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9 08:39:26

体育中群体凝聚力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体育运动集体项目中,要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既要靠精湛的个人技术,更要靠团队的协作配合。通过阐述群体凝聚力的相关概念、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群体凝聚力的相关经验,来论述现代群体凝聚力在体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群体凝聚力 体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11-02

前言

群体凝聚力是一个群体共同追求同一目标的动力过程,是集体项目心理特征的重要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训练手段的不断更新,运动队的体能和技战术的差异表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运动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靠的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战术水平,更要具备出众的心理素质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一个运动队中,如果成员的目标一致,队员之间亲密无间,配合默契,则在比赛中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顽强的作风,更好地发挥集体的综合实力,使运动员产生高的凝聚力,从而保证运动队在比赛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在当今社会,竞技体育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运动员不仅要承受来自赛场的压力,更要面对外界环境的种种诱惑和刺激,因此,群体凝聚力对于运动队取得好的成绩尤为重要。

一、群体凝聚力与学校体育

大学生是一个最富朝气、思想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其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兴趣、爱好迥然有异。要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必须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在训练与教学中的研究

崔立根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调查,构建教练领导行为与团队凝聚力之间的模型。该模型可以实现通过教练员领导行为、训练比赛满意感有效预测运动团队的凝聚力。教练员领导行为通过训练比赛满意感的中介作用对于运动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作用显著。[1]

祝大鹏、赵海燕认为高校体育课中的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凝聚力有一定的影响。高校体育根据大学新生的兴趣和特点及他们面对新环境的特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项目,使各个运动项目都发挥特点,实现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为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2]

成守允、张军、邓凯、冯智等人分别对足球、篮球、排球中的凝聚力及其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足球小群体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则凝聚力越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群体凝聚力与退出意图的相关情况是社会目标定向与社交凝聚力、任务凝聚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在对篮球运动员的角色投入进行凝聚力干预时,针对男、女运动员所强调的侧重点应是不同的;领导者应对球队凝聚力的培养重视;并分析了高校排球队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培养方法。

(二)群体凝聚力与体育教师的研究

学校体育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其凝聚力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经查阅文献,对体育教师方面的研究很少。黄文仁认为体育教师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与教师的工作态度有关。要提高体育教师群体凝聚力,只能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基础、中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群体的工作绩效。

综上所述,凝聚力在学校体育中很多方面发挥着作用,不论是在业余训练中或对学生和教师凝聚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等品质,而且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的态度等有着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教师群体的工作绩效。

二、群体凝聚力与竞技体育

(一)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群体凝聚力在竞技体育团体项目中的应用更为重要和广泛,也是专家研究的侧重点。黄世光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关团队凝聚力的经验论述了团队凝聚力在排球运动中的价值及途径;杜宁、张萍、刘娇娜等人对我国男子甲级排球团队凝聚力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其主要因素依次为协调因子、团结因子、素质因子、个体因子、稳定性因子、巩固性因子。

马德森、刘一民认为运用特尔斐法构建体育团队凝聚力评价体系有助于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同时指出体育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应从4个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团队因素和领导因素入手。邓小刚则构建了职业足球团队凝聚力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和马德森、刘一民的研究结果一致,经研究发现职业足球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应从上述4个因素入手。从各分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来看,运动员的满意度、教练员的决策能力、教练员的影响力、团队的激励机制、团队的规范性等几个方面应是团队凝聚力培养的重点。[3]

(二)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漆昌柱、马红宇、王二平等人对体育运动中群体凝聚力的定义、测量都做了研究,漆昌柱分析讨论了运动群体凝聚力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群体凝聚力研究的方向。马红宇、王二平认为导致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不一致的原因主要与凝聚力的测量方式、任务方式、群体的目标设置有关,在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还应考虑绩效测量的选择问题。

在凝聚力对教练员的领导行为、运动员角色投入和运动员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中使用群体环境问卷、运动领导行为量表、运动员角色投入问卷、运动员满意度问卷说明凝聚力对领导行为、角色投入与团队成绩满意度、团队一致性满意度具有中介作用。[4]

杨勇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的任务凝聚力可有效地预测球队集体效能,而球队集体效能可有效地据测比赛成绩,其中球队集体效能对凝聚力和比赛成绩具有中介作用。[5]

、夏正清通过对我国足球、篮球、排球等十个甲级运动队的82名男运动员进行测试,确立了影响我国球类甲级运动队凝聚力的12个主要因素和预测凝聚力的回归方程,同时对运动队凝聚力水平的高低与运动员动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进一步加强运动队凝聚力建设提供依据和启示。[6]

张萍、杜宁应用《群体环境问卷》对我国男子甲级排球队凝聚力水平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我国男子甲级排球队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男子甲级排球队凝聚力总体水平普遍偏低,任务凝聚力水平高于交往凝聚力水平;不同训练年限、不同位置的运动员任务凝聚力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主力、替补、不同等级运动员间交往凝聚力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7]

竞技体育作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力在竞技体育的研究成果显著,充分运用此研究成果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竞技体育向前发展,为向体育强国发展做出贡献。

三、群体凝聚力与大众体育

大众体育在现今已成为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大众体育中群体凝聚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也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研究。

(一)奥运会与群体凝聚力

周成林、陈立新、董鹏等人运用社会学视角对奥运会对提升国民心理凝聚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作用的研究,得出奥运会不仅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还对社会完善和谐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而且丰富了凝聚力理论外延与内涵。孔繁敏的研究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对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中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与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同步的。[8]周成林、章建成等在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研究中表明,主要影响心理因素有4个因子,依次是归属感、力量感、认同感、大国意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9]

(二)社区体育与群体凝聚力

陈光伟、李志清认为社区凝聚力是社区和谐发展的标志,对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维系作用,社区凝聚力能把社区成员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也是社区的生命力所在。节庆体育通过促进社区文化参与,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更好地推动了社区的发展。在节庆体育中,人们得到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不断交换相互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来形成共同的社区价值观,培养相互间的感情,加强相互间的吸引力。其次,节庆体育蕴含的悠久文化内涵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节庆体育文化无形中对人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培育着社区情感,凝聚人心,而且也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习惯和行为,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节庆体育活动中来,这种参与又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社区凝聚力,形成良性循环。[10]

任婷婷阐述人际关系对体育团队凝聚力的影响作用,并提出相应地通过加强人际关系提高团队群体凝聚力的措施,强调人际关系对提高运动队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人际关系的提高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增强,而一个具有较高凝聚力的体育团队将会在未来的体育领域中显示出它不可估量的潜力。但是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凝聚力的形成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日之功,它的增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多角度进行,最主要的是协调好体育团队的内外部关系。[11]

(三)素质拓展与群体凝聚力

拓展培训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张凡、刘荣认为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不同对受训者凝聚力各指标的提高程度不同。个人项目主要提高群体任务吸引;双人项目主要提高群体社交吸引和群体社交一致性;集体项目主要提高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一致性和群体社交一致性。此外,由于男女在情感、体能、意志、胆量的差异和拓展训练特殊管理方式的不同,男女受训者训练前后的GEQ分值提高率存在差异,凝聚力增长程度也存在差异。并且女受训者的凝聚力增长程度高于男性。[12]

四、结论

综上所述,群体凝聚力在体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论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它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在学校体育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把重心放在了业余训练中,而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较少,有待加强。2.在竞技体育的研究集中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很多,实际联系的研究少,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3.大众体育中的凝聚力现在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奥运会在研究,而没有深入到人们生活的社区中去,对小范围的凝聚力研究还很少。

【参考文献】

[1]崔立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领导行为与团队凝聚力模型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4).

[2]赵海燕,祝大鹏.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群体凝聚力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3(4).

[3]邓小刚.职业足球团队凝聚力多维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4]马红宇,王二平.凝聚力对教练员领导行为、运动员角色投入和运动员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06,3.

[5]于少勇.篮球运动员对球队的信任与训练比赛满意度、团队凝聚力的关系[J].体育科学,2010, 6.

[6],夏正清.我国部分球类甲级运动队凝聚力及其对队员动机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1,8(3).

[7]张萍,杜宁.我国男子甲级排球队团队凝聚力水平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

[8]孔繁敏.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9]周成林,章建成.北京奥运会增强五大城市成年人凝聚力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8,5.

[10]陈光伟,李志清.节庆体育对社区文化参与及社区凝聚力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0,1.

[11]任婷婷.人际关系对运动队凝聚力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2]张凡,刘荣.拓展训练项目和凝聚力的关系[J].调查与研究.

上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如何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