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10-08 12:35:44

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许多经济事例反映了一个现存并日趋普遍的现象――产融结合。对产融结合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就已见其身影,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理论界对其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少数,但目前多数文献中对产融结合的相关概念并未加以明晰。我们认为,产融结合可看作为金融部门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的一种载体,有必要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诠释和指导现实经济为目的,对其进行较严谨的分析。

一、概念阐述

按常规的经济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基本经济概念人手分析。

所谓产业资本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企业或企业集团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其产业资本运用的过程,它的投向取决于盈利状况、整体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规划等,前者是决定因素。而金融业资本存在于和生产部门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业,从会计学的角度既是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的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资产的剩余权益,在形式上包括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及其它形式的虚拟资本。金融业资本聚合社会闲散资金,是金融服务业从事货币经营,发挥其固有的中介调节功能的根本。

理论上产融结合特指在生产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事结合所形成的资本直接结合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包括信贷联系和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对产融结合的分析,自然让我们联系起经典意义上的金融资本的概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融结合的论述也集中体现在“金融资本理论”。现在看来,金融资本的出现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史角度考察金融资本,它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与金融业资本以集中、垄断生产经营为目的的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其二,资本的融合主要通过信贷关系,股权参与、人事联结、组织协调、信用结算或资倌咨询、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的;其三,资本的融合程度以两者在竞争合作中能否获得比较利益为限,与基本经济制度无关。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得出,产融结合和金融资本是两个可以等同的概念。

若要严格区分起采,只是前者为动态,后者为静态,故可以描述为,产融结合是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但是,金融资本不同于金融业资本,这是我们在分析此论题时必须先要明晰的概念。

二、需求供给分析

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参与者主要是金融部门、产业部门和政府。产融结合对三者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各自对产融结合不同的需求动因。

作为金融业最普遍和主要的组织形式,分析银行对产融结合的需求有着代表性。银行资本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特点,而产融结合内在地满足资本“三性”要求,成为银行在产融结合过程中的能动力。对企业而言,现阶段企业融资以间接方式为主,要解决资金短缺,企业需要与银行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从产融结合中,企业得到银行稳定和长期的资金支持和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相对于实业企业,我国金融机构数量还是太少,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增加了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企业通过与金融业渗透会为产业资本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且满足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需要,对政府而言,产融结合在金融业和产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传导机制,给政府以金融手段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市场制度。另外,金融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处于大力发展的势头,因而产业资本(包括民营股份)参股、控股金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投入金融企业资本不足的“软肋”。

上面的分析阐述了产融结合中的参与者对其具有明显的需求动因,从制度安排的角度,产融结合的实现还需要有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也既是制度创新和市场条件。

制度创新是促进我国产融结合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说,产融结合在我国不是技术操作问题,而主要是产融结合的体制基础问题。产融结合所要求的体制基础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制度创新非常必要。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里,占有资本的条件、产融结合的条件与方式都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要培育和发展产融结合,必须提供完善的市场条件,包括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培育适当的专业性市场中介等方面。 三、效益成本分析 经济学分析中,效益成本的比较常常用来决策某一方案,而应用到本文,目的在于透析产融结合的利弊,进而防范风险,将其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加以规范。

1.效益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产融结合所带来最为明显的效益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产融结合能使银企之间的债权关系固定化、长期化,它们之间的资金交易就类似于某种内部资金拆借。金融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从外在信贷联系走向内在资本结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行为,从全社会角度看,节约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同时,在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结构中,产融结合能够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资本形成能力的提高来实现。首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使越来越多的闲散资源进入商品流通与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能力。其次,金融部门介入企业,借助于货币利率的显示等途径,使低效率的项目投资被淘汰,从而保证了投资的效率与生产能力。再次,有助于促进储蓄一投资的转化,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全社会价值的增值,使社会财富不断累积,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产融结合还能够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

2.成本

应当注意的是,产融结合固然对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有许多积极作用,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一国经济金融的风险。

如果产业资本没有增加,徒有金融资本的炒作增长,经济泡沫就会必然出现,而银行与产业之间联系更紧密,可能更容易传播风险。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产融结合行为也会由于外资并购的参与而涉及相关利益者增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更会使产融结合的风险加大。产融结合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监控,还会形成“航空母舰”式财团,带来潜在的垄断。垄断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会引致生产效率低下,资源不能得以有效配置,而且垄断利润的存在将造成杜会福利下降。

此外,产融结合中法人持股使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削弱了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的调节作用,容易导致经济的非均衡。

四、结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产融结合可以描述为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二者是可以等同的,但金融资本不同于金融业资本,这是我们在分析时必须先要明晰的概念。

第二,产融结合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能推动经济增长,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还能内在地满足银行资本“三性”要求,并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投资渠道,以及有利于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因此金融部门、产业部门和政府对产融结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动因。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应大力推进和发展产融结合。

第三,金融部门在产融结合过程中,通过控股产业部门,各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相应扩大,这可作为混业经营的一种过渡形式,以适应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度创新,包括产融结合模式的选择、市场条件的培育等,从而为产融结合提供较好的体制基础和外部环境。

第四,事物是两面的,产融结合过程中效益和成本并存。根据经济学原理,产融结合的合理边界应确定在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那一点,因此,推进产融结合必须把握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调配合,既要因势利导,促进银企的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增长,又要防范风险,并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应。

上一篇:制造型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 下一篇: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