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时间:2022-10-09 08:58:33

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非自当今始。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著名演员阮玲玉之死而做文章《论人言可畏》,深刻讽刺了当时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他们为了达到私人的目的,非法宣扬名人隐私,甚至捏造事实,毁人名誉,使阮玲玉身败名裂,最终不堪重负,服毒而亡。

上述事件属于典型的新闻侵权。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通过新闻媒体,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近年来,全国各地传媒业竞争激烈,由于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律意识不强,过度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猎奇,对新闻的真实性把关不严,或是采写方法失当,导致新闻侵权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力度不断加大,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新闻侵权诉讼也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新闻官司不少是以媒体或新闻工作者的败诉而告终,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纪律处分,还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可以说新闻侵权不仅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损害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笔者以为,对待新闻官司,应以预防为主,亡羊补牢不如防微杜渐。

一、辩证看待事实,确保新闻真实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而综观新闻侵权事件,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侵权新闻在真实性方面出现了偏差,造成失实报道。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它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实都言之有据,如实反映新闻事件,而且要在事实的联系和事实的全过程中,为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图景。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实,正确选择事实,认真辨别事实,科学分析事实,才能确保新闻真实。

保证事实完全真实。新闻报道不是文学创作,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事实都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准确无误,不能合理想象。去年,北京一家报纸未经核实,转载一网络媒体的消息:某知名演员因病去世。实际上,当时该演员正在一剧组拍戏。该演员遂告该报名誉侵权,一纸诉状将其诉上法庭后获赔。

保证新闻报道的事实和事实的总体完全一致。新闻报道的概括要完全真实,不能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一些所谓的事实,孤立地看,是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把它放到事实系列中去,把它同其他事实相比较、同事实总体相比较,它就不符合整个客观实际了。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对个别的、一般的、局部的事实的报道,要放到大局中去考虑、去衡量,看所报道的事实能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提高报道技巧,加强自我保护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蓬勃发展,大量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走上新闻报道一线,一些同志由于没有掌握较高的报道技巧,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新闻报道或舆论监督中好心办了错事,出现新闻侵权纠纷。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报道技巧,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技巧,多学有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学会运用平衡报道的技巧。最不恰当的报道方式,就是从一开始就站在事件或纠纷中的某一方,成为一方的“代言人”。新闻工作者仅凭自己有限的法律知识和水平,并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纠纷、一个事件的性质。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平衡报道的技巧,让事件或纠纷双方都有说话的机会。

做到对事不对人。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报道中,要始终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因为任何批评的目的都不是要置人于死地,而在于警示社会。

避免在报道中评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法律上,这两种文体的受保护空间是不一样的。法律保护公正评论,公正评论是免责的,这个空间较大;如果将报道和评论混在一起,就无法享受公正评论免责的法律保护,可以说相对空间就小。报道和评论分开,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新闻工作中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三、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

如前所述,在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个别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过度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经济效益,不惜在报道中揭人隐私甚至中伤、污蔑,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甚至导致职务犯罪。

《国际新闻道德信条》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要求,“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并且强调,“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

做到不搞媒体审判。一些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喜欢以“无冕之王”的姿态,对某些事件或人的好坏进行主观的判断和评价,搞所谓的“媒体审判”。在这种情况下,当事记者往往为了抢发新闻、引人关注甚至个人目的,对事实不加核实,甚至道听途说并加以渲染。如某报记者诉上海一名新闻记者及其所属媒体名誉侵权案,被告在报道中称原告“出言粗鲁”、“新闻掮客”等,是从“屠夫到(记者)站长”,发表的是“饭票新闻”等,这类文字显然具有侮辱性质并带有媒体审判的意味。后由于被告主动承认侵权并向原告致歉,最终以调解结案。从预防新闻侵权这个角度来看,媒体在对案件、事件的报道中,应当遵守司法程序和有关规定,合法获取新闻素材,适时而客观地加以报道。

尊重并保障当事人对隐私的控制权。当报道涉及当事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残疾人隐私问题时,要隐去姓名、遮挡面部,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比如一个有前科的人,重新走上社会后多次抓获歹徒。对此,新闻媒体如何进行报道?当然,可以就事论事,报道他怎样抓获了歹徒;还可以报道这个人怎样改邪归正,成了一位见义勇为的模范。后一种报道方式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但会暴露当事人的隐私。媒体如果采取后一种方式,就必须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尊重并且保障当事人对隐私的控制权。

总之,我国的法治建设正逐步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已经逐渐增强,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对他人隐私权等各种权利造成侵害的新闻侵权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给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整个社会步入文明民主的当前,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加强自律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法律观念,抵制各种诱惑,提高业务技能,做一名有操守和有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避免发生侵权,预防新闻侵权诉讼,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

(作者单位:许昌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新闻报道中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下一篇:民主法治特色与特色民主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