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时间:2022-10-09 01:17:42

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其独特的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就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教育承担着培养构建与创造和谐社会人才的重任,有责任为此做出自身的贡献,其中艺术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目前我们大力提倡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直都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教育实践工作者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多少出现了过分注重学生理智发展而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倾向,即把个体的发展理解为就是理智的成熟,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许多人认为,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着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内容。因为,人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理智成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长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难有人的全面的发展。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两种真正强有力的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手段,艺术主要地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任何科学在那里都不能代替凭借艺术所取得的东西,这便是人的内心世界、从人们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世界。因此,即便是作为一种认识形式,艺术也不仅仅是科学的一种补充。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敌对的领域,它们为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样一个相同的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进行着优势互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经历和谆谆告诫无不启迪我们,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点往往便是创造性奇迹出现的地方。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并没有很好地去理解这种观念,而是普遍地认为,艺术除了给人类生活以无伤大雅的点缀之外,充其量只能算是科学的一种补充。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度出现并依然存在的一种倾向,那就是,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对艺术课程开始给予关注和重视,但又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没有到位,因而,许多人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视艺术课程,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特别是课外艺术活动)。显然,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其问题的实质是,把艺术教育与学校全面发展教育割裂开来。艺术教育只有与整个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启动学校教育的系统育人机制,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在交通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却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带来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导致新的生存压抑和孤独,也使社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艺术与艺术教育在这方面能够也应该发挥出重要的价值。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价值,是因为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性。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通用语言的音乐,更是可以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远在天边”的人心灵相通而“近在眼前”。对于艺术的审美超越性,杜卫做了这样的阐释:“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带着一定的民族、时代和阶级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定性渐渐地不为欣赏者所注重。另一方面,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人生意义和无限生命价值却更加突出。这几乎是艺术作品传播当中的一个规律。自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这体现为对故乡、亲人和自然的爱与怀恋,对改变人类命运的强烈渴望,对战争、罪恶、暴虐和专制的控诉,对死亡的抗争与超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善良而懦弱者的同情……总之,是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因此,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呼唤,艺术家的创作和表演,都是一种与欣赏者的对话,而欣赏者的接受期待也正是对一次心灵交流的企盼。

艺术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因为它作为一种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的对话传达功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表达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在通用,而人类又需要将自身的生存感受与经验鲜活地表达和传递,这种表达与传递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这种非语义性的语言得以实现。艺术没有明确的语义,但它却能非常深刻、精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艺术语言不是模糊的,相反比日常语言更精确,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最精确的表达方式。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艺术,我们还应该说,语言无能为力之处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超越了语言界限,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非语词性的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的手段。”

爱美爱艺术的人是追求情感超脱的人,而以这种超脱的心去看人待人,便可以克服由功名利禄设置的人际障碍,更加珍惜人类彼此交流情感的体验过程。爱是一种共鸣的喜悦,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的特征同时是审美愉悦的特征。有了爱,个体内心最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便与他人的个性化体验产生了共鸣,而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快乐沟通协调时,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正如古希腊柏拉图所说的,音乐通过将相反因素导向和谐,体现了它的爱的本质。艺术和艺术教育,通过发展个体各种艺术审美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发展着各种爱的需要、能力和意识,它自觉和有效地把艺术使人类心灵相互沟通与融合的功能引入教育过程。爱就是创造性地突破人际的隔绝,透过心灵的栅栏,实现人类彼此融合的过程。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同时也发展着各种爱的需要、能力和意识,它自觉和有效地把艺术使人类心灵相互沟通与融合的功能引入教育过程。爱就是创造性地突破人际的隔绝,透过心灵的栅栏,实现人类彼此融合的过程。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

三、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提升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使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独特作用的重要体现。艺术教育具有一种明确的价值定向功能。它满足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要,促使人确立美的价值尺度和对审美理想的自觉追求,因而它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了物质利益的以人的精神的审美化为目的的,其作用在于形成人的健康丰富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帮助主体从价值意义上理解人类和自身,引导主体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地塑造自己。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这种价值定向功能,其实现方式不是靠抽象的思想灌输,也不是靠理性的认同和接受,而是靠主体的自觉参与、认同与选择,是在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过程中实现的,它归源于主体内部深刻的感性追求。

艺术教育还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美的追求有突出的意义,而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包含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因子,是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带有主动意义的重构重建,也是一种发展个体精神力量的重要的功能性环节。

??? 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凝聚力强,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对此,美国学者H・F・艾伯利斯曾在论述音乐教育的功能时,就明确提出了如下观点:音乐教育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他认为,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需要通过某种民主方式,使它具备整体性。它不仅必须避免内讧,还需要建立共同语言和文化。虽然语言的功能是不可过分强调的,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这种多语言引起的种种隔阂也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能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正如艾伯利斯所说的:“当然,一个音盲充斥的社会的确可以照样生存下去,然而,如果全体公民都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这个社会就会显著的优越,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提

高。”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家付.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5-04-12.

[3]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9-105.

[4]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46-162.

[5] 藤守尧 .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9-103.

上一篇:Web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