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家庭功能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14 01:56:58

国内家庭功能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文章介绍了家庭功能理论的两种取向:结果取向和过程取向,并对两种理论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作者依据研究数量和成果划分了国内家庭功能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初发展、爆炸式发展,并依据这三个阶段对国内家庭功能研究做了系统的阐述,对量表FACES、FAM、FAD、C-FAI的修订做了详细的介绍。文章最后分析了已有家庭功能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 键 词】结果取向 过程取向 个体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 定性研究

家庭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家庭会对个体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情绪体验、人格发展等。良好的家庭功能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家庭功能”的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已有了30多年的历史,国内对其研究也有将近20年的历史,研究者都认为家庭功能对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缺乏一篇对家庭功能综述的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随着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家庭功能的发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家庭功能的研究进行总结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章综述了关于家庭功能的两种取向以及国内对其研究的发展。最后就国内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家庭功能领域的研究方向。

一、概念及其理论

对于家庭功能的定义是建立在家庭功能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目前关于家庭功能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以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为代表,他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二是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以Skinner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为代表,他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

1.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

该理论是Olson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主要用于家庭研究、临床评估、训练、婚姻和家庭治疗。Olson[1]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它首先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家庭治疗、家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家庭系统论中描述婚姻与家庭的50多个有关概念进行聚类,得到描绘家庭功能的三个维度: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力结构、角色分配或家庭规则的能力;家庭沟通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理论假定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成员的心理社会功能之间存在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环状模式理论把家庭亲密度从低到高划分为四个水平:毫无联系(disengaged)、彼此分离(separated)、彼此联系(connected)和相互纠缠(enmeshed);家庭适应性从低到高也分为4个水平:刻板(rigid)、有组织(structured)、灵活(flexible)和混乱(chaotic)。根据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这两个维度4个水平可以将家庭划分为16种类型(包括4种平衡型、4种极端型和8种中间型)[2]。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平衡型家庭比部平衡型家庭有更好地沟通。

2.Skinner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

家庭过程模式理论关注的不是家庭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各项功能的过程。Skinner[3]等人在1980年提出家庭过程模式理论,把和家庭相关的不同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家庭功能的概念与结构。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这7个维度以任务完成为核心维度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评价一个家庭的功能发挥效果。

3.两种理论的比较及评析

以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为代表的结果取向理论和以Skinner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为代表的过程取向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家庭功能做了阐述。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从三个维度把家庭分为16种形式,这种分类过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精确地把某一个家庭划分到特定类别;而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家庭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成员的心理社会功能之间存在曲线相关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值得怀疑。而Skinner的家庭过程模型理论不仅划分了家庭功能的主要维度,还强调了维度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从个体、相互关系、整体三个水平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价[4]。这实际上上用家庭生态系统的眼光去研究问题,这样可以得到更丰富的信息,评价会相对系统和全面。但这两种取向都只关注了家庭功能的一个侧面,在后来研究中往往也是采用某一个取向的量表对家庭功能的状况进行测量,无法完整的评价家庭功能的全貌。在理论方面,仍需一种更宏观的理论能把二者统和起来;在实践研究方面,有条件的话对可以两种取向都研究。

二、国内研究发展

国内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不是很多,最早是20世纪末时候辛自强和俞国良做的关于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4],21世纪初出现了一波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家庭功能的学者,其中以方晓义为代表,他对国外研究做了总结[2],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修订。2009年开始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呈现出一个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与家庭生态系统理论的盛行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心理学发展的道路上已经有更多人从宏观角度去看待心理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体心理发展上。但是研究基本停留在考察家庭的一些表层特征以及特殊群体家庭功能的基本现状的调查[5],个别研究集中在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6]以及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的研究上。

1.20世纪末——萌芽阶段

这一个阶段基本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翻译和引进的阶段,自己做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辛自强和俞国良两人在1999[7]年和2000[4]年发表了两份研究都是关于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这两份研究都是以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为基础,运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及其家庭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比一般儿童家庭再问他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四个维度以及家庭功能总分上显著低下;并且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同伴接受性明显偏低,而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是集中在研究家庭功能维度的发挥上,主要是对特定群体家庭功能发挥状况的研究比较多。

2.21世纪初-2008年——初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研究还不是太多,但是出现了几个趋势:第一,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开始以相关研究为主,把家庭功能作为自变量,研究问题作为因变量来研究二者的关系。如马国亮采[8]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高中生进行调查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沟通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七项因子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角色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六项因子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沟通、角色与总的功能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完善家庭中的沟通、角色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研究人群开始扩大并集中在青少年,大部分研究针对的人群都是青少年,因为青少年是生理、心理特征发生巨变的时候,研究家庭功能与这些变化的关系对以后家庭关系的处理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建设性意义。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通过疏离感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16PF调查中学生的疏离感以及家庭功能、人格与疏离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家庭亲密度、忧虑性、敢为性、稳定性和怀疑性对疏离感有预测作用[9];第三,家庭功能知觉差异的研究作为一个方向研究开始增多。李彩娜和邹泓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在家庭功能问卷的所有维度中,青少年与父母间知觉差异显著,青少年的知觉比父母更消极,不同组青少年在家庭功能不同维度中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10]。

3.2009年后——爆炸式发展阶段

2009年后关于家庭功能的研究呈现一个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数量上翻了好几番,并且呈现了几个很好的趋势:第一,研究群体继续扩大,开始有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马喜亭和邓丽芳[5]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考察了家庭功能两个方面: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第二,在原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有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研究。安芹,贾晓明[11]等通过量表施测和回归分析研究家庭功能对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的中介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沟通和角色在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自尊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开始有了第一篇追踪研究。胡宁,方晓义[12]等对北京三所中学620名初中生学生采用追踪调查的方法,先后两次(间隔为9个月)让被试报告其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以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 以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功能的每个方面均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呈现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发挥越好,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也相应减少;家庭功能中的卷入维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研究工具发展

国外关于家庭功能的量表主要结果取向代表人物Olson编制的FACES和过程取向代表人物Bernstein在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发展出来的家庭功能评价工具(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国内研究所用的量表基本是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修订。

1.FACES及其修订

Olson在1983年根据自己的理论编制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 简称FACES[1])。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有20个项目,用于测查两个维度:(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即家庭系统对出现问题的应对能力。这两个维度各由10个项目测定,采用5点等级评定,1到5分别代表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在受试者家庭中出现的频次, 等级越高表示出现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为维度内项目相加后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家庭的亲密度或适应性状况越好。

徐洁,方晓义,张锦涛,林丹华和孙莉[13](2008)在Olson,Portner和Lavee(1985)编制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的基础上翻译修订的问卷。包括亲密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共20个项目,5点积分。从1到5分别代表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在受试者家庭中出现的频次,数字越大表示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也越好.两个维度上的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67和0.72,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2.FAM及FAD的修订

Skinner等人在1983年根据家庭功能过程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家庭评价量表(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简称FAM)家庭功能FAM整体水平量表共包括50个项目,其中15个项目为社会赞许性和隐瞒维度,真正参与统计计算的只有35道题目。量表为4点等级评定量表,得分越低说明家庭在这一维度上功能发挥得越好,初测问卷是经过对FAM20量表进行翻译、讨论、修改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方晓义[13]等对家庭评价量表(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进行了修订,对量表做项目区分度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删去了区分度

刘培毅、何慕陶对FAD进行翻译和修订,共60个条目。该问卷采用4级评分制,其评分为:很像我家=1、像我家=2、不像我家=3、完全不像我家=4。其中34个条目为反向记分,每个量表的各条目得分的平均数即为该量表的得分。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33,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中国人家庭功能量表(C-FAI)及其修订

Shek[14]等人把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功能定义为家庭系统中夫妻间、亲子间的双向关系水平上的家庭生活质量, 这种定义更符合中国现实。Shek编制的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家庭功能评价量表是结果取向的,共计33个题目,包括相互关系(Mutuality)、沟通(Communication)、冲突与和谐(Conflict and harmony)、父母关注(Parental concern)、父母控制( Parental control)5个维度。1-5级计分,从1“十分相似”到5“完全不相似”,得分越低表明家庭功能越好,父母控制维度则相反。刘曦,张建新,叶届佑[15]在2011年在访谈结果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选取在C-FAI中未提及的关键词补充编制5题目,最终形成家庭关系功能量表,共38道题目,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证明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国内研究通过量表的修订使得研究更符合中国人的特点,也使得研究者对家庭功能的研究能在中国文化下更贴近人群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功能的评价工具,需要强调使用多方法、多报告人、多系统的角度,也需要从根本上依据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自己的理论和量表,这需要以后的研究者更长久和深入的研究。

四、总结和展望

1.总结

关于家庭功能的理论主要有结果取向和过程取向两种,其中结果取向理论以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为代表,过程取向理论以Skinner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为代表,他们根据各自理论编制了评估家庭功能的量表。这两种理论各有各的优势,但都是对家庭功能一个侧面的关注,无法评价家庭功能的全貌,缺乏一种理论能把二者统和起来。

国内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以研究青少年为主;从研究问题上来说以研究家庭功能与情绪、人格相关为主;从研究工具上来说主要是对国外量表如FACES、FAD、C-FAI的修订;从结论来说良好的家庭功能的不同维度能预测好的人格特质,而问题行为的出现与家庭功能的不良发挥有显著相关。现在的研究主要是家庭功能具体哪个维度与哪个行为有显著的相关,以定量研究为主,很少有定性研究和追踪研究。缺乏定性研究使得研究仍然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很难发现在这种相关关系下的具体问题,也就不能对未来问题行为的出现提供预测。缺乏追踪研究很难探讨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候家庭功能的变化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

国内对于家庭功能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直接引用国外的理论和量表,缺乏自己的理论创新,没有自己的理论也就没有理论基础上的量表编制,国内的量表都是采用国外的量表或者对其进行修订。国外的量表对中国文化背景的家庭不一定是适用的,因此需要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发展出适合自己文化的家庭功能理论和评价工具。

关于家庭功能的测量大部分都是针对研究对象直接的测量,而根据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整个家庭是整个系统内的一个部分,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从操作上考虑,需要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量表施测外对其重要他人如父母也进行施测,因为重要他人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社会适应和自身的健康对于子女乃至整个家庭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需要编制配套的量表。

2.展望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从理论层面来看,以后研究可以对家庭功能的理论进行创新,不能局限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引用,只有有了自己的理论才能在理论基础上编制出符合中国文化的评价家庭功能的工具;从操作层面来看,可以对研究对象直接施测的同时对其重要他人进行施测,把家庭按照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研究对象上来看,青少年的研究已经很多,大学生的研究将会成为一个热点;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可以进行定性研究和纵向研究,从一个发展的序列来看待家庭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Olson,D 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22(2):144-167

[2]方晓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3]Skinner H,Steinhauer P.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22(2):190-210

[4]辛自强,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59-64

[5]马喜亭,李冉,邓丽芳.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3-1075

[6]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35):115-121

[7]辛自强,陈诗芳,俞国良.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22-26

[8]马国亮.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255-256

[9]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4,12(2):158-160

[10]李彩娜,马春蓉,邹泓.家庭功能知觉的亲子差异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J].2006,14(6):617-619

[11]安芹,贾晓明,李波.家庭功能对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卫生2010,9(31):1070-1072

[12]胡宁,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陈蕾,梅海燕.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13]徐洁,方晓义,张锦涛,林丹华,孙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79-85

[14]Shek.D.K.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2,163(4):497-500

[15]刘曦,张建新,叶届佑.以一般人际关系维度构建家庭关系功能量表[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19(5):612-614

上一篇:“生态教育移民”扶贫模式探析 下一篇:《太极》宗师杨露禅HIGH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