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对苏州出口贸易影响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08 11:54:11

上海自贸区对苏州出口贸易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上海自贸区给我国,特别是上海周边地区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出口贸易结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九个方面就如何对接上海自贸区,转变苏州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促进苏州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苏州出口贸易;外贸发展方式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党的十精神,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新时期我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开放水平的神圣使命,是围绕“面向世界、深耕亚太、服务全国”,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战略,落实“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投资领域扩大开放、贸易发展方式不断转变、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法制领域制度完善”五大任务,再行“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树立标杆”措施的重要举措。

自2013年8月22日获批到现在,上海自贸区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等6个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至今,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015.70亿美元,增长超过407倍;出口额从1990年的1.5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757.06亿美元,增长超过1133倍。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过程中,苏州不仅具有传统的区位优势,更具有开放型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

一、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贸易方式转变机遇

1、促进了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开放“金融、航运、商贸和文化”等服务领域,为周边地区,特别是给苏州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溢出效应。以金融服务业为例,截止2014年9月,上海自贸区有金融机构共计3015家,其中持牌类、类金融、金融信息、投资与资产等金融机构分别为87家、453家、296家和2179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2014年7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3〕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前期试点情况,出台的《关于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范围的通知》(财税[2014]53号)中,苏州市太仓港就在该政策的试点范围内。

2、促进了高端制造产业进一步集聚

上海自贸区资本市场的开放、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便于企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筹资和融资,既弥补了国内资金的缺口,也方便了国际资本的流入。服务市场的扩大,为自贸区港口、机场、仓储物流、金融类企业带来实质利好,吸引了更多加工、制造、贸易和物流企业聚集。产业链全面延伸、价值链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产业与高科技的相互渗透和支持,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从长远看,上海自贸区必将吸纳更多的外商投资,这些资本将优先流向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而自贸区的关税优惠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推动力,助推苏州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3、促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政府试图突破国内外发展瓶颈,破除行政体制僵化,开放资本市场,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争取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大力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拓展我国经济增长新空间。在自贸区开展跨境投融资、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电子商业汇票创新运用、跨境电子支付、利率市场化等金融、税收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一定会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并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苏州的行政体制要努力适应这一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和税收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为苏州的外向型经济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促进国际分工实质性深度参与

目前,国际最有影响的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有可能成为新的国际标准,从而改变世界贸易规则与格局。尽管2001年11月我国已加入WTO,却也面临重新“入世”的局面。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助于深度参与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增强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体系。上海自贸区“四个中心”的建立,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转变的战略举措,为上海周边,特别是给上海毗邻的苏州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苏州出口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1、产品结构

根据出口海关商品分类,苏州2011―2013出口产品类别与出口额数据如表1所示。

第一,机电、零部件设备一直是苏州最大的出口产品类别。2011年苏州该类产品出口额是1189.97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1672.34亿美元的71.16%,2012年苏州该类产品出口额是1226.66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的1310.03亿美元的93.64%,2013年苏州该类产品出口额是1388.5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的1757.06亿美元的79%,创历史最高。

第二,纺织品、光学设备和贱金属制品出口额有逐年增长之势,且在出口的各类别中比重较大。2013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分别占苏州出口总额的9.10%、9.12%、5.78%。

第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保持上升趋势。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逼近千亿,2011-2013年,苏州高新技术产品对外出口额分别为969.54亿美元、996.3亿美元、995.5亿美元。

2、市场结构

(1)十大国际市场出口额。2010―2013年苏州市十大出口国际市场的出口金额如表2所示。

从市场出口额看,2010-2013苏州出口前三大国际市场始终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排名第一的一直是美国,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的408.6亿美元,占苏州当年出口总额的23.25%,排二三名的是互有交替的日本与中国香港。从出口地区看,2010―2013苏州对外出口国际市场整体数据分析,欧盟组织与美国是苏州对外贸易两个最重要的国际出口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对东盟组织的对外出口贸易额一直呈现显著的递增趋势,2010―2013年,分别为110.37亿美元、117.61亿美元、133.86亿美元和140.91亿美元,有望成为苏州对外出口贸易的新增长点。

(2)出口市场集中率。出口市场集中率(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简称MCR)是指产品前n大出口国家或地区市场出口额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MCRn即表示n个最大出口市场集中率。2010―2013年苏州市主要出口市场及MCR6如表3所示。

表3显示,2010―2013年苏州的MCR6变化趋势是年年增长、整体递增,且历年的MCR6均大于51%,特别是2013年,苏州MCR6值已经超过61%,说明苏州对外出口国际市场高度集中,不利于苏州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主要出口国家市场进口需求减弱,将对苏州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出口市场集中率过高,也容易遭受国际贸易障碍,影响苏州的对外贸易发展。

3、贸易方式

2010―2013年苏州出口贸易方式额如表4所示。

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2010―2013年,苏州的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69.13%,进料加工是加工贸易的主要方面,四年中,分别占加工贸易的62.07%、89.01%、88.44%和89.17%。近年来,苏州加工贸易确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呈现鲜明对比,苏州的一般贸易却呈现稳中递增的良好势头,四年里,一般贸易分别占出口总额的20.19%、23.74%、25.29%和26.80%,说明苏州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正在稳步转变。另一方面,保税物流贸易方式发展迅猛。2011―2013年,苏州保税物流贸易额分别为25.12亿美元、242.74亿美元和294.87亿美元,主要是得益于苏州相继建立的保税物流中心。

4、企业结构

2010―2013年苏州出口企业类型及其出口额如表5所示。

表5显示,苏州出口贸易的主角仍然是外资企业。2010―2013年,外资企业出口额分别占苏州出口总额的82.95%、81.65%、73.68%和69.00%,显现了逐年递减的趋势。私营企业是内资企业对外出口贸易的主力,其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显现出了年年增长的态势。2010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占苏州总出口额的9.34%,到2013年上升至22.29%,表明内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苏州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三、对接上海自贸区,苏州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建议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的五大主要任务措施之一就是以金融、航运、商贸和文化等服务领域为试点,积极推进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基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支持自贸区内部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境外投资,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接上海自贸区,苏州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应做好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

1、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一是完善外贸体制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一外贸政策,统筹管理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强化政府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促进贸易法制化建设。促进贸易与救济、投资合作和信用管理等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规范部门执法行为,打击违法经营现象,维护公平贸易秩序,发挥商(协)会自我管理职能。三是创新外贸管理方式。制订产品进出口管理办事程序,完善进出口经营自动登记制度,改进相关商品许可证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的原产地标准。

2、提高“便利化”水平

一是理顺政府企业关系。向外贸企业及时传达相关政策制度和办事程序,设立一站式办公场所,促进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同时,建立企业意见反馈通道和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二是促进外贸通关便利化。在所有口岸实现“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不断增强口岸互联互通,尽一切可能实现相关部门集中办公,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协同配合,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实现“一站式”通关,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完善口岸监管服务。三是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要密切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不仅在通关、检验检疫、质量认证,以及港口服务等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也要帮扶企业尽快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尽力消除技术贸易壁垒。

3、构建外贸考评体系

以实事求是、公正客观为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构建外经贸考核评价体系和商品结构分类指标体系。通过对单位出口能耗、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重点商品检验达标率、被投诉率、加工贸易增值比率等进行统计,考核进出口企业的外贸效益和评价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工作质量,对苏州外经贸考核应更加注重技术、品牌和服务方面的要求。同时,从重点商品入手,通过细化、优化现行海关统计分类制度的商品分类,完善商品结构分类指标体系,更真切反映进出口商品的投入要素与贸易利益。

4、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继续加强外贸电子政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网上受理登记、审批、报送和咨询事项的覆盖面。二是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的统筹协作,整合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特别是在促进外汇、海关、税务和商检等相关部门的联网互通、协同合作方面取得成效。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政策与管理制度,对电子商务服务商实施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科学管理,激励其扩大经营范围。

5、维护贸易公平有序

苏州在维护贸易公平方面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在应对贸易摩擦机制建设方面,不仅要强化对国外贸易壁垒的案例研究,加大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加强预警机制建设,还要不断完善国家、地方和行业企业联动应对体系建设,特别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应对意识、能力和手段。在贸易救济机制建设方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强化产业安全应对、效果评估和竞争力调查工作。在应对国内外反垄断诉讼方面,进一步总结反垄断经验教训,健全反垄断法规实施细则,依法依规处理好产业经营过渡集中的问题,全力支持企业应对国外反垄断诉讼。

6、健全财税体制机制

一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专项基金的使用管理,加大支持新兴产业出口创业力度,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二是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改革出口退税分担机制,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大力支持出口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节能减排,进一步调整关税结构。三是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外贸与财政部门要建立协调沟通的长效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共同研究和协同决策,制定有利于外贸转型升级的指标跟踪机制和动态反馈体系。

7、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一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给予企业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贷款贴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出口企业经营,推动商业银行建立项目评级授信制度,支持各类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推进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模式有序发展。二是发挥信保引导作用。创新承保模式,完善中小企业出口信保服务体系,继续降低保费率,增强保险透明度。三是促进金融市场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推进人民币汇率汇率市场化,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8、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在政策环境方面,促进政府科技资源向出口产业倾斜,给予出口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税收信贷优惠,鼓励企业创新成果形成专利权,扩大知识产权在产业转型认定评价中的权重。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基于专利技术的融资体系,更好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产业化,并尽力实现出口。构建有益于出口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开发基于专利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促进企业之间共建知识产权联盟。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强化专利权边界保护,坚决打击对外贸易中的各种侵权行为,维护知识产权贸易秩序,支持企业海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有效提供海外维权援助,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知识产权规则。

9、支持产业境外延伸

一是设立产业境外延伸专项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为有意“走出去”企业和海外企业定制融资服务,开设信用保险和对外投资保险,扩充“内保外贷”规模。二是促进优势产业资源全球配置。支持企业在能源、科技、文化、加工制造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延长有色金属制造、石化和冶炼等产业的产业链。三是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认真贯彻《苏州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结语

苏州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无缝对接上海自贸区,彻底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在转变政府职能、体制机制建设、创造发展环境和构建考评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要特别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实现苏州对外贸易规模持续适度稳定增长,由数量速度型发展模式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动力多元,进出口结构平衡发展,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伟、徐开金:试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经济学意义[J].税收经济研究,2013(5).

[2] 曹旭平、沈杰:基于指数法的我国林化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演变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

[3] 李健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经贸,2012(6).

上一篇:基于GARCH模型的统计套利实证分析 下一篇:高中“数困生”数学概念认知障碍分析