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范文

时间:2023-02-25 19:09:53

白细胞

白细胞范文第1篇

白细胞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移动至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移动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液中之外,也广泛存在于组织中。

白细胞具有吞噬病毒、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理作用,其中有颗粒的嗜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最大,为50%~70%,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强大,当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也会随之增多,以围剿外来细菌的侵袭,吞噬功能也是白细胞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所要吞噬的对象无特异性选择,在免疫学中将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含有溶菌酶,在把细菌溶解消灭后白细胞自身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和细菌的分解产物便形成了脓液。

无颗粒的单核细胞也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占白细胞总数的3%-8%,单核细胞在血液内的寿命很短,只有3~4天,随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转变为巨噬细胞后的单核细胞体积增大,吞噬能力也随之增强。

无颗粒的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们参与肌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或杀灭肿瘤细胞和抗排异反应,称为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受到外界抗原刺激后转变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对抗外来抗原的刺激,保护肌体自身不受侵害,称为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若联合起来有协同作用,免疫功能加强,并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有颗粒的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组织胺、抗凝血功能的肝素和使平滑肌收缩的慢反应物质,肌体发生过敏反应都与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慢反应物质过多有关。存在于结缔组织和黏膜上皮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肥大细胞,其作用与嗜碱性粒细胞相似。

有颗粒的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1%,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反应的作用,这类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肌体发生过敏反应时,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多。

正常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4×109/升,即4000-10000/mm3,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如果以白细胞总数为4×109/升为基数的话,中性粒细胞的数值最低不能低于2×109/升,即2000/mm3。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过高与过低都属于异常。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当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升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如低于白细胞总数的50%以下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白细胞减少和继发性白细胞减少,原发性白细胞减少找不到发病原因,继发性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可找出引起发病的原因。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的诱因源于某些理化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感染、脾功能亢进以及免疫反应的影响,当上述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去除之后,白细胞及粒细胞数量即可恢复至正常值。

引起继发性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理化因素包括:接触X射线、B射线的操作人员及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长期接触苯及其含苯化合物等有毒化学物质的人员;另外某些药物如抗肿瘤的化疗药环磷酰胺、氮芥、铂制剂等,广谱抗菌素如头孢霉素类或青霉素类,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治疗甲亢的药物他巴唑、甲巯咪唑,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等都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这种白细胞的减少在停药后数日会恢复至正常,是可逆的。

肌体感染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伤寒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后,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这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或外周血白细胞的破坏过多而引起。败血症患者患病期间,一旦出现白细胞和粒细胞的降低,说明其抗感染能力极度衰竭,也意味着病情的凶险与危重,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

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大多由于骨髓再生障碍所导致。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这是因为肌体自身免疫增强后产生了抗粒细胞抗体的缘故。

脾功能亢进时吞噬白细胞的功能增强,使白细胞破坏过快,这也是引起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

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临床上可没有明显的不适,有的仅表现为轻度无力或由于免疫功能的减退而易于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等处的感染;继发性白细胞减少主要取决于诱因。比如患者在肿瘤放化疗阶段或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使用了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都可能出现阶段性白细胞减少,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易于感染等临床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治疗,白细胞可恢复正常。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表现比较严重,当中性粒细胞降至白细胞总数的50%或更低时,表现为大量出汗虚脱,畏寒与发烧,这可能与白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与此同时更易合并感染,最常见的是口腔咽喉处的感染与溃疡。病情如得不到控制,致病菌进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可发生败血症,粒细胞减少一旦合并败血症,后果十分严重。

白细胞减少通过血常规化验可见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升,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粒细胞总数不足白细胞总数的50%,甚至只有10%~20%,粒细胞数低于2000/mm3甚至更低,当低于500/mm3应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正常,骨髓涂片正常或轻度增生。通过免疫荧光粒细胞抗体的检验,还可判断是否存在抗粒细胞抗体,如果抗粒细胞抗体阳性,说明肌体患有自身免疫性疾患。

白细胞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白细胞 血型 抗原 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抗原(Human Lecucyte Antigen,HLA),俗称白细胞血型,一般是相对于红细胞血型而言。通常输血时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吻合就可以了,但对于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及器官移植,必须白细胞血型吻合。[1]

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血型的了解较晚。20世纪50年代,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尔发现了组织相容性。1958年法国免疫学家多塞在人体内发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即人体白细胞血型,这标志着HLA研究的开始。[2,3]从1958年到1999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LA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已完成HLA序列的测定,并对其基因表达产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形式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个体组织细胞的遗传标志,HLA不仅在抗原识别、递呈,免疫应答与调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HLA不同基因座之间连锁不平衡而产生高度的遗传多态性。[4]据悉,目前国际上已发现HLA等位基因2500余个。新HLA等位基因的发现不但可以在器官、骨髓移植方面帮助患者找到更适宜的供体,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而且将有助于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全新的防治措施。[5]该研究对白细胞血型的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白细胞血型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为器官移植提供理论支撑。

1. 白细胞血型

MHC是表达于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高度多态、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组织相容性的决定中起主要作用而得名。小鼠的MHC称为H-2系统,人的MHC存在于白细胞表面,含量最多,采集外周血白细胞检验,称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系统)。它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多态性最高的遗传体系,其主要功能为参与自我识别、调节免疫反应和对异体移植的排斥作用。

HLA系统位于人类第6染色体短臂(6p21.31),全长3600kb,包含128个功能基因和96个假基因,等位基因总数超过500多个。HLA复合体代表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所有基因均为共显性。HLA作为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白细胞上表达最强。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6,7]

2. 命名与分类

第十届国际组织相容性讨论会通过了HLA的命名标准,HLA命名一般以大写字母A、B、C等表示HLA遗传区域中的座

位。HLA抗原特异性用数字表示。HLA-C抗原特异性以Cw为字首命名。HLA基因命名一般以4位数字表示,其中前2位数字表示对应最相近的HLA抗原特异性,后2位数字则用于表示亚型的等位基因。如果出现第五位数字,则代表“沉默取代”。第6、7位数字代表相应的启动子(包含内含子或侧翼区等)序列的多态性。末尾加英文字母N表示无效等位基因或不表达基因。在不能区分等位基因时,可允许取最前面的2位或4位数字表示该HLA的特异性。

现已发现的HLA抗原体可分为A、B、C、D和DR等5个系列。每一个人都带有每个系列上的两个抗原。根据结构和分布特征,HLA可分为两类:即I类抗原和Ⅱ类抗原。HLA-A、B、C属I类抗原,分子量为56000,由一条重肽链和一条轻肽链所组成,分为多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和胞内区,其抗原特异性是由重肽链上氨基酸列所决定的。它们除分布于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广泛分布在各种正常组织器官和肿瘤组织的有核细胞膜。其余的HLA抗原即D、DR、DP和DQ属于Ⅱ类抗原,由α链和β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同样分四个区。分子量为63000,它们只分布在B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8,9]

3. 白细胞血型的应用

3.1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

器官移植时要先测定供体和受体两方面的组织型别,只有型别相近的个体间才能达到成功的移植。HLA测定是最简便和实用的组织配型方法。

3.2亲子鉴定

HLA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找出两个HLA相同是很困难的,但同胞之间则有1/4的几率。因此,在做亲子鉴定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3.3输血

为了有效使用血液,现在提倡成分输血疗法。HLA同型输血,可大大提高疗效。因此血站应建立供血者的HLA信息系统,以便于查询应用。

3.4人类学研究

各种HLA出现的频率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例如高加索人种中,LA-A-A30和B42抗原的出现频率比较低。因此,HLA系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3.5疾病诊断

HLA与不少疾病相关联,具有某种HLA抗原的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比率较其他人要高。例如,HLA-A2抗原阳性者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比率较高。[10]

现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专家们正在建设和发展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这为我国人群HLA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也为免疫遗传学研究的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研究成果的应用,除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外,同时也为临床医学、遗传学、麻醉学、病理学、法医学、人类学、犯罪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振若,于文彬,苏明权等.现代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杨锋.扑朔迷离的白细胞血型[J].健康,2000.1:36.

[3]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M].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刘越,米佳,黄耀江.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07.32(11):2-4.

[5]刘道安.天津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3.

[6]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何维.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郑文芝. 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9]Marsh SGE,et al. Nomenclature for factors of the HLA system[J]. Tissue Antigens . 2002.60:407.

白细胞范文第3篇

虚惊一场的“白细胞少”

李先生今年35岁,去年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偏低。一年来,他一直在家附近的地段医院不定期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总是在3.5×109个/升上下波动。上星期,李先生因感冒再次去医院验血,白细胞才2.9×109个/升,这下他有点急了,急忙去血液科专家门诊就诊。医生在询问了病史、查看了前几次的化验结果后,让他复查了一次血常规,白细胞数为3.2×109个/升。医生告诉李先生,他虽然白细胞略少,但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没有大起大落,不太可能是恶性血液病,不需要治疗,只要定期随访就可以了。而李先生则执意要一个明确的结论,坚持做了骨髓穿刺检查。检查结果正如医生所料:他骨髓中的白细胞生长和比例均正常,很健康。

需要治疗的“白细胞少”

王女士今年45岁,平时身体不太好,常常感冒,对她而言,吃药和吃饭一样平常。前两天,她又因为发热去医院就诊,验了个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数才2×109个/升,医生建议她做一次骨髓穿刺检查。起初王女士还有顾虑,在医生的一再耐心说明下,她才勉强同意。骨髓报告显示:骨髓中白细胞缺乏,需要立即进行正规治疗。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问:“为什么李先生的白细胞少没事,不需要治疗,而王女士的白细胞少就是病,需要治疗?白细胞为什么会少的?白细胞少会导致什么后果?”且听医生慢慢道来。

……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一旦身体某个地方有细菌感染,白细胞就会走出血管,进入感染地区,将细菌包围和消灭。如果白细胞减少了,人体对细菌的抵抗能力下降,就容易发生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表现是咽部疼痛和发热。当发现有白细胞减少时,应当在医生的帮助下寻找病因。首先可以看一下另外两种血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是否也有变化,如果同时有两种或三种血细胞异常,则提示病情可能较重;如果仅仅是白细胞减少,问题可能简单得多。通常,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一次骨髓穿刺检查,以了解白细胞是怎样减少的,是产生减少还是破坏增加,并排除其他血液病。

白细胞轻度减少,不是病,不用治

正常的白细胞数为4~10×109个/升,通俗地说,就是每毫升血液中,白细胞数为4000~10000个。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这个正常范围只适合95%的健康人,另有5%的健康人可能会略高于10000个或低于4000个。也就是说,部分健康人也会出现白细胞减少。像李先生那样,白细胞数基本稳定,没有直线下降的趋势,也没有时常感染的迹象,就不必过分担忧。

有原因的白细胞减少,对因治疗

多数人的白细胞减少可能是有原因的,甚至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尤其是出现严重的白细胞减少或缺乏时。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不一样,它是由不同的白细胞组成,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白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由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因此,在看血常规报告时,不仅要看白细胞的总数,还要注意各种细胞的比例,尤其是粒细胞的比例和计数。临床上把粒细胞

常见的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三:①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②病毒感染,如肝炎、流行性感冒等;③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如能确定是由上述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则可以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停药或换药、抗病毒治疗等。

没有感染迹象、无原因的白细胞减少,无需治疗

有一部分患者,临床上称其为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他们的白细胞数虽然少,但骨髓像正常,当身体有感染时,白细胞能够及时地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参与感染的控制,因而不会出现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等问题。这也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白细胞减少者都有病、都需要治疗,只要能够保证机体对细菌的防御能力,就不要过分担心白细胞的具体数量有多少。

白细胞严重减少,急需治疗

白细胞范文第4篇

白细胞数量低于4×109/升时被称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白细胞减少会导致免疫力低下,诱发其他疾病。引发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免疫系统疾病: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应停止放疗,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4.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酌情做脾切除术。

5.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

6.营养元素缺乏:人体如果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引起白细胞数值变化的不仅仅只有相关的疾病因素,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也可使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如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因为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比较复杂,所以对以下四种情况要高度重视。

1.合并有其他血细胞的异常,例如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2.血液中出现异常的血细胞,如幼稚细胞或原始细胞。

3.中性粒细胞少于1.5×109/升或合并有感染。

4.白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超过4周。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一般建议患者到医院进一步做相关检查,如血液涂片细胞分类、骨髓检查和其他的血液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自身抗体、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等,以明确相关病因。对于中性粒细胞少于0.5×109/升的患者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医生会建议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以提高白细胞数目,减少或减轻感染。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类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0 ̄10.0)×109/升。高于这个范围称为白细胞增多。

病理因素 常见于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些血液病其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生理因素 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后,饱餐、淋浴后,均会导致白细胞轻微增高;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亦可升高白细胞。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后很快就可以恢复,不用过于担忧。

白细胞范文第5篇

Study of protective effect of interleukin10 on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lung injury following lung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Interleukin10 (IL10) on ischemia/reperfusion (I/R)induced lung injury following rat lung transplantation and to explore its mechanisms. METHODS: Thirtysix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with 12 rats in each group: sham operation group (control), lung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IL10 treatment group. IL10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recipient rats through intratrachea way. The wet/dry ratio of lung, lung permeability index and neutrophil percentage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were detected. The serum level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was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The wet/dry ratio of lung, lung permeability index and neutrophils percentage in BALF of I/R group were (657±089),(2349±513)×10-4 and (4984±65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 The administration of IL10 to recipient rats before the operation markedly reduced the indexes above to (423±058), (1596±304)×10-4 and (2033±426)%, respectively(P001). The serum level of TNFα(μg/L)increased to (086±011)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IL10 treatment could reduce its level significantly to [(039±005),P001]. CONCLUSION: IL10 protects the lung function against I/R injury aft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its inhibition of TNFα release and activation of neutrophils.

【Keywords】 lung transplantation;reperfusion injury; interleukin10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肺移植组和肺移植加IL10处理组. 观察受体气管内滴入IL10对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肺功能指标包括血氧分压、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ELISA法检测受体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 结果: 肺移植术后1 h,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指数和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57±089)、(2349±513)×10-4和(4984±65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气管内给予受体大鼠IL10可明显降低上述指标至(423±058)、(1596±304)×10-4和(2033±426)%(P001);肺移植组血清TNFα含量(μg/L)为(086±01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L10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水平至[(039±005),P001]. 结论: IL10对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TNFα分泌有关.

【关键词】 肺移植;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0

0引言

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肺移植术后移植肺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而肺对I/R损伤较其他实质性脏器更为敏感,这也使肺移植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心脏、肝脏和肾脏移植. 因此,改善移植肺I/R损伤,保护肺功能,是促进肺移植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生成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可以调节T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分化发育,在炎症、免疫反应、病毒感染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IL10可发挥抗炎作用,一方面抑制炎性细胞的激活、迁移与黏附,另一方面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1]. IL10对器官移植后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我们在大鼠肺移植手术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受体气管内滴注IL10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以期为临床上移植肺I/R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成年SD雄性大鼠24只,体质量220~260 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肺移植组和IL10+肺移植组. 大鼠TNFα ELISA检测试剂盒为美国Endogen公司产品,IL10购于Boehringer公司.

12方法

121大鼠肺移植手术供体鼠以50 g/L氯胺酮(150 mg/kg)ip麻醉. 经口气管插管,动物呼吸机控制呼吸.尾iv 1 000 U肝素,开胸游离左肺门,于肺处于半膨胀状态时于远端结扎左主支气管. 4℃灌注液灌洗至移植物完全变色,自肺静脉流出液呈无色透明后,将支气管,动、静脉尽可能地远离左肺切断,剪除周围组织,取出左肺浸泡于灌洗液中. 修剪肺动、静脉并分别套管,自动脉以灌洗液冲洗,检查动、静脉是否通畅. 受体大鼠麻醉及插管方法同供体,开胸后游离左肺动、静脉及左主支气管,以血管夹夹闭动静脉,靠远端切断,以肝素冲洗供、受体动静脉残端. 将套管套入受体血管腔内,以丝线结扎固定,从而完成血管吻合. 依次开放静脉和动脉,可见移植肺血液充盈自白色变至红色,动、静脉均充盈呈暗红色. 将受体的左主支气管末端翻转至套管上并以丝线结扎固定,套入供体的左主支气管,经固定后分别剪去支气管两端结扎线,移植肺逐渐扩张自红色变至粉红色,使移植肺完全扩张后纳入胸腔. 吻合满意标准为移植肺充气及弹性回缩好,呈粉红色,肺动静脉充盈好,吻合口无漏血,气管不漏气.以湿纱布覆盖胸腔. IL10处理组在肺移植手术前给予受体气管内滴注IL10 4000 U(溶于05 mL生理盐水). 移植肺再灌注60 min后结束实验.

122肺组织湿干重比的检测实验结束后半数动物取部分左肺组织,用滤纸吸净表面液体,以分析天平称取湿重,再置入80℃的烤箱中,24 h 后称取干重,二者之比为肺湿干重比.

123肺通透指数测定其余半数动物于实验结束后抽取动物肺动脉血,离心制备血清;以Hanks液5 mL经左主支气管灌洗,反复3次,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法检测BALF上清及血清中蛋白浓度,BALF中蛋白浓度与血清蛋白浓度之比为肺通透性指数.

124BALF中白细胞计数取1 mL BALF液离心,将其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光镜下计数BALF中的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25血清TNFα含量的检测将上法制得血清部分置-20℃保存,待所有实验结束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 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方差不齐时,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组织湿干重比及肺通透指数检测结果肺移植组肺湿干重比和肺通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10处理组上述两指标均显著低于单纯肺移植组(P001,Tab 1).

表1肺组织湿/干重比和肺通透性指数 略

22BALF中白细胞数和血清TNFα含量肺移植组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白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血清中TNFα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10处理组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白细胞百分比较单纯肺移植组明显降低(P001),血清中TNFα含量也显著低于肺移植组(P001, Tab 2).

表2BALF中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清TNFα含量 略

3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肺移植的存活率得到明显的改善. 但由于肺耐受缺血时间较其他实体器官短,因而I/R损伤已经成为肺移植术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阐明其发生机制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当今医学界亟待攻克的一项重要课题.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肺I/R损伤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血管内液渗出增多,有大量蛋白漏出,可检测到肺湿干重比增加,肺通透性指数即BALF与血清中蛋白浓度之比增高,因此,肺湿干重比及肺通透性指数是常用来作为评价肺I/R损伤的基本指标. 我们在肺移植后1 h 检测到肺湿干重比及肺通透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给与受体大鼠支气管内滴注IL10可明显减轻移植肺损伤,表现为使肺湿干重比及肺通透指数显著下降.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是过度的炎症反应,其中TNFα是主要的致炎因子[2],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全过程. I/R损伤后,TNFα的释放可激活多形核白细胞(PMN),增加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白细胞黏附于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壁,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激活间质组织释放蛋白水解酶,使细胞膜损伤和细胞自融,这是引起肺I/R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IL10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抗炎介质,具有多种抑制性效应,可广泛抑制炎症介质,抑制肺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及脱颗粒,重建体内炎症介质及抗炎介质的平衡[3]. 本实验结果表明,给与IL10治疗后,受体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减低,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单纯肺移植组亦显著降低,表明IL10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TNFα产生或释放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激活有关.

已有研究表明,IL10可广泛抑制免疫效应分子产生,是细胞因子合成的抑制因子[4,5],其抗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实验结果提示IL10还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而减轻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IL10在器官移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春芳, 霍勇. 白细胞介素10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转导[J].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24(5): 269-272.Xia CF, Huo Y. The cytobiological effect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of interleukin10 [J]. Foreign Med Fascic Immunol, 2001; 24(5):269-272.

[2] Yao YM, Yu Y, Wu Y, et al. The role of gut as a cytokinegenerating organ in remote organ dysfunction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J] . Chin Med J, 1998; 111(6):514-518.

[3] Lubberts E, Joosten LA, Helsen MM, et al. Regulatory role of interleukin 10 in joint inflammation and cartilage destruction in murine streptococcal cell wall (SCW) arthritis. More therapeutic benefit with IL4/IL-10 combination therapy than with IL10 treatment alone [J] . Cytokine, 1998; 10(5):361-369.

[4] Minguela A, Torio A, Marin L,et al. Implication of soluble and membrane HLA class I and serum IL10 in liver graft acceptance [J].Hum Immunol, 1999; 60(6):500-509.

白细胞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镜检白细胞;分析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广泛使用,干化学试剂带法已作为尿液检验的常规项目;尿沉渣人工镜检耗时、费力,以致有许多工作人员不愿意进行此项检验。笔者使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测286例尿液标本,将其中的有关白细胞检验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本院门诊以及住院患者共286例,年龄6~69岁,平均29岁。其中男131例,女155例。

1.2 方法 干化学法白细胞酯酶试验:使用Uritest-200尿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严格按照使用要求及说明,进行实验操作。取新鲜尿液10 ml,混匀,浸入检测试纸条,1 s后取出,放置于仪器内自动检测,打印报告结果。结果报告:(-)、(±)、(+)、(++)、(+++)、(++++)。本次实验,白细胞酯酶试验检测结果(±)统计为阳性。镜检白细胞:留取新鲜尿液标本10.0 ml于试管中,在1200~1300 r/min转速条件下,离心 5 min,弃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充分混匀后,取20ul 滴在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1.8~1.8 cm ),使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先以较弱的光线,使用低倍镜观察全貌,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白细胞(WBC)。结果报告:WBC: x 个/高倍视野(HPF )[1],本次实验,白细胞:>5个/HPF 判为阳性。将检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

2 结果

见表1。

表1

286例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与镜检白细胞检验结果(例)

白细胞酯酶试验镜检白细胞结果

阳性阴性合计

阳性17421

阴性3262265

合计 20266286

干化学法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率为7.3%,镜检白细胞阳性率为7.0%。

3 讨论

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相差不大,但是阴性、阳性结果之间有相互交叉的情况,这与各自不同的实验原理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白细胞酯酶试验原理:细胞胞质含嗜苯胺蓝颗粒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均含有白细胞酯酶,该酶能水解吲哚酚酯,生成吲哚酚和有机酸,吲哚酚可进一步氧化形成靛蓝;或吲哚酚和重氮盐发生反应生成重氮色素,使试带发生颜色变化,尿液分析仪检测这种变化,从而报告出相应的检验结果[2]。镜检白细胞则是利用显微镜的放大作用,将细胞等有形成分呈现于镜下(如进行染色分析,则效果更佳),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结果报告。至于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镜检白细胞阴性的结果,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阴道分泌物污染可以导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致假阳性[1];(2)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低渗尿、高PH尿或者标本处置不当等,尿液中的白细胞被破坏,显微镜下看不见,或仅见细胞碎片;(3)尿沉渣内白细胞含量较少且未充分混匀,细胞分布不均,以至镜检结果阴性。这种现象在白细胞酯酶试验结果为(±)的情形较易出现。尿液白细胞酯酶试验结果阴性,镜检白细胞阳性,其可能原因有 :(1)尿液中蛋白浓度高(>5.0 g/L)、葡萄糖浓度高(大于30.0 g/L)或尿液比密度降低等均可导致白细胞酯酶试验假阴性结果;(2)尿中某些药物的影响,如尿中高浓度四环素可以导致白细胞酯酶试验假阴性;(3)试带失效、某些因素致白细胞酯酶试剂灵敏度降低,未能显示阳性结果;(4)尿液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不与白细胞酯酶试剂发生反应。在肾移置患者发生排异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或其他病因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的尿液时,白细胞酯酶为阴性结果[3];(5)尿中或者某些上皮细胞、阴道滴虫等误判为白细胞等;(6)其他人为错误等。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296.

[2] 曾照芳.临床检验仪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0-231.

白细胞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应用各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从而预防和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是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方法:随机抽取100例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不同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样例次、相同疾病使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生输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1)结论:应倡导应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质量。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28-02

白细胞虽然是血液细胞中的重要成分,但现代医学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其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从而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淋巴细胞抗原(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的载体,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将具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具有重要作用[1]。笔者对我院100例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患者和100例疾病类型、年龄、性别比例、用血量相当,具有可比性的未去白细胞输血病人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将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间输血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各抽取病例100例。选择疾病为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妇科疾病等,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观察组,未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相同病例、相同疾病组为对照组,输血量200~4000 ml,年龄20~92岁。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0.2岁;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2.6 岁。

1.2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FTSRC102 型)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白细胞去除率> 99. 99% ,红细胞回收率> 93. 4% ,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小凝块和微聚物体。另外,利用血液辐照仪对血液制品进行γ射线辐照,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也可减轻受血者的输血反应,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在输入血液或血液某种成分的过程,或输血结束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重度反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1.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1)见附表

3 讨论

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常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受血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2]。有研究证明,若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109 /L,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因此,输血前去除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4]。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时未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其输血后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远高于观察组。

附表两组患者输血反应情况比较

同时,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可以防止异体免疫反应,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输血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功能异常、器官再灌损伤,延缓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以及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除去了某些病毒,如HIV、CMV、HILV21、禽流感、疯牛病的载体,能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4]。另外,有学者[4]研究发现,接受去除白细胞的同种输血病人比不去除白细胞的术后感染率减少9/10, 可能与受血者输入白细胞引起自身细胞活性抑制有关。据王军等报道[5,6],白细胞过滤器在体外循环能有效保护肺功能,心肌再灌注损伤方面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广去除白细胞输血。[7]法国从1998年以来对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两种血液成分有计划地去除白细胞,为了预防疯牛病经血传播,美国也采取普遍性去除白细胞输血,欧美发达国家的输血规范中,要求血液中心发送的临床用血制品残留的白细胞量应

参考文献

[1] 赵树铭,林武存,刘景汉. 白细胞去除及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 ,10 :478-482.

[2] 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等. 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J]. 中国输血杂志, 2003,16 (3) : 180.

[3]熊志高,罗贤瑞,李鸣.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2) : 130.

[4]方晓蕾,去白细胞输血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 ,26(6).

[5]王军, 徐志云, 张宝仁, 等. 白细胞过滤器保护肺功能的实验研究[J]. 医学杂志, 2001, 26 (4) :267- 269.

[6]王军, 徐志云, 王志农, 等. 滤除WBC 含心肌保护液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0, 7(3): 145- 148.

[7]郭永芳.去除白细胞输血能降低输血反应.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741-742.

白细胞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白细胞滤器; 去白细胞血液; 输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5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93-01

我站研究制备了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并反复进行了质量检测,观察分析了临床应用情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1 白细胞去除方法 白细胞可采用多种方法去除,主要有离心去白膜法、洗涤法、冰冻去甘油法、过滤法、照射法,其中过滤法最为理想[1]。本文具体介绍用第3代白细胞滤器和无菌接的方法,去除储存前全血、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技术。

1.1 材料 (1)血液来源:用CPDA血袋采集的全血(规格为200、400ml/袋)或悬浮红细胞制剂(规格为1个单位/袋),采集后置2℃~6℃条件下保存4~24 h。(2)耗材:一次性白细胞滤器,由成都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3)设备:低温大容量离心机:由美国贝克曼(Backman)公司提供;无菌接口机:由德国进口驳接机公司提供;热合机:由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韩国进口热合机提供。

1.2 制备方法 (1)全血过滤:用CPDA血袋采集的200ml或400ml全血(采集后1-5d),通过无菌导管连接器将采集的血液与白细胞过滤器相连,连接成功后,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待完全过滤后(过滤时间大约6-10min)排除空气,对接配血管及打印标签,核对无误后,热合下过滤后的血袋,此即为制备的去白细胞全血。(2)悬浮红细胞制剂的过滤:用ACD B联袋采集血液,规格为200或400ml全血(采集后1-5d,经过离心(离心转数为35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离心温度为4℃),去除上层血浆即得红细胞制剂。通过无菌导管连接器将装有红细胞制剂的血袋与白细胞过滤器相连,连接成功后,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待完全过滤后(过滤时间大约5-8min)排除空气,对接配血管及打印标签,核对无误后,热合下过滤后的血袋,此即为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2 临床应用观察

2.1 病例来源 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许昌市各大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临床调查输血人次36328,既往有多次输血史(2-4次),并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发热反应者共23例,占0.0633%,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9-62岁,这些病例中,急性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尿毒症3例,全身烧伤1例,肝硬化3例,失血性休克2例,产后大出血2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

2.2 观察方法 上述患者再次输注血液时,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的去白全血或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前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输血的输注速度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由专人负责观察记录病人,输血前后的临床反应。输前30min,输中30、60、90、120min,输后30、60min分别测患者体温,脉搏、心率、血压。观察是否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2.3 评价方法和标准 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下列症状之一的,即判定有输血反应,体温升高1℃,并高于38℃(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体温升高),明显畏寒,肉眼可见的皮疹,血压下降、胸闷、呼吸困难,未出现上述症状者为无输血反应。

2.4 观察结果 输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与输注过滤制备的去白血液制剂引起发热反应率比较:23例患者既往共输注血液制剂92例次(包括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血小板等)。共发生发热反应5例次,反应率为5.43%。现输注去白血液制剂,(去白全血、去白悬浮红细胞)23例共输注210例次,发热反应(以输血前后体温上升≥1℃为标准)共1例次,此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后体温升高2℃以上,并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发生输血反应率为0.047%。与输注未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剂的发热反应率比较明显下降(P<0.05)。

3 讨论 据统计有2%-10%的输血患者可能发生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而发热反应又是其中最常见者,约占输血总反应率的24%-44%[2]。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血、分离、输血器具和保存液污染了热源或细菌,由于现代化工业集中产生输血器具及制剂此情况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二是由于因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产生了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以后再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剂,产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3]。我们通过临床应用观察,23例患者以前发生过发热性输血反应为5.43%,输注成都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白细胞滤器过滤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发生输血反应为0.047%,而且1例患者输注去白全血或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剂发生了输血反应,而后来改用洗涤红细胞制剂时,不再发生输血反应,说明发生反应的原因是对血浆蛋白过敏有关系。所以我站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此方法操作简便并对受血者既安全又无毒副作用,尤其适用于需经常反复输血患者、妊娠妇女、预行器官移植患者、既往有过输血反患者,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4]。

参考文献

[1] 赵树铭,林武存,刘景汉.白细胞去除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10(5):478-482.

[2] 刘景汉.欧阳锡林.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52-255.

[3] 熊志高,罗贤瑞,李鸣.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0.

白细胞范文第9篇

方法 用手工方法和用BC-3000分别测定30例血清总胆红素>200 μmol/L的标本,重度黄疸标本离心洗涤后再次测定。

结果离心洗涤前BC-3000与手工方法对白细胞的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离心洗涤后两种方法对白细胞的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度黄疸中的胆红素干扰BC-3000对白细胞的测定,应当用手工方法复检,或者离心洗涤后用仪器重新检测。

[关键词] 胆红素;BC-3000;白细胞计数

[中图分类号] R4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27-01

血液分析仪因其高效率、高精度、操作简便等优点而在各医疗单位广泛应用。但因仪器分析原理的局限性,对其测定结果的干扰因素也很多,比如温度、磁场、药物等,在一定条件下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工法。病理状态下血清中的高浓度胆红素,是干扰血液分析仪测定白细胞的重要因素之一,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标本7例来自门诊患者,23例来自住院患者,其生化检查总胆红素均>200 μmo/L,男18例,女12例。

1.2 仪器和试剂 深圳迈瑞公司产BC-3000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山东威高集团公司产EDTA-K2抗凝真空管,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四川迈克公司产胆红素测定试剂。

1.3方法 所有标本均在清晨空腹采取。胆红素测定用无抗凝真空管,分离血清后立即上机测定。白细胞测定用EDTA-K2抗凝真空管,采血量为2 ml,充分混匀后上机测定。白细胞手工计数和分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操作[1\]。所有血常规样本完成上述操作后经1500 r/min离心10 min,吸出上层血浆,补充以同等量的稀释液混匀后再上机测定。上述操作在2 h内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示,检验后采用

2 结果

离心洗涤前白细胞计数(13.8±3.8)×10.9/L,离心后(6.4±3.0)×10.9/L,手工法(6.5±3.4)×10.9/L。样本离心洗涤前仪器测定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与手工法相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洗涤前后图谱分析,见图1,2。

图1为标本离心洗涤前白细胞直方图,其特点是在35~98 fl范围内白细胞密集,主峰靠近50 fl右侧,且单边下降。200~400 fl白细胞极少,呈现单峰特征,分类显示为淋巴细胞增高。这是因为血液分析仪的分析流程是先用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然后依据电阻脉冲原理对白细胞计数分类,细胞数量取决于计数池中颗粒的多少,如果红细胞未被完全溶解,则会因为其体积大小的因素计入淋巴细胞数内[2\]。图2为离心洗涤后白细胞直方图,干扰因素被剔除,中性粒细胞不再被掩盖,直方图呈现双峰特征。

3 讨论

重度黄疸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血清中的胆红素大幅增高,胆红素对白细胞测定的干扰机制,一般认为是红细胞膜脂质异常,膜表面脂蛋白增多,胆红素对溶血素中某种作用成分相抵抗等因素有关[3-4\]。这时的红细胞对溶血素有抵抗作用,导致大量红细胞不能溶解而落入淋巴细胞计数范围,机器将其计入淋巴细胞,从而导致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分类假性增高,而手工法用的是冰醋酸,其溶解细胞的能力很强,同时计数和分类的准则用的是形态学这一客观指标,所以重度黄疸不会对其造成干扰。离心洗涤后,大部分胆红素被去掉,其对仪器的干扰作用也相应消除。曾有报道不同仪器的溶血素配方不同,对红细胞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因此黄疸的标本并非在所有仪器上均受到干扰[5\]。

BC-3000血液分析仪为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这类仪器的测定原理也称Coulter原理,它是基于血细胞的相对不良导电性而制成的,其分类是通过对细胞膜表面脂蛋白修饰后再分类的,这种设计只能区分颗粒的大小,而不能区分颗粒的性质[6\]。由于各类细胞之间体积交错,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肝病[7\]、血红蛋白病、一氧化碳中毒、非寒冷性凝集患者的红细胞,也会因为红细胞对溶血剂的抵抗作用而溶解不良,造成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假性增高。

因此,对于上述病例在用仪器测定过程中,也应当同时做手工测定,以避免出现误差。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6.

\[2\]邝泳云.一种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及原因初探\[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5.

\[3\]张健,张智慧.黄疸因素对PLUS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3:336.

\[4\]王梅,唐超,陈宏础,等.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变化与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的关系\[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27:284-286.

\[5\]杨晓辉,刘素兰,霍亚平.黄疸影响白细胞计数探讨\[J\].川北医学院报,2001,4:131-132.

\[6\]王传礼,王国礼,现代检验医学技术及质量控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334.

白细胞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 免疫因素; 理化因素; 变态反应; 生物学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农业污染越来越严重,白细胞减少(Keukonia)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病因也越来越复杂。探究白细胞减少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够提高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究白细胞减少的病因,笔者所在医院针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入住的146例病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全面探究白细胞减少的病因以及发病机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入住的146例病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患者,男84例,女62例,男女患者比例42:31;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37±3.4)岁。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时病程1~15 d,多数患者存在头晕、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状,个别患者存在间断发热、皮肤紫癜等症状;无既往白细胞减少病史以及遗传病史,无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外急性白血病引发的白细胞减少患者。

1.2 诊断标准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标准参考《实用血液病学(第2版)》[1],初诊时白细胞数量小于2.0×109/L 43例,白细胞数量2.0~3.0×109/L 66例,白细胞数量3.01~3.5×109/L 3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为52.05%,其中中性粒细胞小于1.5×109/L 51例,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 25例。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为23例(20~72×109/L),占所有患者的15.75%。

1.3 方法

1.3.1 普通询问 认真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是否存在其他疾病、是否经常接触有毒物质或者放射性物质、是否患有其他传染性或者非传染性疾病、是否经常服用药物等内容。

1.3.2 实验室检查 针对不同患者分别进行血涂片、骨髓涂片的细胞学检查;测定血清溶血酶;自身抗体检查;激发试验(鉴别是否假性减少);乙型肝炎、丙肝病毒检查(确定是否为乙型肝炎患者、丙肝患者或者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携带者)。

2 结果

感染性骨髓象34例(23.29%),粒系成熟障碍22例(15.09%),反应性骨髓象17例(11.64%),增生减退16例(10.96%),粒系病态造血14例(8.54%),退化细胞13例(8.90%),MDS10例(6.84%),原发性脾亢4例(2.74%),基本正常16例(10.96%)。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6.16%),SLE(系统性红斑狼疮)7例(4.79%),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32例(21.92%),丙肝或者丙肝病毒携带者17例(11.64%),HPVB194例(2.74%),原发性脾大4例(2.74%),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6.16%),农药18例(12.33%),放射线4例(2.74%),医用药物16例(10.96%),假性白细胞减少10例(6.85%),其他不明原因16例(10.96%)。

3 讨论

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乙肝患者及其携带者、农药使用者、丙肝患者及其携带者、医用药物使用者占比为最多,其占比依次为21.92%、12.33%、11.64%、10.96%。这就说明免疫因素、理化因素、变态反应以及生物学因素等各种因素都会造成白细胞减少。

无论是乙型肝炎患者及其携带者还是丙型肝炎及其携带者,发生肝炎或者肝硬化后,肝炎病毒可以直接造成血细胞破坏,肝脏难以为造血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或者肝解毒功能降低,难以解除对骨髓造成影响的有毒物质,从而引发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如果患者长期接触农药、苯、砷、放疗药物、化疗药物以及其他剧毒药物,这些药物会直接对骨髓产生毒副作用,抑制骨髓产生白细胞,降低骨髓的造血功能。如果患者因为患有某种疾病需要长期或者短期服用某些药物,例如保泰松、消炎痛、氯霉素、苯妥英钠、他巴唑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以直接对人体细胞产生毒副作用,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或者通过免疫介导作用对骨髓内的造血前体细胞或者外周血液中心粒细胞造成损伤,影响人的造血功能。其中氯霉素、苯妥英钠、他巴唑既可以直接对人体细胞产生毒副作用,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又可以对骨髓内的造血前体细胞或者外周血液中心粒细胞造成损伤,降低人体的造血能力[2]。

HPVB19、细菌等感染性疾病常常会在人体内产生大量的毒素,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这样也会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脊髓的造血功能降低。同时大量毒素的存在还会导致外周血液分布异常或者大量白细胞被破坏等问题,这样也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3-4]。如果患者的脾功能亢进也会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同时脾脏会加速对白细胞的破坏,这样既降低了骨髓的造血能力,又降低了白细胞的数量。MDS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基础上的恶性克隆血液病,尽管患者骨髓穿刺涂片可以发现细胞增生比较活跃,但是伴随发生的却是无效造血、病态造血,相当多的患者首发症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SLE作为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不但会在III型超敏反应的作用下抑制骨髓发挥正常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会在II型超敏反应的作用下对白细胞造成损伤。放射性物质对于人体的伤害是深层次的,它不但会对白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而且还会对骨髓甚至人体的其他正常细胞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其发生变异,从而导致人体白细胞的大量减少。假性白细胞减少大多数情况下均呈良性,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在某些状况下,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会因受到刺激而产生,从而满足人体的需要。白细胞减少是一种病因相当复杂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查明病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浦权.实用血液病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4.

[2] 李小民,黄作良.白细胞减少伴骨髓细胞增生活跃200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114-115.

[3] 蒋红,杨迎,何进,等.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31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探讨[J].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22-24.

[4] 陈涛.50例HBV-M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4):86-87.

上一篇:工作岗位分析范文 下一篇:干细胞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