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促增收

时间:2022-10-10 09:20:36

蔬菜产业促增收

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蔬菜基地的温室大棚,绿油油的黄瓜、红彤彤的番茄、紫莹莹的茄子……使你目不接。刚刚摘满一盆青翠欲滴的尖椒的菜农兴奋地说:“今年呼市菜价不错,我种的两棚反季节蔬菜,前后收了两茬,毛收入2万来块呢。”

作为呼和浩特地区的蔬菜主产地,赛罕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推行蔬菜保护地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让蔬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角”,丰富了首府“菜篮子”。

建绿色基地 打造无公害特色品牌

“现在人们在饮食上更注重吃得健康。金河镇根堡村从2006年开始兴建蔬菜保护地,现发展成设施蔬菜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大村,今年投产200多栋温室,引进蔬菜新品种,率先种植西瓜、甜瓜,每亩保护地收入2-3万元以上,并且质量好、无公害、无污染,市场供不应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赛罕区科技局马技术员告诉笔者。

赛罕区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优势,以政府引导、科技为先,着力绿色蔬菜基地的科学实践,打造无公害绿色品牌。2006到2008年,共新建蔬菜保护地9692亩,新建厚墙体温室5474亩,现在大中棚及普通温室全部投产。通过“农户加农户,企业加农户”等对口帮扶形式完善保护地建设,黄合少镇西讨速号村与巧报镇大台村形成帮扶共建对子,实现近郊的种植技术成熟与远郊生产基地完善的优势互补。大台村民采取承包的方式,承租213栋温室,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扶持,带动周边农民的种菜积极性。2009年又新建4000亩中棚,进一步扩大了蔬菜基地规模,由传统蔬菜向精细蔬菜调整。现在完善的大部分厚墙体已投入生产,农户平均每亩保护地年收入均在1.8万元以上,效益好的收入可达到3万元。

实践活动下乡 增强蔬菜生产科技含量

2009年,针对新菜区的农民技术上的差距,赛罕区结合“千名党员下基层,破解难题求发展”活动,加大了培训力度,把科技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中远郊乡镇的新菜区。蔬菜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三下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0期(次),培训乡(镇)村干部和菜农12000人(次)以上。同时分别在保素村、合林村、舍必崖村成立了3所植物医院,由蔬菜局科技人员进行全天坐诊,通过植物医院的服务,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蔬菜质量、生态环境和农民用药的安全,为蔬菜优质高产、农民增加收入、市民食用安全提供服务,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今年蔬菜局还先后引进了6个蔬菜新品种,推广泥炭营养块育苗技术、膜下暗灌、温室CO2施肥、秸秆还田种植技术、嫁接技术等新技术8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进一步增加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拓宽销售渠道 做大做强“菜篮子”工程

赛罕区黄合少镇保素村通过3年建设,农民在蔬菜种植上获得了良好收益,蔬菜保护地黄瓜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上市旺期自然形成村头市场。今年,经赛罕区委、区政府协调,在黄合少镇保素村建起一处产地市场,解决了该地区及周边农民销菜难的问题。鉴于目前呼市地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分布不合理以及赛罕区新开发菜田均位于辖区东南部,2008年赛罕区在巧报镇保全庄村着力建设了一座占地550亩的现代农贸物流中心,从整体上推进了赛罕区蔬菜产业的发展。

润土绿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科技引导、乡村农民技术员牵头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该社现有蔬菜示范基地70亩,蔬菜保护地示范区40亩(厚墙体温室15亩,中棚25亩),无公害蔬菜配送及办公区2000平米,生态鱼池2000平米,蔬菜保鲜库700平米。合作社下设培训站、科技服务站、农资销售部、新品种开发与应用部、农药残留检测室等服务部门。目前已形成以合作社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5000亩温室及露地蔬菜的种植,直接受益农户1000户,新增就业500余人,到2010年将辐射和带动赛罕区蔬菜生产面积10万亩。现在润土绿合作社日销售蔬菜10000公斤,主要品种为青尖椒、黄瓜、番茄、茄子、豆角等。

近年来,赛罕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全区已有5个基地的番茄、黄瓜、青椒、茄子、南瓜等18个蔬菜产品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已达到5.85万亩。如今蔬菜这一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角”已越唱越响,首府“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健康。 (作者单位:赛罕区区委宣传部记者站)

上一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下一篇:转型升级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