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索

时间:2022-10-10 11:12:53

数学课堂提问方式的探索

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并不是课堂上随意的我问你答,而是一种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1)反馈调节。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迅速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找出问题所在,并据此对课堂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2)启发思维。教师在授课中运用提问的方法提出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3)诊断评价。教师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能否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4)激励参与。教师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展露才华、发表见解、陈述观点,能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争先恐后的发言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5)巩固强化。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完善其认知体系,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要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课堂提问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设计提问,首先应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提问的次序,做到心中有数。

(2)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特点。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再到抽象,由机械性记忆到理解性记忆。

只有遵循以上两个基本原则,科学地设计问题序列,才有助于实现课堂提问的目标。

课堂提问的类型

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1、复述性提问

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

例如,导数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督促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

2、激趣性提问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例如:讲到“极限的概念”时,为了更好的解释极限是什么,通常可提问“在古代,没有精密的仪器的情况下,怎样较为准确的测量圆周的长度呢?”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3、启发性的提问

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片面的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进到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

例如:学了“两个重要极限”这一知识,标准公式是,提问“如果要求,应该怎么变形?”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变形手段去计算。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4、悬念猜想式提问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牢牢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急于究源探底。

例如:在讲完“不定积分的求法”以后,等讲到“定积分的求法”时,可先提问“不定积分的求法大家已经掌握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又应该怎么求呢?”这样,留下一个悬念,鼓励学生去猜想,教师再提示从定积分有上下限这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观察式提问

这种提问是从启迪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出发,让学生观察实物,实例,图形,以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某种特性。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提问,挖掘概念中的深层含义,促使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我们通常学习函数的时候,都需要先画出函数的图像,然后观察并找出规律,总结性质。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图形来提问,比如问图形的走向,是否对称来引出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课堂提问的方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哪些?”等。

(2)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逼向原理,从问题另一侧面入问,寻找契机发问。

(3)反问: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理解反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如针对学生认为“两个函数的导数相等,这两个函数就相等”这一错误认识。反问:“1和2的导数各是多少?二者的大小关系又如何?”

(4)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奋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比如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首先写出一个项数比较大的等差数列(如1+2+3+......+100),激问:“老师能即口说出它的总和,同学们能吗?”

(5)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问“已学了几种极值的判定方法?本题所给的可能极值点有几个?还应怎样继续筛选?”等。

(6)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解释其原理?”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其他注意事项

(1)提问要有层次,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显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能力。

(2)注意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的比例。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有关调查显示,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

(3)提问的难度和次数要合理。并不是说问题的难度越高效果就越好,次数越多也就越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还要控制提问的次数。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上一篇:我国消费需求偏低的原因和长期增长的建议 下一篇:浅析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