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思考

时间:2022-10-09 07:20:18

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思考

摘要:经济下行、物价上行,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与“软着陆”之争。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凯恩斯困境。中国经济未来是否“软着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与内外经济条件。中国经济要采用新的宏观经济思维,从“通胀―通缩―通胀”的循环中挣脱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软着陆;硬着陆;凯恩斯困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09-03

中国经济的走向,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问题,争论早已有之。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经济都处于不景气的情况下遭遇了比较严重的通胀压力,中国政府随即果断地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从2010年至2011年6月已经连续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了6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达到了21.5%,连续4次提高基准利率。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的问题,成为目前大家所高度关注的焦点。

继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宾尼抛出中国经济恐“硬着陆”之后,投资大亨索罗斯也表示,中国错失抑制通胀的最佳时机,经济泡沫后遗症已开始显现,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5月份PMI由4月份的52.9下降至52.0,而3月份为53.4,表明制造业活动增速不断放缓。汇丰随后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预览”也显示了2011年5月PMI初值降至51.1,为2010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其中产出指数创10个月新低,也验证了抑制通胀背景下,经济增长动力已有所削弱。此外,各地电荒频现、银行信贷收紧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都加剧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担忧。相对于经济放缓这一共识,市场对紧缩政策下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却存在分歧。那么,我们现在的形势属于何种状态?

一、“硬着陆”、“软着陆”、“非典型硬着陆”之争

悲观派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通胀导致的总需求缩减和信贷总量控制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已越来越明显。通胀加剧使得购买力普遍下降,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未出现明显加速,而通胀压力却在不断加大,实际购买力加速下滑,总需求已见疲软,消费不可能在短期出现跨越式增长,最终将是价高无市,需求萎缩。由于货币政策更偏向于数量控制,导致加息幅度不够,更多采用信贷总量调控的手段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这就使信贷向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倾斜,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并未获得贷款。利率的调整步伐过于谨慎,使得那些想拿贷款的企业没有办法拿到,而那些没有效率的企业却能通过贷款倾斜得到贷款,继续低效率地投资和生产,产能由此出现过剩。

乐观派并不认同“硬着陆”之说。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报告认为,工业活动放缓速度符合之前预期,而由于房地产投资增长强劲,2011年初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新高,为25.8%,这些指标显示经济仍有望在2011年达到约9%的增长,即软着陆情形。同时,该报告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放缓增长是必要的,该机构已将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期降低到8.7%。野村证券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阶段性疲软,但并非发生“硬着陆”。预计第二季度和2011年全年GDP增速仍将达到9.2%和9.4%。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表示,第二季度GDP增速仍会和第一季度相差无几。

持中性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但是必须警惕“非典型性硬着陆”。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此消彼长,GDP会回落,但落至7%的可能不大。一方面,消费需求不会进一步恶化,此前担心的“去库存”问题在第二季度基本结束。另一方面,2011年下半年中国出口会好于预期。比如,美国经济步入温和复苏通道,对中国出口有支撑;希腊债务重组概率不大,从而欧洲对中国需求维持平稳。另外,2011年下半年中国政府投资会好于上半年。内外需叠加导致今年第三季度末触底的可能很大,而GDP下落至标准线下概率极小。持中性观点的人进一步指出,尽管标准的硬着陆不会完全实现,但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先“硬着陆”的风险不能忽视,这仍然是一种“非典型硬着陆”;要实现经济“软着路”,政策仍有可为空间,首先要看下半年的信贷政策和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要用加息取代信贷控制,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也有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目前中央政府的预算增加和地方债发行都只能起到引导作用,真正的投入还是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必然的,如何在下滑中尽量保持就业增长和消费增长,才是最关键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和出口的下降都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要为这一契机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二、中国经济遭遇凯恩斯困境

要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必须搞清楚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态势。中国经济有可能已经陷入了凯恩斯困境――经济不景气,用积极的宏观政策,物价要上涨、通货要膨胀;通货膨胀了,社会不稳、经济秩序混乱,用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而投资又要受到压抑、失业要增多、产品要过剩、资源要闲置,其本质是经济增长缺乏潜力,经济体系的增长源泉正在逐渐萎缩。从2005以来的中国经济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越来越萎缩了,内生的增长动力是越来越弱了,GDP的增长表现出高度依赖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出口加工和房地产投资的特征,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实际上,中国经济自从1996年“软着陆”后,增长潜力缺乏就表现出来了,在1998―2003年长达6年持续的、高强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低估人民币币值的汇率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依然缺乏后劲。2005年随着房地产供给的全面市场化,在房地产业繁荣乃至泡沫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2006―2007年中国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苗头显现时,政府采取了一些抑制经济泡沫的政策,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政府没有实行持续抑制泡沫的政策,反而是迅速采取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政策,放松银根,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措施被废除。中国GDP增长成功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4万亿元的投资机会尚未实施完毕,货币投放过快。在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就遭遇了严重的物价全面上涨,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一时间出现了众多与通胀有关的新名词:“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绵里针”。

中国经济明显处于凯恩斯困境,一方面采用积极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会加剧全面的物价上涨、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紊乱;另一方面采用紧缩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又会进一步损害原已由于需求不足的制约而处于萎缩状态的实体经济、进而加剧失业。不管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都需要我们采用新的宏观经济思维来理解和管理中国的经济了。

之所以中国经济会遭遇凯恩斯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把GDP的增长当作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甚至福利水平的提高。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不管是针对出口、投资还是消费的管理,都是围绕GDP的增长。然而,GDP增长不同于社会财富的增长、更不等同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福利水平的可持续性提高。比如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重复建设,众多的先污染后治理,以及巨额的出口顺差,等等。GDP是增长了,但是社会财富并不见得净增长了多少,尤其是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不见得增长了多少,自然,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幅度也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也是在中国成为超过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民众淡定的原因。同时“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凸现。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

三、中国经济是否“软着陆”取决于政策导向与内外经济条件

要讨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判断经济是否会“软着陆”的指标。网易财经的专栏作者认为,“软着陆”的三项指标是:GDP增速大于7%,通胀率和失业率小于或等于4.5%。这三项指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政府仍然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通过增发货币来促进GDP的增长和降低失业率,那么通胀率就有可能超标(大于4.5%);而如果通过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胀,那么就有可能导致GDP增长速度低于7%和失业率高于4.5%。但是,这三项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是否“软着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中国官方统计部门所用的“失业率”的全称是“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失业情况,非常明显,这个指标表征的失业程度远低于实际的失业程度,我们很难想象有多少失业者知道可以去登记、在哪里登记、会去登记的。第二,就是上文所述的GDP并不能准确表述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统计学的逻辑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的重要标准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而CPI则是由一揽子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加权平均决定的,这一揽子代表性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重的构成都会影响CPI。

但是,即使上述指标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至今没有比其更为合理的指标,所以,我们仍然假定上述三个指标为衡量经济“软着陆”的最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经济是否会“软着陆”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经济未来是否“软着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与内外经济条件。

假如政府成功采取以下政策,中国经济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软着陆”的:(1)采取稳定的汇率政策,中国的出口保持增长就很有可能。(2)采取结构性的货币紧缩政策,在大力增加保障房建设的同时对商品房开发施以适度紧缩政策,既能强有力地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又能避免房地产业的大起大落。(3)以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为标准,对农业生产者予以补偿,大力鼓励农业生产,确保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那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通胀就能得到有效遏制。(4)取消垄断产业的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以及暴利,严厉控制垄断产品的价格上涨,将垄断产品价格稳定在微利或者成本保本的水平上,从而遏制住垄断部门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5)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6)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假如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不会进一步恶化,那么中国的出口加工业能否保持增长一方面取决于世界经济未来的复苏状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美国经济在大量的军费开支的刺激下复苏的迹象很明显,而欧盟经济在债务危机下要在短期内复苏困难重重。国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经济复苏仍较为脆弱。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在IT产业的带动下掀起的世界经济增长浪潮已经结束了,而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浪潮需要等待新的契机。在这几个基本的判断下,中国未来的出口增长估计应保持谨慎态度。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国内经济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

如果我们仍然继续在片面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指导下,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管理思维围绕GDP来管理国民经济,继续在货币数量上做文章(或扩张货币或紧缩货币),仅仅局限于解决短期的经济问题(或失业或通胀),而不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扭转不同产业间和不同生产要素间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抑制垄断行业的暴利、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与培育经济增长源泉,那中国经济不仅难以实现“软着陆”,也难以从“通胀―通缩―通胀”的循环中挣脱出来,更不要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EB/OL].money.省略/special/focus326/,2011-06-28.

[2]刘明国.中国经济是否陷入了凯恩斯困境[N].经济学消息报,2004-10-08.

[3]张景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6).

[4]王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J].宏观经济管理,2011,(6).

Consideration on Chinese Economy Realizing the Soft Landing

Zhang Jinghua1, Liu Mingguo2

(1.Party School of CCP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Yangzhou 225007,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y,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conomy has the dispute of hard landing and soft landing when economy is down and price is in upward. In fact, Chinese economy has fallen into the Keynesian dilemma. Whether future Chinese economy will have soft landing depends largely 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conditions. Chinese economy must adopt new macroeconomic thinking and break out of "inflation-deflation- inflation" cycl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oft landing; hard landing; Keynesian dilemm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上一篇: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