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中的读写互促“因子”(三)

时间:2022-10-09 03:21:09

挖掘文本中的读写互促“因子”(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了解“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自然是理解的关键,学习其表达方法也是目标之一,尽管有的是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呈现的。这类文体“小练笔”的安排,除了进行适当的仿写之外(如前文中的《电脑住宅》的仿写),依据文字呈现出来的结果,逆推或追溯结果之因,不但生动有趣,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条理性、科学性的一种培养,不失为一种读写双促的好形式。

三、由果溯因、转换仿练――说明文的练笔设计

《蝙蝠和雷达》一文,写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雷达的故事。尽管课文也清楚地介绍了雷达探路的原理,可是让每个学生将雷达的各个部分和蝙蝠的身体部位清晰地建立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主要的是,学生对科学家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能不能通过文字有所体会,恐怕更是难上加难。此时,如果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来思考怎样保证飞机安全夜航,学生会将教材再次回顾,二者之间有机地建立联系。

这是学生练笔开头的一段话:

科学家为保证飞机夜航的安全冥思苦想,晚上散步也在思考着问题,忽然,他听到蝙蝠的叫声,对了,蝙蝠不但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而且还能捕食。它凭借的是嘴和耳朵,如果飞机也有这样的“嘴”和“耳朵”,是不是也能安全飞行呢?

蝙蝠用嘴发出超声波,那用什么代替这种超声波呢?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可不可以呢?于是,他又匆匆赶回了实验室……

同样,教学《狼和鹿》《蛇与庄稼》《新型玻璃》这样的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以文中人物的身份去思考,这解决的不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问题,表达是否清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培养。

《海底世界》是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文章介绍的虽然是有关海洋的知识,但语言生动活泼,打比方、作比较的句子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易于理解,便于积累。如课文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各种警报。

既然海底有灵动的生命,他们可能也同样对另外的世界充满了渴望。何不再次牵动生命的线索,仿照课文的言语形式将生命的对话展开呢?作者为了使读者对海底世界有形象真切的了解,所用比喻均选用了我们人类熟悉的事物。从内容到形式不妨做这样的导引:

“通过读文我们对海底世界有了真切的了解,知道那是个生命涌动的世界,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公民们在做着不同的事情,表达着不同的乐趣。海底世界的公民也想与我们交流。他们也想听听我们这个世界上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想将我们的世界上奇妙的声音与他们分享呢!”

这样,自然会激起学生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如果你给海底的鱼儿写一封信,把我们周围的声音与他们分享,你能用‘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这样的打比方的句子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比喻句的仿写上考虑到目的性和对象性。”

这是学生的小练笔:

鱼儿,你可知道大海边宽广的陆地是什么样的吗?

当海面汹涌澎湃时,陆地上依然是宁静的。那陆地上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当然不是。人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谈笑风生,只是声音传不了那么远,你们听不到而已。假如你们能到岸上做客,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鲸鱼呼吸的轰轰声,那是在打雷。有的像海藻一样发出哗哗声,那是在下雨……人们跑步时发出啪啪声,叫喊时发出哇哇声,大笑时发出哈哈声。

这种仿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是对文本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整体掌握基础上的进一步迁移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学生感悟到的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得到了内化,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了积累与运用的即时转换。

四、“稀释”精华,追溯情感――现代诗歌的练笔设计

诗歌语言凝练,情趣生动。除了教材选用之外,新教育实验的晨诵课程更是以此为主,一般还对表达有规律的诗会安排仿写训练。如果我们不仅局限于以诗仿诗的固有模式,也像古诗教学的诗改文那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想象力的培养,对表达的训练,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对于情感浓烈的现代诗,只要引导学生抓住浓缩情感的关键词语,追溯情感产生之源,“还原”情感产生的场景,读写互促的“因子”会将浓缩的情感有效融解并释放。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诗中描绘了秋天到来之时,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分别的场景。文中有这样的诗句: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

“瞿瞿”,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

那看似纯粹的描摹声音的“刷刷”“瞿瞿”的词语中该浓缩了多少情真意切、依依惜别的场面啊!精华了多少感人肺腑、相互珍重的话语啊!何不引导学生先想象动植物之间相互眷恋、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相互珍重道别的话语,然后透过话语、置身场面去感受体味,体验“秋天独特的风情”呢?

这是我教学时的一个片断:

师:“刷刷”到底是谁发出的声音?

生1:大树。

生2:树叶。

师:请你们从文中找一找依据。

生:“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师:春暖花开的时节,小叶子在大树妈妈的怀抱中崭露头角,伴着和风细雨他们朝夕相处,其乐融融,而今,秋的脚步近了,他们就要分手了,分别之际,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叶子对大树说:“大树,我要谢谢你,从春到夏,我是喝着你的乳汁长大的,现在我要离开你了,你要保重。”

生:叶子说:“大树,我不管是飘到天涯海角,还是落在你的身边,我不会忘记你的,明年,我会回到你的身边的。”

生:大树伤心地说:“你不要这么说,春天,是你为我汲取营养,夏天,是你为我遮风挡雨,我真舍不得你走啊!”

生:大雁追上白云说:“白云姑娘,我该怎么感谢你啊!多少次,当猎人的弓箭瞄准我的时候,是你把我藏了起来……”

师:我深深地被你这善意而又神奇的想象力折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白云姑娘洁白的裙带轻轻地一掩,瑟瑟发抖的大雁在那婀娜的裙摆下流露出的目光是感激的、惊奇的。谁还能继续说一说。

……

有了如此的情感交流,稍加整理,《听听,秋的声音》的小练笔又水到渠成了。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天里的好朋友正在道别呢!树叶牵着大树的手说:“大树,咱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春夏,秋是咱们分别的时候,你不要伤心,因为(明年的)春天咱们还会见面的。”大树流着泪说:“叶子啊!我怎么不伤心,没有你,我怎能不伤心,没有你,我怎么才能度过这漫长的秋和冬,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蟋蟀对阳台说:“朋友,对不起!我拉提琴吵得你睡不着觉,我要向你道歉,我不能在这里惊你的好梦了。”阳台说:“朋友,如果你不拉你的小提琴,我才是真的睡不着觉呢。”蟋蟀说:“那好,我为你再拉一次小提琴吧。”它拉得是那么动听,是那么深情。

大雁对白云说:“朋友,当我被猎人瞄准的时候,是你用你的衣襟挡住了他的视线,让我有时间逃跑,谢谢您!”“如果不是你,我会很寂寞的。”白云笑了笑说。大雁排着队,围着白云绕了几圈,然后依依不舍地向南方慢慢飞去。

秋风对田野说:“朋友,我要走了,我会想你的。”田野说:“朋友,如果没有你,我还没有今天(这么漂亮的衣服)呢!”

秋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音乐厅,里面有许多友情的音乐,只要你细心去听,你也会听到的。

成文之后对诗的再朗诵,才可谓情景交融,心领神会。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教材中的读写互促的“因子”也无处不在。我们不但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通过转换形式、情境还原、情感追溯等多种形式挖掘教材中的双促“因子”,还要为“因子”营造一个人文和工具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快乐成长的氛围。如此,学生在乐于表达的情感支配下,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多次练习,最终将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正能量,在教师成长中传递 下一篇:中国教育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