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之探讨

时间:2022-10-10 08:00:04

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之探讨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媒体技术出现了。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让学生更加形象、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多媒体技术对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也应紧跟时展潮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高科技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生;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教师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是很抽象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是时展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通过情景教学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特征的具有一定感彩和学习氛围的情景,利用这种情景给学生带来情景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如果教师引导的方式不对,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对数学这门课程感到厌烦。多媒体技术内容丰富,趣味横生,利用图片、符号、文字、声音、动态图像等信息,有情趣地刺激学生,让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能力,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比如,以我的教学经验为例,在讲解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时候,我拿出一个正方体数学模型让学生研究,同时,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体的平面直观图,让学生去推测计算公式。本以为很简单的事,却发现学生越琢磨越糊涂,我越讲学生越不明白,做练习的时候错误百出。后来,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做了一个正方体合成三维动态图,设置的场景是我们要盖一座小房子,需要计算一些数据,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充满好奇地看着动态图,兴致勃勃,跟着我的引导积极思考。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看完后轻而易举地总结出了计算公式,很显然是充分理解了。可见,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新颖有趣,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教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还是不能够理解。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轻松高效地解决数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讲除法知识的时候,我感觉很难说出其中原理,学生也不懂到底为什么除法就是这个样子。通过仔细研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PPT课件,课件中我穿插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比如,光头强、熊大熊二。我假设光头强有3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他本人和熊大熊二,并通过分摆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除法的不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了除法的含义。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这门学科的灵魂是思维和创新。因此,教师的数学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教材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多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安排了很多学生曾经学过的几何平面图,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利用平移、对称、拼接或旋转等方法自行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要求学生去计算自己设计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多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技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的福利。多媒体教学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高了数学的趣味性,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红侠.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2]姜素玲.激发协同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3]周蓉,马乃骥.信息技术:数学课堂隐形的翅膀[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上一篇:精心设计导入成就高效课堂 下一篇:略谈提升主体参与型课堂效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