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卡尔维诺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08 09:59:51

国内卡尔维诺研究述评

摘 要:卡尔维诺是当今世界极有影响力的作家,从1956年卡尔维诺的作品逐渐被译介到中国,人们对他的研究与日俱增,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亦各不不同。

关键词:卡尔维诺 国内研究 述评

卡尔维诺是当今世界极有影响力的作家,虽然他本人已于1985年故去,但人们对他作品的喜爱和研究却与日俱增。中国早期的卡尔维诺研究主要以译介为主,最早的译本是1956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严大椿翻译的《把大炮带回家的兵士》。之后二十年由于政治原因,卡尔维诺的译介工作停滞不前,直到1979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肖天佑翻译的《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译介和研究逐渐升温,他的主要作品相继被翻译为中文。2001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吕同六、张洁主编的六卷本《卡尔维诺文集》,囊括了卡尔维诺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随着中国读者对卡尔维诺的了解和喜爱,他的作品继续以单行本的形式不断被重译。

国内批评界对卡尔维诺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来说,对前期作品从社会、政治、性等角度出发的比较多,对后期作品则侧重其后现代特征。当然,这只是比较绝对的分法,很多研究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这里按照批评家们研究角度的不同列举出有代表性的几类:

第一类,把卡尔维诺纳入后现代文学框架中,探讨其作品的叙述手法、多元性、混乱性等后现代艺术品格,这类研究集中在其后期作品上,尤其是《命运交叉的城堡》、《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帕洛马尔》。

1967年卡尔维诺移居巴黎,当时整个世界都被一股强烈的革命热潮所激荡,“五月风暴”、“芝加哥骚乱”、金斯伯格在麦迪逊广场上的诗歌嚎叫……在这一时期,卡尔维诺与当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等人交往甚密,文学观念受结构和后结构批评的影响颇深,文学创作中明显地渗透了一些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念,其作品逐渐被人们视为后现代文学经典。基于此,批评家们把他的作品视作理解和印证后现代文学观念的绝好文本。

关于这类研究,艾晓明、冯季庆和卜伟才等学者的几篇文章很有代表性。例如艾晓明的《叙事的奇观――论卡尔维诺》[1]和《叙事的奇观――图说卡尔维诺》[2]两篇文章,从《看不见的城市》对《马可波罗游记》的戏仿、小说的晶体结构、记忆与虚构、叙述行为等角度来全面探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学理念。另外,冯季庆在《纸牌方阵与互文叙述――论卡尔维诺的》[3]一文中分析了《命运交叉的城堡》怎样利用塔罗牌的排列组合叙事,其中的互文手法和片段性写作蕴涵的后现代创作思想,以及卡尔维诺对现实的戏讽态度。

第二类,小说主题研究。

首先,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卡尔维诺小说的社会、政治、性、文化、心理、人性等诸多主题,认为卡尔维诺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现实关怀,这类研究集中在其前期作品中。由于卡尔维诺的青年时期在二战前后的意大利度过,国际形势的动荡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使卡尔维诺在精神上产生了危机,痛苦地看到自身价值的瓦解,以至于对作家的使命、文学的作用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总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因此许多批评家认为作家这一时期的小说总是在关注现实,都有一定的现实寓意。在裴亚莉的专著《政治变革与小说形式的演进:卡尔维诺、昆德拉和三位拉丁美洲作家》中,把卡尔维诺的创作于意大利文学的政治传统和作家所处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并分析了卡尔维诺对文学社会功用的看法。

其次,从主体存在状态的角度分析作品主题。卜伟才的《自我追寻的历程――三部曲的主题意蕴》[4]对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卡尔维诺终其一生关注的“追寻自我”主题。

第三类,研究卡尔维诺的文学观念,并结合作品来分析其小说美学,主要依据是《美国讲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这类研究或从整体,或摘取若干关键词,对卡尔维诺的文学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掘,尤其是“晶体美学”、“科学文本观”和“轻”与“重”之关系等问题成为讨论焦点。例如杨黎红的两篇论文《论卡尔维诺小说的“晶体模式”》[5]和《论卡尔维诺小说“晶体模式”――以为例》[6],不但详尽分析了什么是“晶体模式”,而且阐述了这一叙事方式在卡尔维诺小说中的体现。

第四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卡尔维诺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以及他的文学观念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的相通之处。

首先,把卡尔维诺与受其影响的作家放在一起进行影响研究,主要与王小波对比,探究卡尔维诺对王小波的影响,以及两人美学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例如仵从巨的《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7]。韩袁红的《卡尔维诺与王小波小说世界中的童话追求》[8],认为王小波是卡尔维诺的中国传人,探讨他们内心相通的童话精神。

其次,把他的文学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对比,进行平行研究。例如崔莉的《卡尔维诺的“六项文学遗产”》[9],认为刘勰和卡尔维诺都对文学的美学意蕴进行过思考和探讨,有很多相通之处,文章从梳理中西文论风格的角度入手,就刘勰的“八体”和卡尔维诺的“六项”进行比较。

批评家们对卡尔维诺及其作品在不同角度的解读各有利弊,我们很难以某种固定的标准对每一种方法做出评价。事实上,任何一种分析都无法达到囊括一切的完整,它们都是试图提出一种臆想的制度,片面性是任何一种阐释所不能避免的。具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前后分期,以巴黎时期为界,把他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新写实主义和寓言风格为主,后期则主要从事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小说创作。这种分期虽然有助于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作品,但无形中却削弱了其创作的连贯性,忽视了他一以贯之的主题和风格。第二,国内研究多为对卡尔维诺作品的单篇研究,其中不乏深入精辟的分析,但是缺乏系统研究。第三,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多集中在他复杂精湛的后现代叙事艺术,从其他角度开拓较少。

参考文献:

[1]艾晓明.叙事的奇观――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外国文学研究[J],1999(04)

[2]艾晓明.叙事的奇观――图说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作家[J].2002(01)

[3]冯季庆.纸牌方阵与互文叙述――论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的城堡》.外国文学[J].2003(01)

[4]卜伟才,自我追寻的历程――《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主题意蕴,当代外国文学[J],2003(01)

[5]杨黎红,论卡尔维诺小说的“晶体模式”,外国文学研究[J],2007(01)

[6]杨黎红,论卡尔维诺小说“晶体模式”――以《看不见的城市》为例,社会科学辑刊[J],2007(02)

[7]仵从巨,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文史哲[J],2005(04)

[8]韩袁红,卡尔维诺与王小波小说世界中的童话追求,安徽大学学报[J],2006(05)

[9]崔莉,卡尔维诺的“六项文学遗产”,浙江学刊,2002(01)

作者简介:周小莉(1979-),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和西方文论。

上一篇:民办高校英语口头报告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