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范文

时间:2023-02-27 02:32:28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1篇

通讯作者:吴树林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计数法对乙肝患者白细胞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50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150~500 μmol/L),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和手工方法计数,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高胆红素血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与手工法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胆红素血能够使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结论 高胆红素血对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有较大影响,应用手工方法复检。

【关键词】 计数法; 乙肝; 白细胞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0

黄疸是慢性重症肝炎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肝细胞受损、坏死后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得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全国广泛应用,这不仅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密性和准确性,而且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各类仪器仍有其不足之处,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用血细胞分析仪对重症黄疸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测定时,部分患者白细胞假性增高,如果检验人员不进行下一步手工复查,会发出不准确的检验结果,严重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本文探讨不同计数法对白细胞计数分类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1年6月感染科患者,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19 d~72岁,其中婴儿5例。经生化检验胆红素150~500 μmol/L。

1.2 仪器与试剂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8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质控;日本Olympus显微镜;血清胆红素检测使用罗氏MODULE P8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

1.3 方法 (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方法:使用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对50份标本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生产厂商的操作手册进行。即取患者静脉血2.0 ml,置于EDTA-K2抗凝管内,充分颠倒混匀,1 h内上机检测。同种标本用相同仪器RRBC模式复检。(2)手工操作方法: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1]。即用已校正好的微量吸管吸取20 μl上述血样,放入0.38 ml WBC稀释液内,用改良牛鲍氏计数板显微镜计数。手工检测由于使用显微镜目测,能够排除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的影响,此结果与有关研究[2,3]相符。体外标本去除高胆红素血浆后,不能导致仪器检测白细胞数的改变,此结果与有关研究[4]相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重症黄疸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检测中,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与手工操作方法检测的结果分别为(6.934±4.323)×109/L和(5.4±2.1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64,P<0.001)。

3 讨论

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538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和先进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列多个参数进行精确的计数和分类分析,是目前国内能生产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为数不多的厂家,具有快速、准确、稳定性好等优点。白细胞计数前会自动以溶血剂先将红细胞溶解,红细胞溶解后血细胞分析仪再计数白细胞池中颗粒数量,对白细胞是否有干扰取决于红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破坏程度。正常人的红细胞加入溶血素后很容易溶解,肝病患者肝细胞受损后其摄取、转化、排泄游离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从而使患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能够使红细胞膜出现异常,使红细胞对溶血素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使一部分溶血素被消耗而导致溶血素相对不足,红细胞不能够被完全破坏,未破坏的红细胞和碎片由于和淋巴细胞体积大小接近使血细胞分析仪误认其为白细胞,因此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和白细胞分类不准确。同时,高胆红素能够和红细胞膜结合,血小板脂质结合形成大分子物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时会把这些大分子物质和未破坏的红细胞记成淋巴细胞,从而使白细胞的总数明显高于手工计数,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假性增高,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另外,标本的溶血不全可能会堵塞机器。

生理性胆红素可以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能保持正常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但高浓度的胆红素容易形成稳定的胆红素自由基[5],使多余的细胞膜脂不能被清除,细胞膜脂结合蛋白质后溶血剂也难以溶解,导致仪器在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出现误判,把未溶解的红细胞记成白细胞,出现白细胞的假性增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胆红素血症的白细胞计数都假性增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胆红素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假性增高和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假性增高,当遇到分析仪计数此两项同时增高时,应用手工方法复查是否是胆红素影响的假性增高。

有资料表明,肝病患者和新生儿红细胞膜脂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素的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解不全[6],就会干扰白细胞的测定,造成白细胞假性增高。而手工方法用1%的HCL可溶解红细胞,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有文献报道,重症黄疸患者血液标本按仪器要求稀释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情况,需经120 s才能完全溶解红细胞,而一般的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的时间会小于60 s。因此,溶血素的作用时间也是导致红细胞溶解不全的原因。消除胆红素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可采用离心洗涤,用生理盐水洗涤后重新检测。

综上所述,重症肝病患者的高胆红素血液标本能够引起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如果偏信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会误导医生按合并感染处理,不仅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还会给患者的病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遇到黄疸患者血细胞分析白细胞增高时,必须使用手工方法复查,才能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

[2] 邝泳云.一种异常白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及原因初探[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15.

[3] 凌励,金丽茵,林紫云.肝病患者白细胞异常直方图原因初探[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6):337-338.

[4] 吕斌斌,梁海丽,冯静霞.黄疸乳糜对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64-65.

[5] 刘湘陶,刘慧娟.胆红素自由基对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5,11(1):71-75.

[6]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第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2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我区疗养的86例特勤疗养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11)岁,疗养期为14 d,累计接触有害物质为2~106 h。正常查体对照组69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10)岁,均为健康查体者,无有害物质接触史。

1.2方法采用目视计数法,取小试管1支,加入白细胞稀释液0.38 ml(1.0%盐酸溶液)。用75%酒精将指尖皮肤消毒待干后,穿刺皮肤,去第一滴血,再用微量吸管采血20 μl,将血液全部洗入0.38 ml白细胞稀释液中,混匀,用细玻璃棒取混匀稀释血液一滴,滴入计数盘中,静置2~3 min,使白细胞下沉,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大格中的白细胞总数[1],(白细胞总数÷2×0.1)×109/L为白细胞数。

2结果(表1)

在86例特勤疗养员中白细胞计数最低者为3.6×109/L,白细胞计数最高者为11.0×109/L,平均值为5.7×109/L。白细胞计数高者1人,白细胞计数正常者83人,白细胞计数低者2人,分别占1.16%、96.51%、2.33%。正常查体对照组中白细胞计数最低者为3.8×109/L,白细胞计数最高者为10.8×109/L,平均值为6.3×109/L。白细胞计数高者1人,白细胞计数正常者67人,白细胞计数低者1人,分别占1.45%、97.10%、1.45%。

3讨论

1)本次观察结果显示特勤疗养员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低于正常查体对照组,但特勤疗养员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在正常范围。特勤人员在防护不当的情况下,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定损害,但通过本次对照观察,未发现对白细胞造成损害,观察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及不同生活习惯差异所致。

2)观察结果未发现明显损害,是因为观察项目、手段和特勤疗养员人员数量的局限,并不代表特勤工作对身体没有损害,也可能是特勤人员在作业中加强了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防护制度及防护装备,提高了防护意识,减少了损害因素。

3)建议从事特勤职业者应积极接受预防损害的专题教育,平时加强安全操作和卫生防护制度、规定、规程的学习,避免多疑、多虑和恐惧心理或麻痹思想产生,对特勤作业要做到正确认识、正确操作、正确防护。工作生活中应克服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多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娱乐活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广大特勤人员的身体素质[2]。

参考文献

1赵曦光,杜玉奎.疗养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53-356

2李涤生.临床检验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8-40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检验专业;白细胞计数实验;误差

1引言

中职学校检验专业学生在进行白细胞计数实验中,容易出现实验器材使用不当、实验操作不规范或对实验理论知识不理解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甚至实验过程受阻等;另外,即使一位技术熟练者,使用同一仪器在对同一标本进行连续多次操作,检测结果也常有一定差异。本文提出白细胞计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即技术误差、固有误差以及仪器误差等进行分析探讨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尽力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或无效操作,提高学生操作效率及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技术误差

由于操作不正确或仪器不精确造成的误差为技术误差。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降到最低程度[1]。采血部位不同结果产生偏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血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尖的内侧为宜。在我国有些地方仍采用耳垂取血,耳垂部位痛感较轻且不易感染,但其血循环较差,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采用手指部位取血。在学生实验操作时,笔者将30名学生同时采指血和耳垂血,分别进行采血取样进行对照。计数结果是耳垂血白细胞数高于手指血白细胞数的为28例,约占93.3%,平均数值增高1.9×109/L。白细胞数目的多少可能与所在采血部位的血管深浅、粗细、血流速度、血液粘滞度等多种因素有关。耳垂白细胞计数偏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耳垂体积小散热快,所处环境温度低,血流慢,血液粘滞度大,白细胞易于沉积。手指则不然,手指活动量大、体积大,温度相对高,血流快,血液粘滞度小,白细胞不易沉积,所以这些可能是手指血白细胞计数偏低的主要原因[2]。计数板不清洁干燥1)计数板的清洁方法。血细胞计数板使用后,取下盖玻片,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也可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另外,计数板冲洗后,还要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干燥后方可放入盒内保存或使用。2)计数板上残存水滴,会使充液不均,还会造成混合液浓度降低[3]。解决方法:将计数板置于清洁环境,自然干燥或在空气中快速挥动,如急用也可轻轻甩掉计数板上水滴后再用滤纸片将残存水分吸干。3)计数板上残留纤维等杂质影响镜下观察清晰度。解决方法:用流动的清水洗净计数板后再进行上述具体操作。微量吸管使用不当本实验采用一种改进的微量吸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由气囊和与之管通的吸管一体构成,气囊与吸管管通一端的底部具有孔,吸管上标有刻度,故可在采取样液时利用指压启闭其孔实现准确性,该吸管具有造价低、精确度高、操作简便灵活的特点,又具有可作为一次性产品使用,能够避免交叉感染等的优点。1)微量吸管折断。解决方法:微量吸管细长易断,在将其插入橡胶头内时,应左手持橡胶头(注意气囊孔的控制),右手必须持住靠近微量吸管上端的部分轻轻操作,才能有效防止其折断。2)微量吸管取样混有气泡。解决方法:取样时,需将微量吸管末端完全浸入血样末端,轻轻抽吸,才不会混入空气。3)血样进入橡胶头。解决方法:取样前应先捏紧橡胶头,封闭气孔,取样时将橡胶头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松开,如果松开速度过快或力度过大,就会发生上述现象[4]。取样操作不规范以用一次性定量(20μl)微量吸管取末梢血为例,正确操作是:轻轻吸取末梢血到微量吸管第二个刻度线后再多取一点儿,此时右手捏稳橡胶头不动,左手持干棉球置于微量吸管管尖部位,右手轻捏橡胶头挤出管内多余血样至刚好到吸管第二个刻度线为止,此时再用左手的棉球将管尖外多余血液擦掉。上述每一步骤缺一不可。充液不当1)充液量过少造成充液缺损,过多则造成盖玻片悬浮,细胞飘忽不定。2)充液时玻棒位置不正确,造成充液缺损或有气泡。正确操作是:用玻棒蘸取适量混悬液后应轻轻接触盖玻片一角,让液体自动进入计数池并刚好充满后立即移走玻棒。3)充液时间延迟。混悬液完成后应立即充液观察计数,有实验证明如果混悬液放置超过1.5分钟以上在进行充液计数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低[5]。白细胞在刚刚混匀的液体中均匀分布,而静置超过1.5分钟后白细胞会逐渐下沉,造成混悬液密度不均,在吸取上层液体充液进行计数时会产生偏差[5]。低倍镜下看不到计数池1)了解计数板的构造。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个槽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个计数区,每个计数区上面各刻有一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9个大方格,4个角的大方格作为白细胞计数用,每个大方格被单线划分成16个中方格;最中央大方格被双线划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供计数密度较大的红细胞计数时使用。每个计数区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l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2)计数板放置位置不正确。计数板有上下两个相同的计数池,应将要观察的、充好液的一侧置于视野中央。3)光线过强。计数板放置好后,调整好焦距,如仍看不到计数池上的画线,可能是光线过强的缘故,调整显微镜光圈或遮光镜至视野较暗,再调整细准焦螺旋至视野清晰即可看到计数池上的画线[6]。辨别不出计数池4个角大方格的位置,解决方法如下。1)先找到计数池内最中央的大方格,特点是横线与竖线均为双线划分的含有25个中方格的大方格,也是线条最密集的大方格就是计数池内最中央的大方格。2)以最中央大方格为标的,分别沿上、下、左、右方向移动计数板,找到外侧两边为单线、内侧两边为双线的含16个中方格的大方格即分别为四个角上的大方格。显微镜下将杂质误认为白细胞1)粉尘颗粒。粉尘颗粒不具备细胞的基本形态,低倍镜下白细胞呈圆形,细胞内有深色的核,上下微调细准焦螺旋白细胞具有折光性。2)气泡。气泡亦不具备细胞的基本形态,微调细准焦螺旋时镜下显现为无细胞结构的空圈。漏数或重复计数1)每一个角上的大方格都被划分为16个中方格,计数时应以中方格为依据,按一定方向和顺序计数,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2)对压线的白细胞应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

3固有误差

由于因每次白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偏差叫固有误差[1]。计数池内细胞分布不均白细胞总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时,若每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数值相差8个以上视为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可能是混合液密度不均或充液不当,需轻轻摇匀混合液重新充液计数。根据统计学研究白细胞在技术池内的分布符合Poison分布。其变异系数CV=1/m½,m代表计数池重复计数的白细胞均数。通过上式可以得出m越大,CV越小,所以计数范围越大,计数细胞越多,计数域误差越小。常规考核标准学生计数完毕后,通常要用常规计算标准公式来评判实验结果是否达标,否则要重新采血充液计数。即:RCS=(4个大方格所数白细胞数最大值-最小值)/4个大方格所数白细胞平均数评价标准:白细胞≤4×109/L时,RCS<0.3白细胞=(4.1~14.9)×109/L时,RCS<0.2白细胞≥15×109/L时,RCS<0.15超过上述标准为不合格。

4仪器误差

计数板的鉴定要求计数板的台面光滑、透明,画线清晰,计数池画线面积准确,必要时采用严格校正的目镜测微计测量计数池的边长与底面积,用微米千分尺测量计数池的深度。美国国家标准局(NBS)规定每个大方格边长的误差应小于1%,即1±0.01mm,深度误差应小于2%,即0.1±0.002mm。若超过上述标准,应弃之不用。盖玻片的标准盖玻片应平整、光滑、无裂痕,厚薄均匀一致,可使用卡尺多点测量(至少在9个点),不均匀度在0.002mm之内,必要时采用平面平行仪进行测量与评价,要求呈现密集平行的直线干涉条纹。最简单的评价方法是将洁净的盖片紧贴于干燥的平面玻璃上,若能吸附一定的时间不脱落,落下时呈弧线形旋转,表示盖片平整、厚薄均匀。同时,合格的盖片放置在计数池表面后,与支持柱紧密接触的部位可见到彩虹。精选出的盖片与其他盖片紧密重合后,在掠射光线下观察,如见到完整平行的彩虹条纹表示另一枚盖片质量也达标。如果盖玻片不达标势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其他情况

白细胞总数过低计数完成后,白细胞总数过低者(<3×109/L),可扩大计数区域或重新加倍取血计数。白细胞总数过高对于白细胞总数过高者(>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重新计数,如若是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过多,必须再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然后用校正公式予以校正除去。校正公式[1]:白细胞总数=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100个白细胞中的有核红细胞数)]以上所述大致涵盖了学生在白细胞计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若能有效克服,必定会大大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另外,熟能生巧,该项实验初次完成后,建议再利用一些课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实验的技能考试,强化规范操作,为日后进行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安艳,赵平.临床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燕凌.关于“白细胞计数误差大”问题的探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64-66.

[3]王霞.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5):67.

[4]潘顺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错误原因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4):374-375.

[5]郭汉英.关于白细胞计数测定时间的探讨[J].河南医药信息,1995(2):5.

[6]杨必清,番云华,李轶勋.血液细胞分析显微镜复片的必要性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4(18):17-18.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4篇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集泌尿系疾病患者的191份尿液样本,分别采用干化学检验与显微镜检查,比较两种检验方法中的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一致性,并分析其假性结果的原因。

结果:两种检验方法的红细胞阳性符合率为89.1%,红细胞阴性符合率为57.5%;而白细胞的阳性符合率为65.8%,白细胞的阴性符合率为39.1%。干化学检验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假性结果主要是由于温度、酸碱性、药物导致的,而显微镜检查的假性结果主要是由酸碱度、体内疾病对细胞的破坏及尿液样本放置的时间长短引起的。

结论:尿常规中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中容易产生假性结果,因此在进行检验时必须要控制好尿液样本的质量,联合多种的检验方法进行,才能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76-02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排泄系统,泌尿系统是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电解质与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系统,当系统受到破坏时,尿液中就会出现一些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等。在临床的尿液检验中,通常都是采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进行,能快速对批量尿液标本进行检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尿常规检验中出现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的假性结果,严重影响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为此,我院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集泌尿系疾病患者的191份尿液样本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集泌尿系疾病患者的191份尿液样本,所有患者均被怀疑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年龄在1~16岁,平均年龄为(8.5±0.5)岁。其中有108份为男性患者,83份为女性患者。尿液样本均为中段尿液,于患者清晨起床后留取,尿液样本从留取到检验的时间在22~63min,平均时间为(42.4±0.5)min。

1.2方法。尿液的检验采用迪瑞牌H-500尿液分析仪与配套试剂条进行,对尿液进行酸度、葡萄糖、尿胆原、蛋白质、胆红素、酮体、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与维生素C10项的干化学检验,并采用显微镜进行人工检验,取10ml新鲜混匀的尿液放置在离心管内,再将离心管放置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沉淀,时间为5min,去除上清后,留尿沉渣0.2ml,待其均匀后把尿沉渣放置在载玻片上,并用盖片进行覆盖,随后采用显微镜进行检验,首先应先采用低倍镜检查,通过全片浏览,观察病理成分,再采用10个高倍视野镜检验白细胞与红细胞,取检验的平均值。

2结果

在191份尿常规标本中,通过采用两种检验方法结合的红细胞阳性符合率为89.1%,红细胞阴性符合率为57.5%;而白细胞的阳性符合率为65.8%,白细胞的阴性符合率为39.1%;红细胞测定结果显示干化学法阳性而显微镜法阴性的17例标本,通过胶体金检验,表明15例为潜血阳性,2例为易热酶所致假阳性。在干化学分析法测定的白细胞计数3+尿液标本中取50ml,平均分为10份,分别装入10个试管中,5ml/份,并往每个管中分别滴入各种浓度的葡糖糖,混合均匀后再用分析仪对各管中的尿液标本进行测量。往尿液标本中滴入的普通糖浓度分别为0mmol/L,3mmol/L,6mmol/L,9mmol/L,12mmol/L,15mmol/L,18mmol/L,21mmol/L,24mmol/L,27mmol/L,测定液标本的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3+、3+、3+、2+、2+、2+、2+、+、+。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上,尿常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检查,也是三个常规之一。大部分的泌尿系统病变在发病初期就会出现尿蛋白等有形成分,因此采用尿常规检查有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2]。另外,通过尿常规检验还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检验。目前在临床上对尿常规的检查多是采用干化学分析法进行,通过分析仪能有效测定出尿液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干化学分析法是临床实验室对尿液进行检测的主要方法,具有检验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但在尿液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各种环节的误差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干化学分析的结果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假性结果的出现。因此,操作者要充分掌握尿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性能及操作时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采用正确的操作,才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另外,干化学分析法还存在独有的缺点,如在根据细胞胞浆特定的脂酶对尿液的自细胞计数进行检测,但由于部分细胞缺乏该种脂酶,从而导致出现假性结果。另外,由于抗生素容易抑制细胞胞浆中的内脂酶,在对使用抗生素患者进行干化学分析时,其尿蛋白结果属于假阴性[3]。

在显微镜检查中,其产生假性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破裂或形态改变[4]。由于尿液的渗透压过高、高低,尿液标本放置的时间过长等因素都会使细胞膜出现皱缩与破裂,使血红蛋白溢出,且细胞也变成影细胞或碎片,只采用普通的高倍镜是难以观察的。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91份尿常规标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发现两种方法的红细胞阳性符合率为89.1%,红细胞阴性符合率为57.5%;而白细胞的阳性符合率为65.8%,白细胞的阴性符合率为39.1%。且红细胞测定结果显示干化学法阳性而显微镜法阴性的17例标本,通过胶体金检验,表明15例为潜血阳性,2例为易热酶所致假阳性。总之,在临床上对尿常规的检验,应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范进行,并把关好尿液标准的质量,通过采用多种检验方法进行结合,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吕晓萍,荣墨克,林伟,等尿常规检验自动分析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8):1075-1076

[2]张湘琦,兰爱纯,唐和林,等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囡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57-1758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6-01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把血液制成薄血涂片,按照形态特征分类计数白细胞,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1]。

1标本来源

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50例,其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3岁。

2 计数方法

2.1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1.1标本采集 可使用毛细血管采血法所取的样本或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

2.1.2试剂 瑞氏染液。

2.1.3操作 将血液滴加在洁净的玻片上,用推片将其推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血涂片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于血涂片上,使之覆盖整个血涂片,固定0.5~1min。滴加等量的缓冲液与染液混匀,染色5~10min。用清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即可镜检。

2.1.4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0.01~0.05(1%~5%)分叶核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2.2血细胞仪三分群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2.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2.2试剂操作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2.3参考值 仪器的报告方式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及大细胞。小-细胞代表淋巴细胞,中间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胸及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大细胞代表中性分叶核以及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2]。小细胞群(1.0~3.3)×109/L。中间细胞群(0.2~0.,7)×109/L。大细胞群 (1.8~6.4)×109/L。

2.3血细胞仪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

2.3.1标本采集 静脉血EDTA・K2抗凝样本1~2ml。

2.3.2试剂方法 根据仪器不同使用其配套试剂。操作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3.3参考值 五分类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报告方式同手工法,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故参考范围如手工法白细胞分类。虽然仪器法白细胞五分类采用了多种技术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仪器是依靠细胞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来进行细胞分类,与手工方法利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不同,故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准确性不如手工方法。手工方法仍然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金标准。

3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

3.1中性粒细胞 具有吞噬和激活补体功能,能吞噬细菌和组织细胞碎片,激活的补体成分(C3a、C5a、C567)具有粒细胞趋化作用。

3.1.1增多 ①反应性增多 见于:a.感染,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全身性或严重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阑尾炎、急性肾盂炎或肾盂肾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b.炎症,化学性如腐蚀性或刺激性化学品损伤、急性胰腺炎、化学性腹膜炎;免疫性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脉管炎等。c.急性中毒,化学品或药物中毒,自身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d.急性失血,尤以内脏出血如肝、脾、宫外孕破裂出血;1~2小时开始升高,2~5小时达高峰。e.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肺、肾、脑等脏器梗死,肌肉挫伤、大手术后。f.排异反应。g.恶性肿瘤,尤其合并感染、坏死或骨髓转移时。②肿瘤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1.2减少 ①感染 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如流感、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机体反应性降低时的严重感染。②造血功能障碍 缺乏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造血原料如巨幼细胞性贫血。③骨髓病 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肿瘤骨转移、苯中毒、辐射损伤。④破坏过多 自身抗体如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⑤药物 多种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奎诺酮类、万古霉素、磺脲类、氨基比林、非那西汀、保太松、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类、氯丙嗪、奎宁等药物使用。⑥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Felty综合征。

3.2嗜酸性粒细胞 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受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调节,吞噬免疫复合物和异体蛋白。

3.2.1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②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外感染如华支睾吸虫、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病。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肿瘤性疾病,如肿瘤转移坏死时、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⑤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⑥酸细胞浸润性疾病,如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伴有肺浸润的嗜酸细胞增多症如L0f. fler综合征、嗜酸细胞性肺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以及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炎、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等。⑦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传染病恢复期。⑧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3.2.2减少 见于急性严重感染如伤寒、肺炎、败血症,各种急性应激如创伤、大手术后,皮质醇增多症或皮质激素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3.3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有IgE的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发生颗粒释放反应,颗粒含有组胺、慢反应物、肝素、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3.3.1增多 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也见于慢性溶血、脾切除术后、淋巴瘤、骨髓转移癌、铅中毒、过敏反应。

3.3.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4.1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6岁前儿童期伴随免疫功能成熟过程。②感染,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病、布鲁菌病;螺旋体感染如梅毒。病毒感染可见胞体大、核不规则、胞浆丰富或泡沫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有时也见于药物过敏、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前。⑤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4.2减少 主要见于皮质醇或烷化剂治疗,辐射损伤、免疫缺陷综合征、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3.5单核细胞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坏死细胞和异物、向T细胞传递免疫信息功能。

3.5.1增多 ①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②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梅毒、疟疾、黑热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④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3.5.2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武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133,137-138.

[2] 唐沪强,许凯声,吴敏良,等.库尔特STKS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异常提示的可信性[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3):176-177.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白细胞计数;血细胞分析仪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b)-071-01

我们在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做血液分析时,常见到白细胞直方图在35 fl处有高起点,通过与手工计数及涂片分类比较,发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有较大差别。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美国雅培CD-1700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试剂均为配套原装进口;Olympus双筒显微镜。

1.2 方法

1.2.1 全部标本均来自本院住院病人,静脉采血2 ml,EDTA-K2抗凝,2 h内测定。

1.2.2 白细胞正常直方图样本32例(Ⅰ组),白细胞在35 fl处高起点的直方图样本28例(Ⅱ组),手工计数并涂片染色油镜分类。观察血片中血小板形态及分布。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Ⅰ、Ⅱ两组测定标本仪器法和手工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表1)

表1CD-1700及手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比较

2.2 Ⅰ、Ⅱ两组血小板镜检结果(表2)

表2Ⅰ、Ⅱ两组血小板镜检结果比较(n)

2.2 Ⅰ、Ⅱ两组血小板镜检结果(表2)

表2Ⅰ、Ⅱ两组血小板镜检结果比较(n)

3 讨论

血小板相互黏着在一起称为聚集,它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当血管出现破损,血管狭窄部位存在高切应力以及受到ADP凝血酶等血小板激活剂作用时,就会发生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可发生在许多诱导剂的刺激下,比如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凝血酶等,这些诱导剂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血小板聚集。另外尚有5-羟色胺受体(SHT-R)以及与免疫调节相关的一些受体与血小板聚集相关[1]。雅培CD-1700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是依据Coulter原理,只能识别细胞或颗粒大小,并根据体积大小对细胞进行分群,其中2~35 fl为血小板,35~450 fl为白细胞。当有血小板聚集或存在大血小板(体积大于35 fl)且不被溶血素溶解时,仪器可误将聚集成团的血小板当作白细胞计数,因此就会出现白细胞计数错误,淋巴细胞增高现象[2~5]。从表1可以看出第I组正常白细胞直方图时仪器计数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与手工法无显著差别;Ⅱ组标本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加强了规范操作,每个标本测试前均充分混匀,对于采血不顺利的病人都重新采集,基本上避免了类似现象的发生。因此严格标准化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异常情况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可以大大减少错误检验结果的误报。

[参考文献]

[1]王凤计.血液细胞基础学[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5.

[2]丛玉隆.血液分析仪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6):325.

[3]李明,王超,鲁家才. 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细胞计数误差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2004,28(4):269-270.

[4]王鸿利.血液和血液学检验[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8.

[5]张遂一. 血液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严重失误的两例报告和分析[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12(3):187.

(收稿日期:2007-01-11)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446.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25-01

在临床中发现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早期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178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对白细胞计数与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113例,女65例;平均年龄3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32例,摔伤(坠落)25例,打击伤21例。所有病例均经头CT检查后确诊为颅脑损伤,无急、慢性炎症及其他脏器合并伤。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均在24 h内)。按入院时GCS伤情分为3组,分别为重型组(GCS 3~8分)41例;中型组(GCS 9~12分)53例;轻型组(GCS 12~15分)84例,用t检验作组间均数比较(表1)。

另外根据白细胞计数(×109/L)分为3组: (4~10)组,计93 例; (10~15) 组,计54 例; 15以上组,计31 例。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将恢复良好和中残视为预后良好,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视为预后差,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表2)。

2 结果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1)。 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与颅脑损伤的预后亦密切相关(表2)。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的患者, 颅脑损伤越严重,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

3 讨论

临床上细胞计数增高常被认为是炎症感染的指标,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几小时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常升高, 而且现有的研究发现其升高的峰值出现于24 h之内,这显然不能用感染来解释。目前认为颅脑损伤后白细胞数增高的机制是:创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分泌量增加。严重颅脑损伤,由于颅内高压,下丘脑和垂体前叶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损害,造成内分泌紊乱,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过量进入血循环, 儿茶酚胺促进白细胞从储备池进入循环池,类固醇激素促使骨髓释放白细胞,且减缓白细胞移出血管,二者协同作用使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白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直接参与组织损伤。白细胞升高时,血浆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也相应增高,而CPK与血管的结构损害有关[1]。外周血白细胞的大量聚集可引起微血管的损伤和栓塞。脑组织损伤时局部毛细血管内膜细胞可产生多种促进白细胞在局部毛细血管壁上聚集黏附的物质,聚集于血管壁的白细胞可释放诸如氧自由基、蛋白分解酶等物质,引起内皮细胞肿胀,导致或加重脑组织损伤。

从本文表1、表2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幅度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组间差异显著。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的患者, 颅脑损伤越严重,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预后更差。GCS评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急性脑外伤伤情的重要指标,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也有一定不足之处,受观察者经验水平或患者某些因素( 如眶周淤血致睁眼困难,心理因素不配合查体等)的干扰,评分可能出现误差[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验项目之一,尤其对于没有CT的基层医院来说,数据极易获得,且较GCS评分客观,

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弥补彼此不足,帮助临床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63.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9-630.

(收稿日期:2007-04-01)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8篇

【摘要】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测中的白细胞计数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以静脉采血或毛细血管采血,以免疫比浊分析法检测C-反应蛋白,并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41例患儿的C-反应蛋白指数增高,显阳性,升高率43.6%,52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显阳性,升高率55.3%,两个指数均升高的患儿有28例,升高率29.8%。结论: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检测在儿科病情初诊与感染情况排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车;白细胞计数;初诊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31-02C-反应蛋白(CRP)以微量的形式存于健康的机体中,并参与全身的炎性反应,在出现急性创伤、炎症及感染的状况时,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会迅速上升,是常用的临床急性时相的反应指标,并在炎症开始之后的6h至12h即可以检测到[1],最初C-反应蛋白的检测主要应用于活动性风湿热的诊断,由于检测结果受到限制,且敏感度比较低,在最初应用时未受到重视,随着近几年免疫学与分析生物学的发展,使更多敏感、简单且准确的检测方法逐渐凸显,C-反应蛋白逐步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血常规检测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对急性感染进行初步诊断,为了研究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检测儿科初诊的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进行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检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患者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7.8岁,其中男50例,女44例。

1.2标本采集:静脉采血,进行严格的消毒,并按规程操作。若患儿静脉血不明显,则采毛细血管血。

1.3方法:以免疫比浊法对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用Sysmex分类血球计数仪对血常规进行检测,使用仪器配套试剂,加入质控的样本,进行测定。

1.4结果判断[2]:若患者C-反应蛋白小于10mg/l,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则不使用抗生素;若患者C-反应蛋白大于10mg/l,为阳性,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则为阳性。2.结果

在94例患儿中,41例患儿的C-反应蛋白指数增高,显阳性,升高率43.6%,52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显阳性,升高率55.3%,两个指数均升高的患儿有28例,升高率29.8%。两个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的患儿有29例,占30.9%,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患儿两指数升高情况(共94例)

例数阳性率(%)C-反应蛋白大于10mg/l4143.6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5255.3两个指数均升高2829.8在后期经病原学培养确诊细菌感染患儿22例,均为C-反应蛋白大于30mg/l的患儿,11例患儿为病毒感染,皆为C-反应蛋白小于10mg/l的患儿。3.讨论

C-反应蛋白是在进行肺炎球菌提取物的血清反应时被发现的,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在20×103-25×103间的5-6个多肽单位构成的[3],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肝细胞合成,并受TNF、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调节[4],在正常机体中,每日合成的量为1-10ml,而若处于急性的炎症期,则每日大约合成1g左右,同时,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特异性较低,若患者机体存在感染疾病或恶性肿瘤、风湿热等非感染性疾病时,C-反应蛋白指数会在患病5-8小时内急速升高,1日内,指数将会高于正常的数百倍,若患者的感染得到控制,则C-反应蛋白指数可在2日内快速下降,7d内则会恢复正常水平。

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疾病,且病情较重,为早期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5]。患者发病时,C-反应蛋白上升的时间早于白细胞,恢复也快,敏感性较高,而在实验室内细菌感染的诊断是通过对血、痰及脑脊液等标本进行鉴定,需要时间较长,从而造成治疗的延误。因此,C-反应蛋白快捷、简便且标本量少的检测过程,可辅助医生对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进行鉴别。此次研究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浓度的急速升高,说明患儿患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白细胞的改变一直是临床对病原体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初步判断依据之一,若患者的白细胞升高,则多数情况下为细菌感染;若患者的白细胞降低或处于正常水平,而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有所升高,则为病毒感染。但影响白细胞变化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生理状况、环境、应激及治疗干预等,从而影响医师的正确判断。

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不良反应的情况逐渐增多,引起了院方与患儿家长的关注,因此,在对患儿使用抗生素时,应首先进行细菌感染病症的确诊。此次研究可见,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的双重检测可以初诊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病症,并可指导医师临床用药,对于两项指标均有所升高的患儿,医师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两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则可不使用抗生素,或减少使用,若两项指标不一致,则需要对临床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用药选择。

综上所述,对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的检测结合C-反应蛋白的水平检测,可进一步提升鉴别能力,这为及时、准确的确诊患儿病情及临床早期治疗合理用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参考文献

[1]曾惠泽,洪国才.C反应蛋白对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3):2028-2029.

[2]孙剑,何淑,张群智,等.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检测临床评价[J].上海医学检测杂志,2001,16(2):948-950.

[3]宋文仕,郭玉娟.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3):141-143.

[4]张晓慧,李光韬,张卓莉.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05(1):41.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白细胞计数;关系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ignificance of white blood cell (WBC) count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Methods There were 107 NAFLD patients as medical case group and 89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WBC cou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ong with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NAFLD and WBC count. Results The medical case group had higher BMI and WBC count as (25.17±3.56) kg/m2 and (6.08±1.42)×109/L than (22.97±2.13) kg/m2 and (5.67±1.33)×109/L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Relationship

NAFLD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病。据统计, 全世界约有6.3%~33.0%的人群受其影响, 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更高[1]。近年来, WBC计数已经成为除了感染及炎性疾病外某些特定疾病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高水平的WBC计数, 即便在正常范围内, 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轻度炎症有关[2, 3]。已有研究表明WBC计数升高与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有关。NAFLD目前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肝脏表现。但目前有关NAFLD与WBC计数升高之间关系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WBC计数在NAFLD诊断中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为NAFLD患者107例作为病例组, 其诊断标准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提出的NAFLD的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患有已知的肝脏、胆管疾病,或任何炎性疾病,以及服用可能引起WBC计数变化药物的受试者。同时随机选取同期89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

1. 2 收集临床资料及WBC计数的测定 收集两组人群的相关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罹患的疾病等, 并计算BMI, 并进行详细记录。实验使用EDTA抗凝采血管真空抽取受试者末端静脉血2 ml作为实验标本, 采用Sysmex XE-21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中WBC计数。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且各样本所代表的总体方差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WBC计数的关联, 并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校正。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病例组BMI、WBC计数(25.17± 3.56)kg/m2、(6.08±1.42)×109/L高于对照组(22.97±2.13)kg/m2、(5.67±1.33)×109/L(P

2. 2 Logistic回归分析 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WBC计数与NAFLD患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NAFLD为因变量, 设定BMI、WBC计数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校正BMI后, WBC计数与NAFLD呈正相关, 其OR值及95%CI为1.245(1.005, 1.541), P=0.045

3 讨论

本次研究提示WBC计数的升高可能独立于代谢紊乱及肝功能损害等指标与NAFLD密切相关。若干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报道各种炎症因子, 例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NAFLD的流行有关[4]。另有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 (IL-6)水平及肝内IL-6表达, 同样证明IL-6与NAFLD呈正相关[5]。虽然这些炎性标志物有着潜在的重要性, 对于临床医师, WBC计数作为系统性炎症的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应用更为广泛。

若干机制可能解释WBC计数与NAFLD之间的重要关系。目前“二次打击”学说为NAFLD的重要发病机制, 首次打击主要是指甘油三酯在肝脏实质细胞内的过度聚集。这一过程已经被证实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转运功能紊乱[6]。众多研究已经证实WBC计数与代谢综合征重要相关性, 胰岛素抵抗为其发病机制的核心,而且, NAFLD的流行与WBC计数呈正相关,因此,胰岛素抵抗可能为WBC计数与NAFLD之间密切的联系, “二次打击”是从氧化应激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过程。NAFLD患者的肝细胞内过多的游离脂肪酸, 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导致肝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作用, 产生细胞因子及肝脏炎症反应[6]。事实上, 肝细胞内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IL-1、 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的大量产生刺激WBC计数的升高[5]。

本研究中WBC计数在NAFLD患者中明显升高, 且呈独立相关, 这一结论与先前肝脏脂肪变可能不仅仅是肝脏内脂肪沉着, 而可能反映了亚临床的低度系统性炎症反应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临床实践中, WBC计数可能成为诊断NAFLD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1] 范建高. 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年修订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2012,4(7):4-10.

[2] 安娜, 马哈巴・吐尔逊, 尹崎, 等. 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32(6):693-695.

[3] 王伟, 张同乐, 田祥.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9):10-13.

[4] 章宏伟, 许淑华, 钱江, 等. 游离脂肪酸、超敏C反应蛋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早期诊断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8):4256-4257.

[5] 芦建慧, 陈俭静, 彭相文, 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白介素-6 的检测及意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23(32):45-49.

[6] 姜潇, 白晓彦, 伍会健. PPARs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生理科学进展, 2015,46(3):220-224.

白细胞计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CRP; hs-CRP; WBC; 感染指标

中图分类号 R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64-03

hs-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被日益广泛的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监测[1]。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hs-CRP和WBC是临床普遍采用的判断患儿所感染的病原体的参考指标,并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用依据。为探讨hs-CRP和WBC测定值出现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其在患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和相关性,本文对2376例患儿进行hs-CRP和WBC的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12月2376例患儿hs-CRP和WBC的检测结果。其中男1529例,女847例,年龄0~12岁。

1.2 方法

1.2.1 hs-CRP测定 抽取EDTA抗凝静脉血2 ml,用广州万孚免疫荧光检测仪测定血液hs-CRP含量。

1.2.2 WBC测定 抽取EDTA抗凝静脉血2 ml,用sysmex(xs-8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液WBC总数。

1.2.3 测试要求 检测标本为同一标本。

1.3 判断标准

3 讨论

3.1 WBC和hs-CRP均增高或均正常的原因及重要性

炎症时,特别是生物因子引起的炎症,骨髓增生活跃,释放WBC到血液中的速度增加,边缘池内的细胞进入循环池,或贮存池释放增加,甚至动用边缘池乃至分裂池的WBC,所以血中WBC总数增多,用于吞噬有害物质。细菌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炎症急性期,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炎症、病毒感染时,以淋巴增多为主。一般情况下,细菌感染WBC总数会升高,病毒感染WBC总数会正常或降低,而病毒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时,WBC总数可升高。CRP是一种肺炎链球菌非特异性的菌体多糖成分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的物质。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称之为hs-CRP[2]。hs-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是区分低炎症反应的灵敏指标,而且不受性别,年龄,贫血妊娠等因素影响,是非特异性标志物,一直被临床作为最有力的炎症标志物之一[3]。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由于细胞因子如白介毒-1,白介毒-6,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CRP主要在肝脏合成,而后释放到血液中,反复的炎症刺激可使CRP持续上升。hs-CRP在细菌感染时升高,同时也和应激、炎症反应相关[4-5]。病毒感染时一般不升高(除了一些严重侵袭导致组织损伤的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6]。目前hs-CRP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标,并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疗效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7-8]。所以有炎症时hs-CRP和WBC升高,或无炎症时hs-CRP和WBC正常。在本研究中,两者比例接近。可见,同时检测hs-CRP和WBC对判断炎症疾病尤为重要。而再结合另一感染指标WBC细胞分类计数,可对患儿早期判断为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提供良好的依据。一般认为,在hs-CRP、WBC和N%均升高以及hs-CRP升高伴WBC或N%明显升高时,提示细菌感染;在hs-CRP正常、WBC正常或降低伴N%下降时,应考虑病毒感染。

3.2 hs-CRP升高比率高于WBC升高比率的原因及意义

C反应蛋白是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急剧升高的主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9-10]。它的升高时间比WBC早,hs-CRP在炎症开始数小时即升高,48 h即可达峰值,而且hs-CRP不受常用的抗炎药物或免疫抑制药物的直接影响,而抗炎药物可使WBC正常或降低。hs-CRP正常情况下少量存在于健康人血液中,而当患者发生疾病改变时,其hs-CRP的含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研究中采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是较敏感的检测方法,血液中hs-CRP发生极小的变化即可检测出来,这对于区别正常WBC水平的低炎症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hs-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即使是轻微感染,血中hs-CRP浓度也可升高。而WBC正常范围比较大,对一些WBC基数低的患儿,WBC轻度升高,仍可维持正常水平。因此hs-CR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WBC升高比例。由此可见,hs-CRP在诊断炎症疾病的敏感性优于WBC,随着hs-CRP检测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广阔。当hs-CRP≤20 mg/L时,提示病毒感染或轻微细菌感染,当hs-CRP≥20 mg/L时,提示细菌感染,当hs-CRP≥50 mg/L时,提示有严重感染。hs-CRP的出现比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炎症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而根据统计WBC正常而hs-CRP升高占26.1%,更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3.3 WBC高而hs-CRP正常原因及意义

WBC受一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可升高:如运动、情绪等。由于WBC生理波动很大,因此WBC计数波动在30%以内在临床诊断上无意义。呕吐,腹泻等原因可引起WBC反应性增高。因hs-CRP主要由肝脏合成,患儿由于其肝功能可能存在某些缺陷,hs-CRP合成减少,即使患儿存在炎症疾病,其增高可不明显。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等因素也会出现此种结果。hs-CRP随着病变消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降至正常水平[11]。WBC和hs-CRP由于下降的程度不同,也会出现此种结果。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WBC和hs-CRP降低,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所以,动态全程监测WBC和hs-CRP的水平还有助于了解患儿疾病的演变和抗生素的疗效。

综上所述,虽然WBC或hs-CRP作为单独感染指标判断患儿疾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两者联合同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来判断,仍然是目前评价患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治,病情监测的良好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晓红,盛光耀.儿童过敏性紫癜相关病原体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6):1055-1056.

[2] Roberts W L,Moulton L,Lawc T,et al. Evaluation of nine automated high-sensitivity C-reative protein method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and epidermiological applicatins[J].Clin Chem,2001,47(3):418-425.

[3] Jones J M,Megonigle N C,Mcanespiem S,et al. Plasma fibringle and serum C-reative protein are associated with non-smal cell lung cancer[J].June Cancer,2006,53(1):97-101.

[4]杨惠聪,原敏,杨彩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5):268-270.

[5] Brian C,Jonathan S O. The C-reactive protein[J].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1999,17(6):1019-1025.

[6]陆银宝,李红林,马君余.C反应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88.

[7]俞钱,石冬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2):301-302.

[8]刘春峰,梁丽.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血清CRP、PCT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3):188-190.

[9]唐勇华,桂满元,廖素芳.3种方法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的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79-80.

[10]杨惠元.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92.

[11]周新,阮小明.临床检验诊断学考核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2.

上一篇:nk细胞范文 下一篇:流式细胞仪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