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的冲突家长如何面对

时间:2022-10-08 04:12:12

儿童多不具备自制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相互之间玩耍时发生冲突是常事,作为旁观者的家长却常常烦恼不已:是用“武力”战胜对方,给他点“颜色”看看?还是教会孩子向成人求助,等成人来评判是非?或是放手不管,让孩子在冲突中自我成长?本期,我们共同来关注一下,看看家长有什么处理办法、专家有哪些解决方式。

家长谈看法

李艳:家长介入竟然影响了孩子间的感情

我女儿在幼儿园玩耍时,前面的男同学一转身将她的鼻子撞出血了。老师处理后,就没打电话通知家长,我不知道那件事儿。去接女儿放学时,我很生气,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就跟对方家长吵了起来,要她道歉并把孩子出鼻血时弄脏的衣服给洗干净。后来对方妥协了,跟我道了歉,还把衣服洗了,这事儿就这么了结了。不过,由于这件事儿,那个男孩儿不再跟我女儿说话,离我女儿远远的,而我女儿也没跟他说话,可能是那天吵架把孩子们吓着了。看来,孩子间的冲突家长不能随便介入,以后要吸取这个教训啊!

晨晨妈码:对有些不友好的小朋友,家长不能太客气

我儿子晨晨,个性比较温和,很容易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周末,我带着4岁的晨晨到一家游乐场玩耍。晨晨想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一起玩沙子,可晨晨一过去,小女孩便用手推他。我本想拉着晨晨离开,可没过一会儿,两个孩子又走到了一起。这次小女孩用力过大把晨晨推得撞到墙上,孩子脑袋上立即肿了个包,疼得哇哇大哭。看到小女孩这样,而且她妈妈还不管教,我十分生气,当即就教训起那个小女孩,说她太暴力,不应该随便推其他的小朋友,还示意儿子动手打回来。结果,小女孩的妈妈立即冲了过来,激烈地跟我争辩。我当然也不会示弱,与她大吵了一番才离开。我认为对有些不友好的小朋友,家长就是不能太客气。

黄先生:想办法还击,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我儿子近段时间也遇到有小朋友欺负他的情况,以前我都是让孩子多忍让,但最近发现,越忍让孩子越受到欺负。现在,我是这样教孩子的:“我们不能欺负别人,也要忍让别人,但是别人要是诚心欺负你,你就要想办法还击,学会自我保护。”我觉得男孩子就是要用更阳刚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忍让,适当的还击才能让不守规矩的孩子懂规矩。这招儿还真有效,那些想欺负我儿子的小朋友收敛了不少。

黄女士:对于不太友好的孩子,躲开才是上策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有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否则就会大打出手。昨天,带孩子去小区玩。游乐区有孩子在搭积木,儿子凑过去和他们一起玩。一不小心,他碰倒了正在搭建的积木。其中的一个小孩一下子就急了,又吵又闹,还推我儿子。一看这个小孩这么不友好,我决定带儿子离开,还教育他以后别和这样的孩子玩了,免得受伤。对于不友好的孩子,我的经验就是能躲就躲,不让孩子跟爱欺负人的小朋友交朋友,还给他讲“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

董先生:教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

我家宝贝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开始教她躲,但是躲都躲不过,调皮的孩子总是这样的霸道。我们又不能去吓唬别人。后来,我跟孩子讲:“别人欺负你、打你,可能是喜欢逗你玩吧,只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你学着和他们好好沟通,好好和他们玩。你们成为好朋友,他们就不会欺负你了。”我们也和那些孩子的家长沟通了,慢慢的效果也好多了。现在我们家宝贝回来跟我讲,以前那些欺负她的孩子都跟她一起玩,不再欺负她了!

专家谈观点

吴玲:不逃避,不当面批评具有攻击性的孩子

当自己孩子被欺负时,逃避不是办法。经常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咱惹不起躲得起。”但这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退缩性人格,甚至会变得孤僻、冷漠、焦虑。因此,选择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才是上策。在家长所谈的方法里,董先生教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并争取对方家长合作就是不错的方法。

另外,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我们也不能当着自己的孩子去批评那个攻击的孩子。因为越批评攻击的孩子,自己这个受伤的孩子就会显得越弱。要让那个攻击的孩子先到一边去,这会引起他的怜悯心,让他去怜悯自家的孩子。只要他产生这种怜悯心,就可以让他道歉后离开。然后我们再跟自己的孩子研究怎么对付攻击型的孩子。

(吴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马学刚:根据攻击行为的不同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帮忙调节

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种: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帮忙调解。

工具性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排除障碍、获得物质、空间或权力的一种攻击行为。在孩子1岁末甚至更早些,是工具性攻击行为萌芽时期,大约持续到5岁左右,主要是由玩具或其他物品引起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孩子没有任何解决冲突的经验,因此采用本能的攻击行为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所以家长不能过分地谴责孩子,而是应该适当地介入冲突,鼓励帮助孩子寻找其他能够解决冲突的办法。孩子通过对使用攻击行为与协商共享等非攻击行为解决冲突的后果进行比较、分析、重复体验,就会逐渐放弃攻击而发展为合作协商共享行为。

敌意性攻击者的目的是在于伤害他人的一种攻击行为。在孩子5岁左右,工具性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这个时候,敌意性攻击行为开始上升。敌意性攻击行为发起的原因与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当攻击行为正在发生时,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也可以进行适当干预,但是一定要以和谐为主。

总之,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能力实践机会,家长应该辩证地看待它。同时,不同类型的孩子,在攻击行为中学会的东西不同,受到的不良影响也彼此不同,对孩子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也不同。孩子卷入攻击性冲突多半没有太大危害,反倒是一个锻炼机会。

上一篇:减噪,让校园更宁静 下一篇:我不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