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鲜食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演变及种植模式

时间:2022-10-08 07:03:35

探究鲜食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演变及种植模式

摘 要: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些年的玉米栽培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单产水平不足难以突破高产要求。黑龙江省在不同的年代针对玉米耕作栽培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本文简单阐述了鲜食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演变过程,并针对不同的种植模式提出相应的见解,希望有益于该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推广应用。

关键词:黑龙江玉米;栽培技术;演变历程;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33

黑龙江位于世界文明的黑土带,是我国三大垦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伴随着垦区种植结构的调整,该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目前的玉米产量水平与美国相比确实有着较大的差距。以黑龙江垦区为例,该区玉米生产面临的较为显著的问题是:玉米种植密度未达到最适密度,难以达到高产;种植的品种较晚,加上子粒水分含量高,导致玉米商品的品质偏低,即便是高产也不高效,粮食销售延后等。因此,要实现产量突破必须要确保耐密早熟高产品种栽培。

1 鲜食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演变历程

1.1 鲜食玉米的特点

通常所说的鲜食玉米是指具有特殊风味和品质的幼嫩玉米,也有人称其为果蔬玉米、菜用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是生产最多的鲜食玉米。糯玉米的黏滞性、膨胀率、吸水性较高,高适口性良好;甜玉米根据基因突变的不同,还可分为普甜型、超甜型和加强甜型3种。一般鲜食玉米从外观上看不仅植株健壮,果穗美观,而且结实饱满,具备良好的商品性。鲜食玉米在蒸煮后呈现出晶莹透亮感,同时口感细腻,还适于速冻、真空包装不易变质。鲜食玉米也是高级工业原料与畜牧业优质饲料的上乘之选。

1.2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的演变

20世纪 60年代末,此阶段玉米的栽培技术采用的是“平床育苗移栽”。当时,盛行“2旱1水 ”耕作制度,这种耕作制度可以提高作物的复种指数,进而增加粮食的产量。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限制,在面临尽量选用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品种来挖掘产量潜力的同时又要确保接茬的后季稻安全抽穗的突出矛盾上,普通薄膜覆盖平床撒播育苗移栽技术经过试验示范,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广,确保了玉米的播种期提早了10d左右的时间,可以集中安排在3月下旬~ 4月初的时段。直至 20世纪 70年代末,通过结合棉花育苗移栽经验,创新推广了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将玉米的播种期提早至3月中旬。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当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基于农民的种植自,传统的“对麦 / 玉米―后季稻”种植模式被调整,糯玉米成为主要的种植品种,如此,鲜穗在7月上旬就可以上市,农民种植玉米的收入翻了3~4倍,其收获期提早了20d左右,相继水稻的播种和栽插也提前了,后季稻产量也随之增加。

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经过2个阶段的发展,玉米种植的规模和产量也日渐增加。20世纪 80年代后期阶段鲜食玉米采用的是早春栽培,采取大棚套小棚双膜覆盖营养钵育苗, 在3月上旬就移栽至大棚,6月上旬可以陆续上市,避开鲜食玉米的集中上市后引发的恶性价格竞争,确保玉米销路。这样,玉米的收获期提早了30d左右,根据市场的需求玉米的种植模式也演化出差异。随后的深冬栽培技术也被推广应用至今,诸如3棚4膜覆盖、保温催芽、大田覆膜栽培等配套技术也趋于完善。

2 鲜食玉米高效种植模式思考

2.1 种植选择

在选择鲜食玉米栽培种植时,首要考虑的是地块和品种。

在地块选择上,注意土壤肥沃度,水源水质是否洁净无污染,具备一定的隔离条件,交通便利、临近城区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幼苗生长匀壮,成活率高;在选择种植的品种上需要适时根据本地的市场需求,先引种试验成功后再进行规模化生产。比如,市场上鲜食糯玉米以白色的糯玉米品质最好,销量最高,黄色次之,那么,品质相对较低的黑色、紫色或彩色玉米品种可以减少其种植面积。

2.2 注意隔离种植

玉米在种植时一定要种植隔离,这样防止串粉。比如,糯玉米糯质是受隐性基因控制,容易产生花粉直感,一旦其他类型的玉米花粉落到花丝上,其籽粒便会丧失糯质,跟普通玉米无样。故而,采用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者是障碍物隔离方式,都可以避免串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空间隔离时不同品种的玉米隔离距离不得少于300m;采用时间隔离时播种前后的花期,一般是春播不低于30d,夏播不低于20d;选择隔离物进行隔离时,相对容易,借用树林、山丘、村庄、高粱等自然屏障即可,确保合理密植。

2.3 田间施肥管理

由于糯玉米需肥量比普通玉米多,为了确保鲜食果穗的口感以及商品价值,需要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多施有机肥,在开花期和灌浆中期依据土壤的情况浇水;另外,在盛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时尽量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上午9:00~11:00的时段进行,频次维持在隔天1次,持续3~4次即可。如此,可以避免因糯玉米种植密度较大,叶片遮挡导致的秃顶和缺粒现象。

2.4 防止病虫害及适时采收

常见的糯玉米病虫害有丝黑穗病、玉米螟等,进行防止病虫害时应当尽量早用和慎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了达到产品无公害标准,尤其是在采收的前15d,务必停止施加农药。等待采收时,选择采收时间也很关键,过早的话玉米的香味不够、糯性较差;过完的话玉米的籽粒硬化,失去了鲜香味。一般在授粉后的25~30d的时间内采集较为合适,这个时间采收的玉米食味较好,采收的时间不宜超过2d。

3 结束语

如今,黑龙江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及种植不断从经验指导转向科学指导。

玉米栽植推广应用从单向转向多项集成,田间的管理也逐渐向高效化、简易化迈进,实现优质高产、生态节本和健康安全的现代化玉米生产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冯佰文(1974-),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任职于哈尔滨市双城区金城乡政府,研究方向农作物种植。

上一篇:电能表设置指南APP技术分析 下一篇: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