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基层团建中团校模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9 11:49:09

对高校基层团建中团校模式的几点思考

【摘 要】团员已经是大学学生群体的主体,作为党的后备军,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如何全面带动以团员为主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大学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各高校都把团校作为基层团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培养和锻炼青年干部。文章就改进团校管理机制以完善团校制度、转变团校执行部门工作态势以丰富团校内涵、创新团校模式以助力高校基层团建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团建;团校;高校;模式

高校团校是在共青团组织下,以学生干部或优秀团员为受众,学校培养青年干部和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团员已经是大学学生群体的主体,利用团校的平台做好基层团建,带动大学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共青团组织的不断发展,传统团校并不能满足青年干部的教育需求,许多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有的团校办学模式单一,受众面窄,活动缺乏新意造成教育效果欠佳;有的团校铺张浪费,团校学习与实际学生工作脱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团校管理机制滞后,带动不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做不好基层团员们的工作。因此,强调学生干部在团校和基层团建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通过改进团校的管理机制、转变团校执行部门的工作态势、创新团校模式以适应高校基层团建对解决传统团校带来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改进团校的管理机制,突出学生干部作用

(一)改进传统团校策划模式,推进探索项目制团校

好的团校运行机制是培养青年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前提。团章中也规定:要加强对团学干部的培养,建立正规的培训制度,办好各级团校和培训班。以往团校活动都以单个活动为单位,缺乏整体性。在学生干部眼中,许多团校定位不明,活动之间没有联系,教育效果有限。通过团校领导和学生干部对团校定位的再理解,推进探索项目制团校,提升团校活动的系统性,坚持用学生骨干、用好学生骨干。这样,团校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平台就会更好适应各种环境。项目制团校通过以辅导员集体作为项目监制监督把关学生干部的学年项目工作,以一条工作主线串联团校所有活动,以项目表代替传统的策划书,更好整合团学资源,理顺团校办学思路。

(二)设立支部“法人”,控制基层团建质量

推进团校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激励制度,评测制度,约束制度和反馈制度。建立健全团校的负责制度,并以团校学员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由团校学员带动支部建设,由支部建设推动团组织建设,通过设立团校学员为支部负责人,培养学生干部的“法人”意识,突出学生干部作用,控制基层团建质量。

二、转变团校执行部门工作态势,丰富团校活动内涵

团校核心意义在于为青年学生干部理论、文化知识,认识社会国家发展大局,提高思想觉悟提供资源和保障。团校又以品行塑造、行为养成和素质拓展为着力点,提升干部培养质量。团校要紧密围绕基层团建中心,通过团校系列精品课程的设计和举办,打通组工系统部门间的障碍,联合例如组织部等部门,更好地通过团校学员上传下达团组织建设的精神,让学生干部通过团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以及班级团学工作的历练,增加团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突破传统闭门开会的形式,以培养核心骨干,通过骨干驱动团支部建设,联合组工平台部门,整合团学资源,做好基层团建的发动机。

三、创新团校模式,助力基层团建

团校模式呆板、课程形式单一、活动培训僵化,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干部的教育需求和素质拓展,同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一)完善激励机制

学生干部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需要创新团校模式,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干部服务班级及支部团员的主动性,以提升支部凝聚力。团校可以用人性化机制去管理学生干部,注重程序问题,做好对接和反馈工作,以班级及支部建设方案和内容评测团校学员。

(二)创新团校形式

团校可以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和内容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干部领会培训教育的意义,策划如茶话会、沙龙等创新模式,结合新时代科技增添团校乐趣,丰富团校内涵。

(三)建立“双线”模式

双线,即线上和线下。线下由辅导员和团支书为抓手,推送班团建设和团日活动建设方案,表彰优秀班团体。线上,结合如易班等网络工具平台,建设特色班团风采项目,由团校驱动考评“双线”团组织建设。

四、结语

在新时期如何成为优秀的团干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必须”,表明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团干部。培养团干部的团校要以反对“”为基本,培养团干部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模式,创造机遇,迎接挑战,保证基层团建在新时期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琴.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13(11):93-94.

[2] 相雷.依托团校培训,加强学生干部培养[J].东方企业文化,2010(05):213-215.

作者简介:赵炜瑜(1994.12- ),男,上海人,本科。

上一篇:地方政府诚信的分析及建设探讨 下一篇:浅析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