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情况汇报

时间:2022-10-10 12:29:04

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情况汇报

*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口区,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开放带交汇点上的一座新兴港口城市,素有“锦绣江南金*”的美誉。市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现辖7个镇和一个*港经济开发区,90个行政村,68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46.6万。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人均GDP达16700美元;财政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4624元和11795元。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位于第九位。今年1~8月份,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6%、11.3%、22%。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09年,根据民发〔2009〕27号文件精神,我们积极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现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情况

根据民政部农村社区建设“五个全覆盖”的要求,我们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多层次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建立社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一位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分工抓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农工办、公安、民政、财政、规划建设、文教等30多个部门。各镇(区)分别成立社区建设指导小组,加强领导。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十分重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统筹发展、城乡联动”的工作思路,根据不同阶段新的形势与要求及时提出工作意见。此外,我们还注重农村社区建设制度创新,村民委员会全部采用无候选人“一票直选”的办法产生,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制度、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观察员制度等,保障了村民的参与权,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社区观察员制度获得2008年*市制度创新奖。

2.多形态做好社区科学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们将农村社区建设融入*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框架之中科学规划。随着*市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大到近50平方公里,城市形态变化巨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市村、居的比例由2000年的5:1发展为目前的1.3:1。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我市将全市社区定位为三大类,即城市(镇)社区、农村社区和新型社区(因农民拆迁安置形成的集中居住点),规模一般在5000人左右,服务覆盖社区全体新老*人。对农村社区,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布点规划,在明晰现有各村各居将来的区域分布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规划了城市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

3.多渠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财力支撑。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约3亿多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每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投入200万元。我们还通过政府投入购买服务惠民利民,如对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每年每个镇大约投入20万元左右;对政府有关部门派驻社区服务产生的费用由各部门承担。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列入市财政预算,覆盖全市社区居民群众的各项服务经费合计近8000万元左右。二是整合镇、村资源,盘活资产。利用农村社区自有资产和财力,自力更生解决活动场所用房及活动经费。三是依靠民间资本。凡是新建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用房,规定由开发商负责配套建设。四是所在社区的企业或个人捐助。利用捐助资金用于各项服务活动。

4.多用途夯实社区基础设施,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我市目前已建成市、镇、村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了健全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市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各镇(区)社区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以上。2004年,我们就确立了一个村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模式,农村社区全面挂牌,统一悬挂“江苏社区”标识。*市委办〔2006〕17号文件要求,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标准不少于1000平方米。到2008年底,全市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总面积144824平方米,平均1316平方米;居民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3962平方米,平均1126平方米。2008年3月,江苏省委快报刊发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的经验做法。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我们大力实施“12345”工程,即: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二个阵地(宣传栏、公示栏);三支队伍(专业管理人员队伍、服务站人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四个室(老年人残疾人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多功能教室);五个站(社区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目前,各社区普遍达到了这一要求。

5.多样化健全为民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明晰服务定位。将社区服务定位为四类,一为自我服务,在党委、政府指导下提升社区自我管理水平(包括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等);二为公共服务,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其服务职能的延伸(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等);三为生活服务,依托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措施(包括物业管理、环境绿化、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四为桥梁式服务,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包括传达党委政府政策精神、向上反映居民意见建议等)。二是改进服务方法。2007年起,我们指导全市社区推行“一站式”服务,力求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目前投入使用的“一站式”服务大厅76个,占比69%,服务窗口面积均不少于50平方米,服务项目基本齐全。针对农村社区的特点,我们还增加了生产资料供应、农技知识咨询、便民超市、纠纷调处、维权保障等服务。三是打造服务品牌。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开展“情暖万家”系列活动,全市共建立志愿者队伍300多支,确定服务对象4万多人。组织社区业余文艺团队与文广部门联手开展“百团大展演”活动,2008年全市127支社区业余文艺团队组织了2500余名文艺爱好者开展演出活动,吸引了15万人次新老*人观看。今年,“情暖万家”、“百团大展演”活动继续在各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四是创新服务举措。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我市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市级层面已建立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并将以此为依托构建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信息网络。同时,从2007年起共投入450万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形成就业、医疗救助、菜单式培训、农村社区养老人员等方面的快捷、优质服务。各镇也纷纷探索实践,有的建立社区电子信息档案;有的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有的设立电子屏,用于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和社区信息公布。

6.多方面健全社区组织体系,保证各项管理到位。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采取了分类管理的办法。对城市(镇)社区,按照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事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模式管理;对农村社区,按照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模式管理;对新型社区,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各镇、村明确专人协调有关事宜。同时,我们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牵头,村(居)民委员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工作站)、社区物业、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代表等参加的社区管理协调机构或联席会议制度,沟通、研究、协调社区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建立社区建设工作考评机制,加强了对各镇(区)和各有关部门的社区建设工作考评,并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

7.多角度确立社区工作重点,稳步提升水平。我们坚持“管理向上攀升、服务向下生根”,每年都确定社区工作重点、阶段目标。2007年,以硬件载体建设推动管理服务上新水平,市政府把建设镇(区)社区服务中心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各镇对社区也加大了服务中心的推进力度,确保领导力量、资金投入落实到位;2008年,以市级“和谐示范社区”、“和谐示范社区标兵单位”创建为主要手段,强化管理服务水平;2009年,以“情暖万家,服务百姓”为主要载体,又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并在调研基础上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对社区建设的人财物等保障措施提出新的要求;2010年,我们将以科学、合理、便民为重点,进一步抓好社区的提档升级,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已经启动乡镇撤并后15个老镇区的管理提升工作,科学规划,构建大型社区,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8.多举措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我们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是加强村(居)委会主任能力建设。坚持每年开展村(居)委会主任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经验交流和座谈相结合、理论测试和调研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村(居)委会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2008年11月,《人民日报》刊文以“田头总理”作评价,宣传了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二是全面实施“一村一居一大学生”计划。先后共有160名大学生被选派到村(居),充实社区人员队伍,增强了社区人才素质。三是开展社工师培训。2008年举办了首届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辅导培训班,共有33人成绩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今年又有45人参考。四是激发社区干部积极性。重视从村、社区干部中选拔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目前已有12位同志提拔为镇领导干部,4位同志被招考录用为公务员。此外,还有34位同志挂靠了事业编制,提高了待遇。

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取得的成效

回顾近年来我市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

1.助推了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同等对待,同样重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因而助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全市有17个社区实现了农转居。很多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基本相同,一样集中居住,一样有服务中心,有卫生站,有超市,有文体活动场所,有物资供应站,有养老金、医疗费结算中心,有警务室,有物业管理,吃的是自来水,烧的是液化气,用的是抽水马桶,看的是有线电视,垃圾倒入垃圾箱集中统一处理,过着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此外,我们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致力发展农村社区劳务合作社,有力推进了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共成立农村劳务合作社近50家。

2.促进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衔接互动,提高了群众自治水平。随着城乡社区的统筹发展,乡村治理机制和农民自治功能得到了有效统一。我市率先开展的“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课题研究,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深刻的内涵。今年5月,市政府在课题组的调研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的意见》,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市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一系列举措在农村基层得到大胆实践。如,在今年的村、社区换届选举中,我市推出了《选举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致力完善政府对基层群众组织的指导行为。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也为村民拓展了自治功能,使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升。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了村民民利;民主决策制度不断强化,保障了村民的决策权;民主管理制度不断规范,保障了村民的参与权;民主监督制度不断加强,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我市连续多年保持村民自治率100%,今年蝉联“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

3.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品质。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拓展为民服务功能,使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去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城乡老年居民养老待遇享受率达100%,城乡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全国领先。二是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4%,城乡居民预期寿命去年为81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目前还通过了专家验收,即将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三是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持续增多的情况下,我市刑事发案数自20*年起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其中八类案件发案数下降21.7%,使居民生活有了安全保障,去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9.4%。四是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城厢镇县府社区获“全国绿色社区”称号,全市有省级绿色社区20家、*市级绿色社区59家。“绿色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大改善了城乡社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4.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文明祥和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文环境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促进社会和谐。我市社区文化投入以年均55.8%的速度递增,去年达6594万元,形成了市、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年举办娄东之春、市民读书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现在,在社区图书室里,看书借书的人络绎不绝;在健身房、运动场上,活跃着打乒乓、打篮球、打门球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身影;在室里,下象棋、打纸牌的人欢聚一堂;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居民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开展唱歌、跳舞、演戏、弹奏江南丝竹和舞龙、舞狮等活动,愉悦了居民的身心。同时,志愿者发扬风格助人为乐,邻里纠纷减少,居民和睦相处,文明和谐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三、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的几点体会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对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这样几点体会:

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中,既从现实着手,又从长远着眼,坚持科学发展、科学推进的原则,着力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实验。在农村社区规划中,我们坚持与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统一规划;在社区管理中,我们对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社区进行分类管理;在构建服务体系中,我们对社保、医保服务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实行城乡并轨,一张卡使用,统一服务中心结算。所有这些,都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群众需求和意愿。农村社区开展各项服务,既要贴近群众的需求,又要符合群众的意愿。如公共服务,群众都需要,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社区居民需要农业生产上的服务,我们就增设生产资料供应、科技信息和市场营销等服务;有些市场化的家政服务、便民食堂服务、代办代收服务,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进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一些冲破传统习惯的服务,如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回收等,则需要做好工作,让群众认识到其好处,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

3.必须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开拓创新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在创新上下功夫。如我们在社区管理协调机制上,加强制度创新,开创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去年,我们还建立了社区建设观察员制度,在市镇两级社区设立社区建设观察员,了解社情民意,观察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对社区建设中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从而促进社区建设健康顺利推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

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居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全市发展还不平衡,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我们要继续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方向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在加大投入、优化管理、深化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和谐社区,为把社区真正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意见 下一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