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意见

时间:2022-10-29 03:33:40

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制度上保障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现就全面建立全市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既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又是坚持科学发展、重视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

(二)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的目标与追求,也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控制收入差距,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在20*年率先成为全省首批达到全面小康的县市,目前正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这就更加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快基本现代化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的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明确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目标。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充分发展社会事业的基础上,从制度上保证改善民生,重点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扶助办法,建立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全覆盖的救助保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消除贫困。

(二)总体要求。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帮扶标准和对象范围,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逐步实现社会救助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要始终坚持党委政府救助保障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三、合理确定全市贫困人员的对象范围

本着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一致的精神,本意见确定的贫困人员是指本市户籍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以下的家庭。主要包括以下5类人员:1、符合城乡低保的家庭;2、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对象;3、因病、因残、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低保边缘的家庭;4、夫妻双下岗的特困职工及单亲的下岗失业人员;5、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重度残疾等其他贫困人员。

四、建立贫困人员救助保障机制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社会保障全覆盖机制

1、完善参保制度。认真执行《劳动法》,本市境内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各类用人单位及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必须按照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本市户籍的农(居)民工,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其办理参加相应的各类社会保险,而不再办理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完善缴费扶助制度。要切实落实上级有关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机制,使其更加体现针对性、合理性和全覆盖的特点。

3、完善农保养老金计发办法。农保养老金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社会工资增长水平、物价水平及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逐年适当调整,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

4、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稳定现有参保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患大病、重病、长期慢性疾病(含精神病)人员的医疗费报销工作,逐步扩大特殊疾病种类,提高报销额度;提高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的补助标准,确保病情稳定;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使制度更加简便易行。

(二)建立社会救助立体化机制

1、建立多层次的制度化救助机制。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太政发[20*]6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制定完善各专项救助制度,不断扩大救助对象范围,重点解决好救助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方面的困难,从而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2、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共担、社会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市镇(区)两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实施社会救助作为建设责任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认真履行好组织管理、政策促进、资金投入、监督检查等职责。各社会团体也要充分发挥优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形成社会救助一体化格局。

3、建立反应快速的临时救助机制。临时救助作为专项救助的有效补充,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机制,规范救助范围和运作流程,使临时救助真正发挥出“应急”、“救急”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设立临时救助资金,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帮助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度过难关。

(三)建立标本兼治就业促进机制

1、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力度。按照“六到位”要求,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掌握社区失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员及就业弱势人员就业情况,通过建立社区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

2、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力度。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贫困人员及就业弱势群体。劳动保障部门要对财政支付工资的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勤岗位用工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今后凡财政支付工资的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勤岗位新录用人员,要按10%至15%比例安置贫困人员及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并报劳动保障部门核准。财政部门要把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就业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3、加大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在强化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的同时,要积极采取结对帮扶、再就业援助、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将物质救助与能力扶持相结合,在搞好资金、物质救助的同时,致力于标本兼治、扶本强志,着力增强贫困人员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四)建立节日统一走访慰问机制

1、明确走访的对象和范围。本市范围内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边缘家庭;被征地农民中的困难家庭和因遭遇突发性天灾人祸家庭的特殊困难户;残疾人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的困难家庭;特困职工家庭以及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困难家庭。

2、明确主要责任部门。为避免出现多头重复走访和漏访等现象,明确市、镇(区)两级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残联等部门为主要责任部门,走访对象主要由各镇(区)负责。各镇(区)民政办公室将所在镇(区)需帮扶走访慰问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准确汇总,并统筹制定走访慰问方案,报所在镇(区)党委、政府批准后统一组织实施。对于各镇(区)最困难并需要由市慰问的各类对象,由各镇(区)党委、政府汇总审定后,统一报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审核把关,统筹制定市级走访慰问方案,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明确慰问标准。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各镇(区)应对所属贫困对象进行普惠性慰问,慰问金额一般掌握在农村低保标准的两倍左右(不含慰问品)。被确定为市慰问的贫困对象,慰问金额一般掌握在城镇低保标准的两倍左右(不含慰问品)。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应逐年适当增长,慰问金标准也相应提高。

4、明确资金来源。慰问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由市镇(区)公共财政和扶贫基金统筹安排解决。

五、切实加强贫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组织体系。成立市贫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推进协调全市贫困人员的脱贫解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教育、规划建设、司法、总工会、残联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总工会、残联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要紧紧依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贫困人员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民政局配合。各镇(区)要及时准确地将贫困人员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了解全市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完善帮扶“预警”机制。市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要共同做好人员信息的审核把关、动态调整等工作,逐步实现全市贫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保证经费投入。各镇(区)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拓宽社会资金筹集渠道,构建起市、镇(区)公共财政和扶贫基金为主导,社会资金相补充的资金保证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人均比例形成财政投入逐步增长机制。

(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贫困人员的结对帮扶、慈善救助、爱心超市及送温暖等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困活动,并着力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书记在社区情暖万家推进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