个企业提供的工业总产值约为6842万元,福建省平均每个企业提供的工业总产值约为9234万元。在单位企业产生的工业总产值上,福建省比浙江省要高一些。

闽浙产业集群比较分析

产业集群在数量和规模上差异显著。浙江省的产业集群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远远地超过福建省。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显示,2007年,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浙江拥有的产业集群总数已达462个。从集群规模看,在以县(市、区)为单位统计的462个集群中: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下的有100个,占总数的21.6%;工业总产值在10-50亿元的有250个,占总数的54.1%;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的有53个,在100-200亿元的有37个,合计占总数的19.4%;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22个,占总数的4.8%,其中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

福建省已初步形成的大小产业集群约60个,总产值在40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4%。其中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2个,工业总产值约为2373亿元;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的有13个,工业总产值约为966亿元。福建省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三地,泉州与福州的产业集群就占到全省产业集群总数的45%,其中泉州的产业集群差不多占了全省总数的1/4。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9个,占全部福建产业集群的17%,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福建的纺织、服装、鞋、建材等行业的产业集群发育发展良好,这些行业的产业集群个数达19个,占全省集群总数的36.5%,其中10个达30亿元以上,覆盖8个市16个县、区。

产业集群的分布均衡上存在很大差异。浙江省的产业集群分布遍布全省所有的县市,分布相对比较均衡。而福建省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发育极不平衡,在全省59个县中,只有27个县培育出产业集群,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县没有培育出产业集群。并且规模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与厦门。

产业集群在类型上比较相似。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浙江省还是福建省,规模以上的每单位企业所带来的工业总产值的增量都不高,浙江省为1.0549亿元,而福建省为1.2382亿元。由于技术含量低,因此,带来的收益不高。这从两个省历年的利润总额能得到印证。浙江省每单位规模以上的企业产生的利润总额仅为451万元,而福建省每单位规模以上的企业产生的利润总额为1124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省的产业集群中,通常是同一行业集中在一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同业竞争严重,相互之间并没有存在良性的交互效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规模效应,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效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在同一区域存在大量同业聚集,应该属于产业集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应该是大量不同类型的行业,聚集在同一区域,相互之间良性互补,产生正的交互效应,从而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使得整个产业群体协调发展。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提升措施

通过与浙江产业集群的比较,要想提升福建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让福建产业集群上一个新的台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且加强技术创新

福建省企业应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和制造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别的技术开发中心,着重研究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尤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的人才、设备资料,加强技术创新。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区域,区域中心城市所在地政府应牵头组建面向群内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在一些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建立的研发及专业检测检验机构,视同省级技术中心,政府应给予补贴资助。通过研发的新技术,对产业集群生产经营体系进行重组和改造,提高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

(二)注重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各地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通过制定相应宏观指导政策及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吸纳和促进产业集聚,拓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各地要将主导产业集群做专、做精、做深、做透,逐步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关联度,尽量弥补现有产业链的短缺行业及产品。

(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协作以形成良性专业化分工机制

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强化大型企业的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扩张与集聚效应,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导,调整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其小而精、小而专的特长,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形成良性的交互效率,提高产业集群的高效运作。

(四)积极培育大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福建应在目前的五年计划中,集中全省的优势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在福建建设众多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制造业加工中心,努力把这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规模大,加工制造与科技创新能力强,技术装备水平高,生产、研发、销售、培训、信息等功能齐全的大型制造业加工中心,形成强大的聚集力、辐射力、牵引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制造业加工中心由一个或若干个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构成,在2011年底,每个全国性制造业加工中心产值不低于100亿元,每个区域性的制造业加工中心产值不低于60亿元,使这些制造业加工中心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引擎,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需要有一批产业园区作为载体。因此,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应培育60个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以生产加工某一特色产品为主,配套建设大型产品展示交易市场、大型研发中心、大型职业培训中心和产品行业检测中心,努力把产业园区建设成制造业发展的平台,产业集聚的载体,行业发展的中心,产业科技创新的基地,产品交易的集散地,产业集聚培养人才的舞台,产业发展的龙头。

总之,通过加强福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集群企业的相互分工与协作,以及资源的整合,积极培育大型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使福建产业集群真正上一个新台阶,缩小与浙江经济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献:

1.马元柱.福建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2.黄丽平.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3.王秉安,晁中,洪文生.福建产业集群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胡度南.培育福建产业集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日报,2004-3-23

上一篇: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 下一篇: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深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